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科幻末日 史路冲天

625.千年洪水又要来

史路冲天 错河达旺 5885 2024-05-13 18:40
  下午五点多点到的兖州市王因镇王因村南面的一片稍隆起的台地上,许乐等人路过一条古老的泗河,北面与村庄邻近,中间有一条东西向洼沟,许虹下了车跟大家说道,“这就是泗河”,听着许虹说的泗河,许乐不禁想起了师爷,也是叫“四河”啊,到底是啥意思呢?  王因遗址南北长约三零零米,东西宽约二零零米,总面积约六万平方米。其保护范围以保护标志碑为基点,向东一零零米、西一零零米、南三零零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缘向四周延伸各五零米,外缘面积也有一二万平方米。该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以大汶口文化为主的遗址,它的发掘对研究大汶口文化早期社会性质提供了依据。  徐水波给大家介绍着,“遗址东二公里为古老的泗河,遗址北侧有一条古河道。共进行了七次发掘,揭露面积一零一八零平方米,发掘出新石器时代墓葬八九九座,房址一四座,灰坑四二三座。除大量石、陶、骨、玉、蚌、牙、角质器物外,还出土了不少的动物遗骸等。  王因遗址分为五层,二至四层为大汶口文化早期地层,第五层为北辛文化晚期地层。王因遗址墓葬全部出在大汶口文化地层中,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合葬和二次合葬占一定比例,侧身和曲肢葬为数较少。”  大家看着这些葬穴,看着人的模样,“为什么都是合葬啊”?  许虹一下就笑了,“师叔,我跟您说,我觉得大洪水是持续的,当然这个持续是指从大历史周期来看啊”,许乐点着头,看着这些不同分期的泥土,用手摸了摸!  “王因遗址墓葬区是全国最大的史前墓地之一和发现墓葬最多的氏族公共墓地。王因遗址的发掘以墓葬区为主,尚有大面积的生活区保存完整。王因遗址中出土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墓葬随葬品以及亚热带动物遗骸,为研究史前生活习俗、埋葬方式、人类体质特征和史前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王因遗址所反映出来的大汶口文化和北辛文化,从而对确立两种文化的传承关系,提供了非常关键的地层依据”。  徐水波说完之后,看了一下许虹,“你接着来”!  “师叔,我觉得咱们估晚了,它应该是北辛文化向大汶口文化过渡的表现。最早的文化现象甚至可能早于北辛,或为后李晚期。大概一直到最后,才算过渡到大汶口文化。而且,它的大汶口文化面貌并不典型。”  “为什么”?许乐问道!  “您看”,许虹指着对面的村庄,“兖州地处齐鲁省中部略偏西,泰沂山脉的西南侧,境内除有一座不高的嵫阳山外,全境地势仅西北部略高,其余均为冲积平原。遗址东四公里为泗河,遗址北侧距王因村约一五零米。遗址与王因村隔一条似沟洼地,地层结构存有砂石层,应为一条曾经的古河道。遗址位于隆起高地的最高处,遗址的核心位置比周边高一.五米,在此等高线范围内正好是遗址的核心区域,只有西区、南区和北区西北的一小部分位于一米与一.五米等高线之间。遗址中最早的房子四座都在北区的T二六六、T二六七两个探方范围内,探方的位置又位于北区的最南面,与中区仅隔一条道路,正是由于道路的压占才把遗址分为中区和北区的,实际上还是应该把本遗址作为一个整体才能正确理解文化遗存的分布。”  许乐点点头,这个没问题!  “从几个地层剖面看,王因遗址的北、中、南、西四个区域都是四层堆积,好像各地层形成的时代和机制相同,实则,各区地层堆积机制存在明显差异,形成时间也各不相同。  北区有些探方中出现第五层堆积,这里是遗址中堆积层次最多的地方。北区虽然只有局部存在第五层,它出现的位置在探方T二六六和T二六零及其以南,且尚未到尽头,土褐灰色,厚约一零~五零厘米。说明当时北区此地曾被冲刷,土色是河湖相堆积。据南北向的地层剖面显示,这里最早期有一条河从东向西流过遗址北区的南部。第四层土色灰黄,厚约五~八零厘米。地层堆积厚度的差别大说明此层形成时有大量泥沙堆积。与前一层土色的变化,土色由褐灰色变为灰黄色是由于洪水带来地表新泥土的缘故。而较深颜色的地层是长时间积水,泥土中的腐殖质较多的缘故。说明北区早期沿河两岸是沼泽地,河流虽冲刷出河道,但泥土堆积颜色显示并无上游大量新泥土被带入。倒是在探方T四零七的最北端,在第四层仍出现低于第五层的深度。这一现象显示,第四层的形成源于北方来的大量泥沙形成了遗址区的全面堆积。之后第四层仍有由东向西的水流冲刷。而在探方T四零七以北出现了更强力的由东向西的冲刷。第三层褐灰色土,厚约一五~七零厘米,距地表深三零~一零零厘米。土质较硬,杂有零星的红烧土渣,遗物以陶片为主。灰坑较多,其中出土了相当丰富的兽骨、水生动物骨骸等。第二层红褐色土,厚约七~四零厘米,距地表深一八~五零厘米。土中夹杂着相当数量的红烧土渣、块。地层中包含遗物、遗迹都比较丰富,诸如陶、石、骨、角、蚌、螺等遗物屡见不鲜。陶片以泥质红陶为主,其次为夹蚌红陶与夹砂褐陶,泥质灰陶、夹蚌褐陶、夹砂红陶为数不多。素面陶为主。第一层为耕土层,厚约一零~二零厘米。土质松软。  南区第四层黄灰色土,最厚堆积达九七厘米,距地表最深处为二一五厘米,说明此时这里地势最低,这次洪水使它堆积最厚。但是,在本层底部仍露口一批灰坑,说明此次气候的重大变化之前也有一批人长期生活在这里。第三层的黄褐色土,与中区的第四层土色相同,说明南区这一层的堆积物主要来自中区第层的堆积物。因为南区的地势低于中区,是地表径流搬运的结果。第二层黄灰色土,此时本层主要受北方主河道来水的影响,土色与其它各区都不相同。东部(即中区东部)和北区还受东方来水所裹挟泥土的影响。南区部分探方缺少第二层堆积,少数探方缺第二、三层两个层次的堆积,说明南区在这一时期被水所淹,没有机会形成该两个层次的堆积。  中区地层的土色,第四层黄褐土。厚一零~六零厘米,距地表深一一五~一六零厘米。土质较坚硬,其中夹杂少量红烧土渣。地层中包含遗物不多。本层土色应该是受北区第三层的影响。第三层土色褐色,厚二零~七五厘米,距地表深六零~一五七厘米。土质较硬,夹杂一些红烧土渣,包含遗物多为陶片。第二层红褐色土,厚约三零~七零厘米,距地表深四零~九零厘米。土质坚硬,其中夹杂着一定数量的红烧土碴、块。出土物多为陶片,以泥质和夹砂红、灰陶为主,也有少量的夹蚌红陶。另外还有一定数量的彩陶片。此层土色与北区第层相同,说明此两层为同一堆积过程。第一层为耕土层,厚约一零~三五厘米,土质比较松软,地层中夹杂大量的大汶口文化陶、石器残片,以及汉代板瓦,近代砖、瓦和瓷片等。  西区各层堆积较薄,土色也明显不同于其它区域。西区第四层黄白色土。只有少数探方中有这个堆积层次。该层夹杂有大量的黄白细砂,质地较硬。第三层黄色土。第二层黄红色土,说明此层受到北区第二层堆积的影响,与其时间大致相同。直到第层耕土层中,仍含有较多黄色细砂。说明西区地层的堆积机制更多地受西侧洪水的影响,堆积机制不同于其它诸区。显示这里最接近西侧主河道,同时也受东方洪水的持续影响,各层堆积都与洪水冲刷有关。西区堆积量不大,这里受洪水影响最强。  遗址东部没有遗迹(没有东区,但北区和中区都有东侧部分),主要原因是日常用水不便,大部分时间不适合定居。但是,在最大洪水期,东部也有洪水流过,甚至会淹没过整个遗址。事实上,大洪水曾经多次没过整个遗址。最早是第四层堆积形成时,不是由东向西的洪水,而是由北向南的的洪水带来的大量泥沙,形成了遗址的基本地形。然后是第二、三层两层堆积形成时。在此期间不是太大的洪水,在遗址中、东部以及北部带来大量罹难于洪水的尸体,形成了大规模的二次葬对象。中区第层土色与北区第层相同,同为红褐色,证明这次由东而来的大洪水也曾淹没了整个遗址,然而,只有最高水位时留下了此次洪水的记录。  根据遗址地层堆积现象可以推断,遗址区早期,即北区第五层时,东方来水穿过探方T二六六和T二六零,南区可能与这里相同,也有由东向西的河流,此两区分别有可供人类栖息的成陆沼泽地。北区、中区和南区第四层堆积主要是由北而来的洪水的裹挟物,其土壤性状不同于来自东方的冲积物,但同时也受由东向西洪水的切割和堆积的影响。所以此层土色相近,但并不完全相同。北区是灰黄色,中区为黄褐色,南区是黄灰色。中区第四层土色黄褐色,虽属于同一次堆积过程,但成陆的时间最早。然后以中区为中心南北两侧再分别展开不同的堆积过程。  第二、三层两层的堆积主要则是由北向南来的洪水与由东向西而来的地表径流所带来的堆积物混合堆积的结果。东方所来洪水只有泗河来水,虽然今天看泗河离开遗址尚有一些距离,但在遗址时期应该就是直接影响遗址的水系之一。尼山和峄山山地的表土被雨水冲刷后向西方移动,迫使泗河后世漂移至今天的位置。遗址所承受的来自北方的洪水压力更大,稍近一些的有汶河,同时还会受到更远一点的济水和黄河水系的影响。因此,层与层之间实际上所隔时间可能很长,二者之间可能存在较长的时间差。  最早的灰坑分布,中区的灰坑主要分布在探方T二三九、二四九和二三二,北区的灰坑主要分布在探方T二六三、二六五、二六八、二七零、四零五、四零六和四二五、四二七,南区的灰坑主要分布在探方T四零零九、四零一一、四零一二、四零一六。显示这里早期是被沼泽割裂的小块陆地。在相对干旱的年代,这里为东方地表径流所滋润,既有自然生长的籽实性植物,也有各种动物频繁出没。是早期人类理想的栖息地。所以,从第层下开始,本遗址的人口就展开了迅速增长的态势。  从遗址一米和一.五米等高线所表示形状可知,正是造成第四层堆积的大洪水所带来的泥土构筑了此后遗址的基本地形。由原本的沼泽状地貌,变成了一个三面环水的小高地。在更大洪水来临时,会出现四面环水的态势,以至整个遗址全被洪水淹没。大洪水退去后,在相对干旱的年份这里又成为半岛地貌。  另一方面,由于各区地势不同,每个区即使同一层的遗迹大多也不是同时出现。西区最明显,它与北、中、南区的地层堆积进程并不完全相同,这片遗迹实际上只出现在大洪水年份的最干旱期。北、中、南三区各层形成的时间相对较近,但也不是同时形成。北区第四层持续时间较长,可能相对早于南区第四层。南区第四层持续时间较长,可能时间会早于北区第三层。无论是哪一层,中区持续时间都较短,因为那里大部分时间用水不便。所以,只有水位较高时人们才生活在中区。作为一般规律,北区人口较多时,一般属于雨水丰沛的年份,但没有大洪水。南区人口较多时,一般都是比较干旱的年份。人们出现在中区都是水位最高的时候。西区则是其它区域都不适合人类生存时才出现的位置。”  随后,大家认真地听着许虹讲述着各个遗址层的情况,许乐在听到第四层有一八个睡觉的人直接被洪水说淹没之后,他的脑海里一下蹦出了一个母亲用身躯抵抗着倒塌的房子护住自己的孩子样子,心中一下悲伤起来,不住的点着头!  难道这年轻的洪水就是因为自己所起吗?他不禁开始怀疑其自己来,不过想了想也就好了一点,不是自己也会有其他的因故吧?  不大的地方,一边看着一边听着,还对照着现场来看,许乐最后对许虹说道,“我现在初步认为你说的是对的”,许虹一下高兴起来!  “不过,我觉得你的研究还不到位,现在来看,从黄河上游的积石山到这里一定有问题,无论是禹贡还是上古文献,在大禹导积石这件事情上是有争论的,我个人认为上游积石山才是真正意义的积石山,但是并不排除在下游也同样有这种行为,那么按照你所说的,其实每隔千年基本上都会有一次大洪水了,所以说你应该把王因、王湾,包括凌家滩以及良渚一直到上游的几个地方串联起来看,到底是怎么回事,是否有共通性,第一是时间第二是起因第三是造成的影响,这样才更有意义”!  许虹热切的看着许乐,冲着许乐敬了个礼,“收到”!  许乐拍了拍许虹的肩膀,“走吧,先找个地方住下,吃点饭,中午都没吃饭了”!  随后,许虹带着大家来到了运河旁的一个大酒店,酒店不高,八层,许乐他们先订了房间,洗了把脸,随后就下了楼来到街边,对岸就是大运河!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