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襄王死,十三岁的称王,赵姬晋封为赵太后,与华阳太后、夏太后共同听政。按照庄襄王的安排,吕不韦为相邦,秦王政尊称为仲父,昌平君熊状出任丞相,昌文君韩启为咸阳令,节制咸阳戍卫部队,李斯为中书舍人,王龁与蒙骜、麃公担任将军,共同辅佐朝政。 这李斯本是吕不韦的门客,吕不韦见他深谙治国之道,又有辩才,便乘嬴政即位推荐他做了中书舍人,负责起草诏书,于是李斯便有了经常陪伴小秦王的机会。 嬴政读书一向都是吕不韦安排的,由于在邯郸的几年缺乏管教,来到咸阳时大字都不识得一个,因此即位前只是教授读一些简单的诗经,重在教他识文辨字。即位后,吕不韦便开始让他读周礼、论语。嬴政虽只有十三岁,但是童年坎坷的经历使他早熟,加之聪明伶俐,读书颇有自己的见解。特别是读周礼之后,其中很多治国之策都让他惊奇不已。 由于吕不韦经常忙于政事,嬴政遇到不懂的地方,便经常由李斯代为解答。 一日,读到周公以礼制天下,嬴政觉得周公很了不起,便向问李斯 “先生认为周公如何?” “周公所做周礼是符合当时的情况的,但是以周礼治天下导致诸侯割据,不听周天子号令,因此周公非治国之才,周礼非治国之法!” 嬴政曾听吕不韦说起过周公,知道他是了不起的人物,听到李斯对他却不屑一顾,争辩道“周礼难道不是好的治国之策?倘若人人遵守礼制,刑不上士大夫,礼不下庶人,则国家就可以平稳的运行!” “请问大王,如果有人不守礼呢?” “不守礼则天下共诛之!” “如果大家都不守礼呢?就像现在群雄逐鹿怎么办呢?” “这……”嬴政只是沉浸于周公描述的大同社会之中,对李斯所提的现实问题竟然无言以对。 “治理国家何须礼?以法足以!我秦国之所以能够崛起于诸侯之间,都是因为商鞅变法,设郡县,奖耕战,明法令,才使国家富强。反观山东诸国,抱残守缺,仍然坚持周朝的做法,必然日益衰落。” 李斯为嬴政开了一扇法家思想的窗户,嬴政非常兴奋,问道“以法治国和以礼治国究竟有何区别?” “大王可曾想过,以礼治国如果有人不守礼该如何处置?没有奖励和惩罚作为后盾,任何规定都形同虚设。周礼靠的是社会舆论和武力震慑,这是不可能持久的。想要天下长久的遵守礼制,就必须规定守礼会得到什么样的奖赏,违反礼制又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这样,礼就成了法,变成以法治国了。一个社会只要法令完备,守法的给予奖励,违法的给予惩罚,那么就没有人敢违反法律,只会争相去做法律规定的事情,对于违法的事情一定会避之不及!” 秦王若有所思,道“秦实行法令也已多年,为何仍未完成大业,统一天下?” 李斯非常惊奇,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竟然想的是如何完成大业,心道此人日后必成大业,而我李斯的将来也将寄托在他身上,想到这里,一脸正色的回答道“凡是干成事业的人,都善于审时度势,必须要抓住时机。秦穆公时虽然很强,但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原因是时机还不成熟。孝公以来,周朝已经彻底衰落下来,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秦国却乘机任用商鞅进行变法,颁布法令,奖励耕战,逐渐强大起来。秦国能有今天的威势恰恰是实行法令的结果,之所以还没有完成大业,是时机还不成熟。现在凭借秦国强大的力量,大王贤德,消灭六国必然如同扫除灶上的灰尘那样容易,现在就是完成帝业,统一天下的最好时机,千万不能错过。” 嬴政此刻也是雄心勃勃,道“寡人必不辜负上天的安排!” 从此嬴政政经常与李斯畅谈治国之道,逐渐被他的法家思想所折服。 诸侯见秦王政即位,知道他年纪小,不能亲政,因此开始轻视秦国。 晋阳的郡守赵德新原是赵国人,长平之战中父兄均被坑杀,晋阳之地随后也被秦国兼并。赵德新虽然表面上服从秦国的指派,但内心憎恨秦国,立志为父兄报仇。如今看到秦王政即位,年不足十四,赵德新认为报仇的时机到了,于是召集族人道“我们本是赵国人,秦国人杀了我们的父兄,占了我们的土地,还强迫我们去打仗,胜了都是秦人的功劳,败了却都归罪于我们,是可忍孰不可忍!我今天要大义灭秦,你们跟不跟我干?” 秦赵交战日久,几乎所有赵人家里都有人死于秦军之手,听到赵德新这么说更是群情激奋,叫道“反了!反了!” “跟秦国人拼了!” “反了,我要为儿子报仇!” 赵德新见大家都很支持,便道“如今在秦国我们势单力薄,要想成功必须得到赵国的支持!”于是赵德新派人前去赵国求援,表示愿意归顺赵国,同时收集粮草,招募士卒,准备与秦军一战!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实行郡县制,郡守只能负责地方的政务,维持治安,手下只有几千人的地方部队,为了迅速扩充军队,赵德新甚至把告示贴到了其他郡县。这样自然无法保密,赵德新要反叛的消息便迅速传到了秦王政的宫中。 吕不韦迅速召集大臣,商议对策。熊状道“我们应该在赵德新准备不足的时候立即派兵平叛!越是迅速对我们就越有利!” 吕不韦道“赵德新原是赵国人,肯定会向赵国求援,我们不得不防,应同时派使者去邯郸,阻止赵孝成王出兵相助。” 于是秦王派蒙骜领兵十万前去平叛,同时派韩启为使者前往邯郸说服赵王保持中立。 赵孝成王得到赵德新的求救后又心动起来,欲派廉颇领兵十万前去接收晋阳之地。恰在此时,韩启求见。赵孝成王此时并不知道秦王已经得知晋阳要反叛的消息,便假装糊涂,问道“听说新即位的秦王只有十三岁,能管理国事吗?” 韩启知道赵孝成王是故意避开话题与他打哈哈的,便答道“秦王政虽然年幼,但天资聪颖,完全可以处理国事。他年幼时曾在邯郸生活过,非常感念赵国,因此特派我来问候大王。临行前秦王还拉着微臣的手道,秦国非常不希望再看到长平之战那样的事!因为一个上党郡而起争端得不偿失啊!” 韩启讲的是长平之战,当时韩桓惠王已经同意将上党郡割让给秦国,而上党郡守冯亭不愿意降秦,便将上党郡十七座城献给赵国,赵孝成王垂涎上党郡,便接受了冯亭的请求,出兵抗秦,从而引发了长平之战。这段血泪史赵国人仍然历历在目,韩启是在警告赵孝成王不要重演当年的悲剧。赵孝成王当然也听懂了他的意思。 赵孝成王回想起当年的悲剧,不禁脊背发寒,并且从韩启的话中可以听出,秦国已经知道晋阳谋反的消息,赵德新毫无胜算,便取消了援助晋阳的打算,道“寡人当然珍惜与秦国的和平,先生请回复秦王我赵国愿与秦国永结兄弟之义!寡人愿意与秦国交换质子以为诚意!” 韩启明白赵孝成王的意思,他是想得到秦国不攻打赵国的保证,便道“我将马上回禀秦王,大王愿意与秦国结好!” 赵孝成王得到赵德新的求救后又心动起来,欲派廉颇领兵十万前去接收晋阳之地。恰在此时,韩启求见。赵孝成王此时并不知道秦王已经得知晋阳要反叛的消息,便假装糊涂,问道“听说新即位的秦王只有十三岁,能管理国事吗?” 韩启知道赵孝成王是故意避开话题与他打哈哈的,便答道“秦王政虽然年幼,但天资聪颖,完全可以处理国事。他年幼时曾在邯郸生活过,非常感念赵国,因此特派我来问候大王。” “想不到秦王还记得这些事!?” “现在秦王刚刚即位,希望能与赵国永结秦晋之好!临行前秦王还拉着微臣的手道,秦国非常不希望再看到长平之战那样的事!因为一个上党郡而起争端得不偿失啊!” 韩启讲的是长平之战的起因,当时韩桓惠王已经同意将上党郡割让给秦国,而上党郡守冯亭不愿意降秦,便将上党郡十七座城献给赵国,赵孝成王垂涎上党郡,便接受了冯亭的请求,出兵抗秦,从而引发了长平之战。这段血泪史赵国人仍然历历在目,韩启是在警告赵孝成王不要重演当年的悲剧。赵孝成王当然也听懂了他的意思。 赵孝成王回想起当年的悲剧,不禁脊背发寒,并且从韩启的话中可以听出,秦国已经知道晋阳谋反的消息,赵德新毫无胜算,便取消了援助晋阳的打算,道“寡人当然珍惜与秦国的和平,先生请回复秦王我赵国愿与秦国永结兄弟之义!寡人愿意与秦国交换质子以为诚意!” 韩启明白赵孝成王的意思,他是想得到秦国不攻打赵国的保证,便道“我将马上回禀秦王,大王愿意与秦国结好!” 韩启立刻回到咸阳,向秦王报告了赵孝成王希望交换人质以换取和平的的想法。此时秦王刚刚即位,赵太后和吕不韦都不想马上与赵国开战,因此主张接受赵国的请求。 然而派谁为人质确是一个大问题。庄襄王只有嬴政和成蛟两个孩子,而秦王政尚未大婚,更无子嗣,思来想去,吕不韦还是觉得成蛟合适。于是报告三位太后,华阳太后与赵太后立刻就同意了,他们均希望借此派遣成蛟入赵为质,可谓一箭双雕,既避免了与实力尚存的赵军交战,又可以把皇位的竞争者赶出咸阳,在他们看来成蛟始终是嬴政的一个威胁。 然而夏太后听闻此事,却坚决反对,她担心成蛟的安危,不赞成派人至入赵。夏太后是在秦宫中仅次于华阳太后的二号人物,如果没有她的支持,是无法实施这项计划的。由于韩启与夏太后的关系最为密切,吕不韦暗中授意韩启劝说夏太后,韩启见嬴政已成为秦王,也不得不为自己的未来考虑,早就想表明效忠新君的决心,于是去拜见夏太后。 夏太后此刻正在与韩姬说话,韩姬哭诉道“他们真的是欺人太甚,看到大王仙逝了就都来欺负我们母子,谁不知道去邯郸都是九死一生啊!” 夏太后道“你就放心吧,只要我还活着,就不会让成蛟陷入险境的!在朝堂上韩启也会为成蛟说话的,你就放心吧!” 正说话间,宫女来奏报韩启求见,夏太后便道“刚想招他,他就到了,快请进来!” 韩姬见到韩启便眼泪涟涟的道“哥哥一定要为成蛟做主啊!现在吕不韦不安好心,要让蛟儿去邯郸做人质!” 韩启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我倒不认为这完全是坏事。” 夏太后听到韩启这么说,猜想他是同意成蛟去邯郸的,生气地道“你是我的亲侄子,也想来害成蛟吗?” 韩启道“姑姑错了,我不是来害成蛟的,恰恰相反,我是来帮助成蛟的。姑姑难道忘了庄襄王是因何成为秦王的?嬴政又是因何成为秦王的吗?他们都是做过人质的,为秦国立下了功劳!退一步讲,现在有您和我在,可以在朝堂上保全他,一旦您不在了,成蛟对秦国身无寸功,何以自托于秦?姑姑因为一时的宠爱而搭上成蛟的一生,我认为不是明智的选择。” 夏太后沉吟良久,心想着确实是让成蛟创建功业的好机会,便道“你说的也是对的,如今没有更好的办法了,你去安排吧,路上一定要保证成蛟的安全!” 韩启道“侄儿一定安排可靠之人护送!” 韩姬听到夏太后和韩启都同意成蛟入赵为质,哭道“姑姑难道不疼爱成蛟了吗?他才这么小,哪里吃的了这些苦?” 夏太后道“韩启说得对,我们应该把眼光放长远一点,为蛟儿的以后着想!你也别哭了,我们确实应该趁自己还健在,多为蛟儿创造立功的机会!” 韩姬知道,夏太后一旦拿定主意,是很难改变的,她也只得同意。 于是成蛟在樊于期的护送下入赵为质,同时赵国派王子赵嘉入秦为质。 蒙骜到达晋阳后,便迅速发布告示,道“严惩首恶,胁从不办!”“若有民众此前是受到了赵德新的蛊惑参加叛乱现在退出的一概既往不咎,如若不知自省,反叛到底,则杀无赦,诛灭三族!” 赵德新仓皇之间拼凑了三万人的军队,眼见赵军不肯来救,秦军又大兵压境,本就军心不稳。现在又看到蒙骜贴出的告示,很吐司卒都四散逃亡了,几日之内,赵德新军中就逃掉了万余人!蒙骜乘机率军猛攻,不出一个月,赵德新便兵败自杀! 消息传到赵国,赵孝成王不禁捏了一把冷汗,幸亏接受了韩启的建议,不然此刻又是要惹火烧身了! 晋阳之乱虽然被迅速平定,韩启因出使有功,晋升为丞相。但是其在秦朝廷的影响并未结束,秦王政召集众臣讨论赵德新起兵反叛的原因以及如何防范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吕不韦道“赵德新反叛的直接原因就是白起当年坑杀四十万赵军降卒,导致赵国人至今都非常憎恨秦人,如今诸侯中也是赵国抗秦最为坚决,这与长平杀降不无关系!” 崇尚武力的秦国老臣至今都认为白起不但不该死,反而应该是秦国人心中的英雄,现在听吕不韦否认他当年的功绩,都不以为然。将军王龁道“当年杀降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一下俘虏这么多人,光是吃饭都成问题!” 麃公道“我大秦向来尚武,在战场上都是以斩杀人头的数量来衡量战功,这样更能威慑敌军,激励将士!” 吕不韦道“杀人多会激发敌人更强烈的抵抗,因此主张战争中应当以安抚为主,禁止杀降。这样民众才会争相归附,减少抵抗,以德服人。” 麃公反驳道“相邦不要太理想了,我大秦自立国就以战生存,如果以德服人管用,还要我们这些军人作甚!” 年幼的秦王觉得双方说的都有道理,便道“各位爱卿所说都有道理,寡人认为战场上还是需要将士们去拼杀的,说道理是没有用的,但是对于归顺的民众,就应该宽容一点,这样才能安抚他们!”吕不韦闻此非常高兴,为年纪轻轻的秦王能有如此见识感到十分佩服。 几日后根据秦王的旨意,吕不韦废除了对待新归降地的区别对待政策,一切秦国土地统一政令和赏罚标准。新归降的地区民众都高呼万岁,认为新即位的秦王宽宏大度,此前被赵德新鼓动有反叛倾向的郡县也都迅速平静下来。 麃公却对此不以为然,私下里对人说“自古以来就是如此,成王败寇,打仗打输了就得认命,难道打输了还要享受像胜利者一样的待遇吗?”此话很快就传到秦王的耳朵里,秦王非常不高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