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东江军虽然装备简陋,粮饷俱缺,却是明军中极少数敢与建奴野战的部队之一。 伤亡比没有具体记载,可肯定是要高于建奴的。但主要的不是胜败的问题,而是这样的战斗意志和精神。 朱由校由历史得出的分析判断,也就没有问题。只要粮饷充足、装备精良,以辽人为主的辽东明军便足以灭奴平辽。 而且,都是大明子民,朱由校很不愿意以地域来区分。什么辽人,什么南人,什么北人,积习陋见早该改了。 辽东战事在持续,皇帝在京师也没闲着,一边关注着传来的消息,一边督促着粮草弹药物资的运输补给。 建奴的衰弱已经不可避免,且越来越明显;明军越打越强,越打越多,也是逐渐清楚的事实。 作为皇帝,朱由校认为做好后勤工作,就已经足够了。 战略已经确定,具体的战术打法由将领们选择,给他们足够的灵活运用的空间,更适合古代的通讯速度。 哪怕是通信塔全部建成,效果也令人满意。但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也只有指挥作战的将领能看得更清楚细致,应变也合理准确。 当然,朱由校也有自知之明,战略上的高手,战术上的矮子。亲临战场指挥作战,他可没那个本事儿。 即便自诩是战略高手,朱由校也是占着穿越者的便宜,知道历史的走向。 当然,优势也是负担,也是责任。 朱由校就因为知道的多,才更有忧患意识,才更急迫地要灭奴平辽?才更要殚精竭虑地准备应对小冰河期高峰的大灾害。 他的努力?他的付出,终于到了收取回报的时候。辽东的战事?已经现出曙光?不出意外的话,在一年之内便会有结果。 哪怕是出现意外?损失几万官兵,建奴也扭转不了被动的局面。只不过?苟延残喘的时间要多一些罢了。 没错?一两次战役规模的胜败,已经无法改变明金两方的实力对比。 敌我双方的体量在那摆着呢,明帝国的人口、财力、资源等等,十倍百倍于建奴?并逐渐被朱由校调动得越来越充分。 说白了?明国大败十次还能支撑,建奴只要败一次大的,就是伤筋动骨,很难恢复。 说得再粗暴直接一些,只凭人数优势?明军十个换一个,也不是建奴所能承受的。 所以?朱由校依然关注战事,但却心里有了底?不象以前那么坐卧不安,心神不宁。 拼钱?比富?朕还真不怕建州野人?手指都比他们腰粗。 而且,朕懂科学,会爬树;建奴嘛,文盲占多数,没文化的蛮夷! 尽管皇帝觉得在科技上,在武器装备上,已经领先了建奴太多,没有必要再继续提升。 但他以前交代的,或者说是指点的,却还是有人在研究,并成功地搞了出来。 “万岁,经过不断试验改进,火箭已经可以实用。”孙元化掩饰不住脸上的激动,双手举起,把文件呈上御览。 朱由校从宫人手中接过文件,翻开阅看,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在历史记载中,明代的军用火箭种类繁多,从数量到质量都领先世界,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但朱由校看过资料,仔细询问加分析之后,却认为这么牛掰的玩艺儿,多数是华而不实,实用意义不大。 什么神火飞鸦、火龙出水,还有翼火箭、多级火箭,听起来都象是能发射卫星上太空的节奏。 而实际上,要是在战场上使用。这些种类繁多的火箭差不多都是既无准头,射程又不远,威力和杀伤力也实在是难以恭维。 在火箭和火炮的发展上,朱由校侧重于火炮,但对火箭也进行了指点。 纸筒或竹筒改成铁筒,加装平衡稳定装置,研究速燃火药以推进火箭,以爆破弹头或燃烧弹头来杀伤敌人,取代以尾焰烧炽敌人…… 显然,朱由校的指点并没有多少高科技的含量,更多的是思路的改变。 而随着火炮的引进和铸造水平的提高,火箭变得不是那么重要,朱由校也没有太过抓紧。 但意外的惊喜,就在皇帝已经遗忘的时候来了,砸到了他的头上。 重量从二十斤到三十斤共分三种,射程在八百米到两千六百米之间,弹头分爆炸和燃烧两大类,装有稳定尾翼,通过简单发射架上的铁管来固定飞行方向…… 可以说,孙元化等人研制的火箭,差不多完全具备了朱由校所知道的“康格里夫”火箭的性能,怎能不让他感到欣慰和惊喜。 在新式后膛火炮出现之前,“康格里夫”火箭可是以射速快、射程远、机动灵活等优点在战场上大出风头,被称为“没有炮身的火炮灵魂”。 尽管在辽东战场已没有必要投入新武器,已经能够碾压建奴;尽管火箭要大规模生产制造的话,肯定会影响到目前急需的弹药生产。 朱由校伸手轻拍着桌案上的文件资料,做出了决定,对孙元化笑着说道:“孙卿另外招募工匠,生产制造火箭及配套装备。朕从武学抽调学员学习使用,再送至辽东参战吧!” 火箭虽然不是改变战局的关键,但为其找一个实战试验场,还是很有必要的。准头差点,但射程远、射速高,把发射架做成多管,可就是火箭炮。 “微臣领旨。”孙元化躬身应着,又请示道:“此火箭尚无名称,还请万岁命名。” 这个马屁拍得好,朱由校相当舒坦,也很喜欢给新武器新装备取名。 要霸气,要威风,要响亮,还要…… 皇帝沉吟着,手指有节奏地叩击着龙椅扶手,长征、风云、嫦娥等名字在脑海中闪过,又都一一否决。 “便叫启天一号吧!” 皇帝最终确定了名字,连他自己都觉得挺俗,但却有着很有内涵的意义。 启天既是天启倒过来读,有着皇帝的自恋;开启天空,又意味着这是某类探索得开端。 皇帝甚至还想到了那位明朝在座椅上绑上火箭升空的万户,那位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在后世被称为“世界航天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