首页 男生 科幻末日 奋斗在五代末

初入开封 第二百零三章 太尉与内侍

奋斗在五代末 有点混蛋 7792 2024-05-13 19:43
  秋风萧瑟,赵匡胤骑在马背上,眺望着远处朦朦胧胧的开封城轮廓,揉了揉瘦了一圈的肚腩:终于快要到家了。  关中的菜肴赵匡胤实在是吃不惯,还是开封的吃食最合他胃口。  五月末离京赴关中巡视,九月初终于得以归京,赵匡胤这一去便是三个多月。  摸了摸颌下硬挺的短须,赵匡胤扭头对随行的几十名殿前司士兵高声道:“诸位,入京之后某先去面圣,明日再请诸位去开封城最贵的酒楼饱食一顿,诸位以为如何?”  士兵中不知是谁高声吼了一句:“面圣要紧,太尉只管去便是,我等不急于这一时。”  其他殿前司士兵也随即附和起来,纷纷表示听从太尉安排。  自赵匡胤升任殿前司都虞候以来,中下层的殿前司将士都称他为太尉,但这只是一种敬称。  太尉位列一品,赵匡胤目前离这个位置还有不短的距离。  “那好,开封近在眼前,诸位随我快马入城!”说罢,赵匡胤高扬马鞭,驭使胯下良马直奔开封西门。  随着与开封城的距离愈来愈近,沿途的景象却是愈来愈让赵匡胤感到陌生,大量房屋拔地而起,当然他也明白,这是因为圣上四月时诏令新修罗城的缘故。  终于抵达梁门,早有一名年轻的宫中内侍等候在此,赵匡胤将麾下士兵稍加安排,便随内侍入宫。  去往皇宫的路上,赵匡胤想与内侍拉近些距离,故意问道:“张内侍,这开封城外怎的变化如此之大?这离京几月,我都快认不得开封了。”  年轻内侍名张德均,是宫内总管张守恩收留的养子,几岁时就入宫为内侍。  张德均与赵匡胤并辔而行:“太尉有所不知,前阵子圣上下令新建罗城,这城外的地价就跟飞起来似的,紧接着城外就成了现在这般模样,到处都是新建的楼屋。”  赵匡胤故作感慨:“原来如此,却是我孤陋寡闻了。”  张德均扭头看了一眼身后跟着的宫中侍卫,以极轻微的口气说道::“赵太尉此番巡视关中立下大功,依我看,正好可向圣上求取城外土地作为奖赏,来年少说还能再翻上个三五番。”  内侍何出此言?赵匡胤正欲相问,却很明智地打住了。  但赵匡胤转念却想到张德均的身份很特殊,是郭荣亲信内侍张守恩的养子,肯定知道不少宫中秘辛。  赵匡胤转过头看向张德均,若无其事地回道:“张内侍此言妙极,我祖上几代贫寒,从未享受过富贵日子,此次正好向圣上求取几块上田,也好在家安做富家翁。”  张德均微笑道:“赵太尉说笑了,太尉可是殿前司都虞候,统管殿前司数万将士,怎可在家安做富家翁?况且太尉即便是想做富家翁,圣上恐怕也是不准的。”  “这确实......”赵匡胤有些搞不懂张德均的意思了,一会又说让自己向陛下求取土地,一会又说自己身为都虞候,不能在家安做富家翁,他到底是什么意思?  或者说,张德均背后的张守恩究竟想向自己转达些什么?  正当赵匡胤有些茫然时,一行人抵达了皇宫门口。  “太尉,请下马随我去见圣上吧。”  “好。”赵匡胤早已恢复清醒,在心中也有了一个基本的猜测。  在赵德钧的引领下,赵匡胤穿过重重回廊,抵达了郭荣日常办公的偏殿门口。  门是敞开的,赵匡胤能够瞧见郭荣正在批阅奏章。  张德均请示:“陛下,赵匡胤到了。”  “让他进来。”郭荣的声音略显中气不足。  赵匡胤步入殿内,单膝跪地:“臣赵匡胤,拜见陛下。”  郭荣放下笔,抬头打量了一眼赵匡胤:“元朗此番又黑了不少,辛苦你了,起来罢。”  “是。”赵匡胤起身站定。  郭荣面露微笑:“此番巡视关内,元朗你立下大功,想要何等赏赐?”  对王朴与赵匡胤两名幕府旧臣,郭荣一向是极亲切的,单独相处时,更像是关系极好的友人。  赵匡胤早已打好腹稿:“臣此次返京,听闻陛下要扩建罗城,故而想求取些城外的上等良田,好赡养家中老母。”  对于张德均方才的提示,赵匡胤认为是自己近来升官太快,招致了不少非议,此次再度立下功绩,还是求取点财物方面的赏赐比较稳妥。  “元朗倒是孝顺,明日你去户部营田务递张请射书,城外皇庄甚多,元朗你看着挑便是。”对于功臣,郭荣很是大方。  五代中原历经战乱,人烟稀少,大量田地荒芜,因此便诞生了专门负责经营荒废土地的营田务。  营田务下辖的土地遍及全国,而且都是皇帝的私产,招募来的农户,也都是归属皇室的佃农,所以在此时,皇室才是最大的地主。  先帝郭威在位时,为了调动佃农的积极性,将大部分皇家土地赏赐给了耕种多年的佃农,只保留了开封洛阳两京,以及长安京兆府境内的皇家庄园。  而就在先帝郭威大肆赏赐佃农土地那年,周朝新增三万户纳税户,以一户五十亩耕地来粗略估算,郭威一次性就将一百五十万亩皇家土地赏赐给了佃户。  但就算如此,皇室目前所拥有的土地仍有近百万亩,皇宫内的一切生活开销,都是由这些土地提供。  皇帝赏赐给臣子的田地,自然也是由营田务来负责,所以赵匡胤想要得到郭荣赏赐土地,就需要先给营田务递交请射书。  赵匡胤在心里感谢了一番内侍张德均,伏身跪拜:“臣多谢陛下恩典。”  “好了,无需多礼,这都是元朗你应得的,坐下吧。”郭荣对赵匡胤摆摆手:“你再详细给我说说西南战事。”  “是。”赵匡胤坐到一旁椅上:“自夏种之后,关中可调用的民夫日益增多,王老将军兵粮充足,一改先前守势,兵分三路进逼凤州,此刻,王老将军应当已击溃凤州左近敌军,进围凤州,不日捷报便会送抵开封。”  王景五月出兵散关,进攻凤州时小败于蜀军,一方面是蜀军坐镇多时以逸待劳,另一方面是由于王景军中民夫短缺,且秦岭之中山路蜿蜒,军粮供给得不到保障。  所以即便麾下军队战力超过蜀军,王景却也只敢与蜀军保持相持态势,毕竟他还要分出不少兵力保护脆弱的粮道,防止蜀军奇兵断粮。  但赵匡胤在巡视关内后,向郭荣递交奏章,坚定了郭荣伐蜀的决心,王景才可坚持到夏收夏种完毕,得以源源不断地征调关内民夫大肆运输粮草。  在军粮供给充沛的情况下,王景便敢主动出击。  而赵匡胤亲眼见到了蜀国军队因为常年缺少战事的磨砺,十分懦弱不堪一击,深知王景此战必胜,所以才安心地打道回京。  “如此便好。”郭荣深感宽慰。  郭荣从军多年,自然是知兵的,但未能亲至前线,郭荣也只能从奏章中了解些只言片语,对伐蜀的整体情况不甚了然,时刻忧心伐蜀大军的安危,生怕王景输了个一干二净,坏了周朝的伐唐大业。  但有了赵匡胤这番笃定的答复,郭荣便能放下心来。  郭荣接着问道:“对了,李重进前些日子上了份奏疏,言明伪唐的寿州与濠州两城守将皆为良才,且城内守军士气高昂,建议朕采用围点打援之法,元朗你以为如何?”  对于李重进如何探明寿州与濠州两城的内情,郭荣并未过问,此时不少武将为了打仗方便,会向敌国派遣一些谍报人员,这种事情约定成俗,并不奇怪。  赵匡胤略作思忖后答道:“臣这几个月一有空闲,也会琢磨与伪唐的战事,李使相提出的围点打援之法,甚是精妙。  中原与伪唐已有四十余载没有战事,我朝并不清楚伪唐军队的实际战力,只是听说伪唐近些年多次出兵攻打楚国闽国,想来军队并未如蜀国那帮荒废,谨慎为之方是上策。”  赵家父子两人虽然觊觎李重进的位置,但对李重进的军事才能,还是颇为认可的。  毕竟李重进可是先帝郭威一手培养起来的,跟随在郭威身边多年,而郭威一生征战,甚少有过败绩。  郭荣淡然道:“朕亦是如此认为,举国之战,谨慎为上,所以,朕此次会御驾亲征,确保万无一失。”  御驾亲征?赵匡胤大为吃惊,他万万没想到,圣上竟然要御驾亲征!  这可不是去郊游或者去城外皇苑围猎,而是去和南唐开战!当今神州大地上,除了周朝,就数南唐最强。  这要是一不小心有个什么意外,这周朝不就完蛋了吗?  赵匡胤勉强控制住焦急的情绪,进谏道:“陛下,御驾亲征风险甚高,还请三思。”  郭荣坦然道:“朕此次不能让你领军,但李重进也罢,张永德也罢,朕都不太信得过,所以朕不得不亲征。”  赵匡胤当即就明白了郭荣的意思。  自己升迁迅猛,赵匡胤明白这都是因为自己曾是圣上幕府旧臣的缘故,而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赵匡胤心里是有数的。  如果统领万人以下的军队,赵匡胤自信可以如臂指使,但如果统领的人数超过一万,赵匡胤就自觉没那个本事了。  “臣确实不适合领兵伐唐......”赵匡胤犹犹豫豫地说道:“但亲征绝非小事,陛下是否征询了三位相公的意见?”  “他们?哼。”郭荣冷哼一身:“征询他们极好毫无意义,必然是不会认同亲征的,但朕心意已决,你也莫再劝谏。”  赵匡胤自然不敢反驳,只好低头称是。  郭荣吩咐道:“还有,此次南征,朕打算让你领一路偏师,你此番定要立下功绩,堵住朝里某些人的嘴。”  此时的周朝,为了严防武将造反,军权分为统兵权、调兵权与领兵权三份。  譬如赵匡胤作为殿前司都虞侯,在无战事的时间里,有权训练和管理殿前司全体将士,这就是统兵权。  战争准备阶段,军队如何调遣是由枢密院说了算,这便是调兵权。  如果未经枢密院指使,有超过五十人的军队调动就视同谋反,  今年年初,就有一位侍卫亲军的低级武将,因为家里修房子,从军营里叫了几十号部下出城帮忙,第二天这名武将就领着全家上了刑场。  而当战争开启后,一支军队归哪位武将指挥,这就是领兵权。  比如目前在西南地区当监军的向训,他本人是陈州节度使,并非禁军体系内的武将,平日里与禁军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但在枢密院的调任下,向训却可以领一万禁军赶赴西南监督王景,这就是枢密院赋予武将的领兵权。  而赵匡胤虽然在非战时间里能够统管殿前军,但战争开始时,他能率领多少军队,并不是他说了算,而是枢密院说了算,也许八千,也许五千,也许两千,这都是有可能的。  三项兵权严格分开,互相不可干涉,只有当调兵权与领兵权同时到位时,一支军队才可在领兵武将的带领下离开驻地。  朝中某些人是谁,赵匡胤心里有数,当即回道:“臣明白,臣此番定不会辜负陛下期望。”  郭荣轻轻颔首:“好,元朗你此行辛苦了,先回家歇息吧,待到年末朕就会起兵伐唐,你要提前做好万全准备。”  “是,臣告退。”赵匡胤起身行礼,并离开偏殿。  出了门,赵匡胤一眼就见到了候在门外的内侍张德均。  “张内侍,皇宫甚大,可否送我一程。”赵匡胤低头含笑。  张德均轻声应道:“这是自然。”  夜色微暗,张德均手提一盏红灯笼走在前头,赵匡胤则跟在后头。  途径一处回廊,见四下无人,赵匡胤压低声音:“张内侍,今日还要多谢你的点醒,若有所需,内侍只管提,赵某绝不推辞。”  张德均并未作声,只是默默地缓步前行。  过了一阵,两人抵达皇宫侧门,早有护卫牵着赵匡胤的坐骑在门口等候。  赵匡胤翻身上马,对张德均拱手道:“张内侍,赵某这便走了。”  张德均终于开口:“太尉慢走。”  凝视了一眼白净无须的张德均,赵匡胤抖动马缰,冲入朦胧夜色中。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