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xbiqugu.la此时尚在天津卫整顿吏制的钱龙锡看到这份捷报之后,神色漠然。 足足半晌,他才缓缓的说道:当朝驸马爷要对两淮杀伐了! 周显宣发完舆论之后。 第二件事就是让孙承宗跟兵部尚书阎鸣泰拟旨。 发布对金吾卫大军的犒赏令。 先前洪承畴麾下的传令兵带来的那一份捷报。 周显看的是万般激动。 却也万般的形同。 在别人眼中那是捷报。 可是在周显看来,那也是丧报。 因为上面详细说明了卢德麟率领的金吾卫跟葛颜大战的伤亡情况。 战死的金吾卫占据了五分之一,受伤的更是有七千人。 两万金吾卫,折损了一半。 因此这一次大捷,属于惨胜! 抚恤是必须要发的。 而且要足额的发放。 除此之外,周显也给前线派遣了御医。 让他们悉心照料卢德麟以及那些受伤的将领。 周显想的很清楚。 无论是什么时候,军队都是维护政权的核心。 只要军权在手,那就无需担心一切。 再加上现在时间紧迫,情况紧急。 所有事情都处于混沌的阶段。 因此手握枪杆子就成了核心竞争力。 这一次当朝驸马爷拿出呵心贴切的态度,以此来提升那些边军人员的成就感跟归属感。 除此之外,朝廷发布政令,率先赞美了金吾卫。 在歌颂卢德麟的同时也大力褒奖了一下昔日大明的军魂卢象升。 一时间,卢德麟在大明境内的名望如日中天。 这便是周显要的效果。 这也是榜样的力量。 当然周显还要做杀鸡儆猴,以儆效尤的事情。 就在周显犒军后的第二天,在金陵城的陈东华就往这边呈递了一份奏折。 反馈的情况,就是关于金陵城的意识形态。 陈东华极为阴狠的将赵严佩抬了一手。 结果就形成了捧杀的局面。 那么现在陈东华在金陵城到干什么? 他在教坊司内跟阿香姑娘混迹了半个月。 以至于出门行走都感觉双脚发软。 之后,他就秘密联络心腹,去找一个吴孟稀的年轻文人。 吴孟稀是赵严佩在儒家辩论赛上面认识的晚辈。 经过赵严佩的提拔,吴孟稀行了拜师礼,成为了赵严佩的学生。 赵严佩因为赵怀庆的案件,也跟着锒铛入狱。 一时间金陵城的官员们都忙着急于撇清他们跟赵严佩的关系。 就连他的这位爱徒吴孟稀也不例外。 可是拥有很敏锐的政治嗅觉的官员们是迅速撇清关系的。 但是那些读书人可就不同了。 书生意气的人们非常愤青。 金陵城城内以及南方的儒家门徒们大致都觉得赵严佩是清白的,是被人冤枉的。 陈东华在这样的局面之中,嗅到了机遇感。 为了将赵严佩的派系连根拔起。 陈东华就上演了一场钓鱼执法! 他让自己的心腹王传均怂恿吴孟稀写东西。 写一篇作文,就能得到八百两银子。 而那作为的主题,就是赵严佩喊冤! 吴孟稀本来不愿意接这个棘手的工作。 可是看到白花花的银子,他动摇了。 于是吴梦稀就想到了另外一重问题,现在南方绝大多数文人都在为文坛领袖赵严佩鸣冤,而且还有一部分南方的官员已经给当朝驸马上奏折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己写一篇无伤大雅的论文,貌似也不会出现大问题。 搞不好,还可以顺势凝聚那些南方的文人,混一个文坛领袖的美名。 这样就能够积累更高的声望。 以后从文人的道路上直接入仕,不就飞黄腾达了吗? 基于这样的考量,吴孟稀就开始奋笔疾书了。 第二天,他就在民间发送出大明冤假错案的结论! 可是他浑然不知自己这一切都掌握在陈东华的手中。 就在吴梦稀文章发布的两个时辰之内。 他的家里就来了一群查水表的锦衣卫。 随后吴孟稀就在一片天真无害的求饶声中被带到了锦衣卫的昭狱。 在吴孟稀踏进昭狱的同时,那个承诺给他八百两银子的王传均被陈东华的买办山匪给送上路了。 瞬间,吴孟稀就失去了证人跟证据。 他彻底无法洗清自己身上的冤屈了。 他说受人指使的。 受谁指使? 幕后的人呢? 没了! 那就自己是默默的承受陈东华给他扣上的大罪。 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陈东华给朝廷奏疏,那一份奏折才送到了周显的御案上。 周显看到的内容清晰明白。 简明扼要! 金陵城的文人妄自菲薄,议论国事。 大幅度的释放谣言,污蔑朝廷的光辉伟岸形象。 并且吴梦稀还在关键的时间点,大言不谗的说赵严佩的案子是朝廷督办的冤假错案。 所以,陈东华要求朝廷彻查东林党的文化领域,以及净化儒家门生。 这一个罪过算是彻底给坐实了。 陈东华一举两得,既铲除了自己的政治对手,也在金陵城内立了一个典型。 那就是以后文化人妄议朝政,想议也不是不可以。 那必须得歌颂朝廷,贬斥那些吃里扒外的贪官污吏。 还一个天下文坛清澈。 这样做确实有很明显的效果。 只是陈东华的手段,有些上不了台面。 总而言之赵严佩私通建奴,面对施敏跟赵怀庆的口供,已经是实锤的不能再实锤了。 即便如此,文化人们还敢黑白颠倒的给赵严佩洗白。 这不就是纯纯的粪坑里点灯,找屎嘛! 现在金陵城的刑部尚书廖永全做出了正确的决定。 他迅速把赵严佩的罪名给坐实了,以此来换取朝廷的信任。 那剩下的就简单多了。 赵严佩的家已经抄了。 严加审讯,让他吐出更多的既得利益者。 周显就靠着这来充实国库呢。 “侯连会。” “奴才在。” “你去告诉韩庶,朝廷今日就给他颁发委任。” “是。” 半个时辰后。 周显在乾清宫内颁发了圣旨。 将大明朝的兵部右侍郎韩庶提入内阁,跟孙承宗三人共同辅政。 这个委任下达,朝廷之中大多数人还处于懵比的状态。 甚至韩庶本人还没有从欣喜的心态之中缓过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