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云涌 第215章潜力
窦云双眼一亮,热切地望着刘志,仔细地聆听着。 “太医院里分为几个部分,问诊、配药,研究医术以及教授医学。 还有我想把医学细分为妇科、儿科、内科和外科,这样医师才能各有专精,你看如何?” “陛下此乃圣明之举,若能举国之力,何愁医术不能发扬光大。”攫欝攫欝 激动不已的窦云,眼含热泪,他平生所愿就是能将大汉的医术带入辉煌,从前这只是他的痴心妄想。 但现在,他终于看到了希望,有了陛下的鼎力支持,他相信自己在有生之年,一定能实现愿望。 “此事不用经过朝议,我明日与尚书台商议之后,便即刻下诏,你先做好准备吧。” 当时医师的地位在社会上并不高,民间甚至巫医不分家,带有很浓烈的巫术色彩。 刘志此举旨在提高医师地位,并大量培训真正的医师,使之成为一门学科。 只有医师的社会地位提高了,大汉的医术才能得到长足的进步。 “诺,陛下,臣亲自去邀请几位名医,进驻太医院。” 窦云眉开眼笑地匆忙告退,瞧他激动的架势,恐怕今晚上会乐得睡不着了吧。 待他走后,刘志原本打算再看会儿奏章,张让却躬身道,“陛下,窦医令才说了您需要多休息,就是为了大汉,您也得爱惜自己的身子不是?” 刘志也知道他是好意,再说最近也确实熬夜比较多,便笑了笑。 “好,都听你的,这就准备入寝。” 张让听了很是开心,立刻就忙着吩咐人为他沐浴了。 第二日不用上朝,休息了一夜的刘志又精神抖擞地开始了繁忙的工作。 中间召见袁盱交待了扩大太医院的事情,又询问了一下诸曹重组的情况。 尤其是新建立的工曹,刘志最为关注了,大汉要发展,除了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工业也不能落下。 工曹的建立,正是基于这个理念,大汉的铸造业已经十分发达,与此配套的采矿和冶炼也如火如荼。 全国各地有名的铸铁炉,多达上百处,东汉百姓的铁器使用率也非常高了。巘戅九饼中文巘戅 总的来说,除了礼器和酒具以及一些装饰品是青铜之外,东汉已经完成了从青铜时代到黑铁时代的跨越。 纺织业方面更不用说,丝绸制造早成规模,从养蚕、缫丝、纺织到印染,有一套完整的产业。 当时的纺车、缫车、织机、染具等等也都是世界领先的。 汉代丝织品的种类非常繁多,既有平纹组织的纱、绢、缣;还有绞经组织的素罗和花罗,更有斜纹组织显花的绮、锦等等。 花色之精美,质地之华贵轻盈,即使拿到现代来看,依然让人叹为观止。 西汉时代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最好的见证,至今让中华民族引以为傲。 而且汉朝通过西域胡人学会了缂毛技术,毛织品的制造和印染也同样十分精湛。 在棉花还没有出现之前,而民间的纺织是以葛和麻为主,水平也相当高,只是保暖性能略差。 说起棉花,上次刘志让画师绘了图形,交给少府寻找,结果还真给找到了。 白马寺的院落里便种了一批,名为白叠子,被当做与佛教相关的观赏植物。 只要找到就好,刘志原本打算,实在找不到就派人千里迢迢去古印度求取。 现在他已经取了种子,来年先在皇家庄园试种,相信要不了几年,就可以开展规模化种植了。 有了棉花,大汉的纺织业就能更上层楼。 其他手工业包括造纸、玉器、漆器,酿醋、酿酒、制酱、竹器编织、食品加工等等,也非常普遍。 但刘志想发展的,却是工业技术,鼓励在器具和制造方法上的创新。 因此他与袁盱商量,但凡有革新技术或者器具的,除了物质奖励,还可以在工曹任职。 相当于让这些手工业者,也多了一条出仕的道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人的潜力都是无限的。 如此下去,只要渐成风气,相信要不了多少年,工业技术创新就能上一个新台阶。 作为一名穿越者,很惭愧,他对那些先进的工业技术一窍不通,只能在政策上给一些方便,在观念上放开对手工业者的限制和歧视。 希望大汉人民不要让他失望啊。 袁盱也把工曹的设立当成了重中之重,其他几曹都只是合并改组,相互之间协调融合好就行了。 唯有工曹是个全新的机构,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之前虽有盐铁官,但主要任务是限制经营,重点不在于制造上。 “我希望工曹能够尽快组建新式造纸工坊和印刷作坊,把新的书籍和纸张,快速地推广下去。” 新的造纸术改进之后,目前生产量连皇家都供应不了,而蔡侯纸又不适用于书写,这与他想普及教育的观念,大有阻碍。 所以,当务之急,是必须要把纸和书籍普及下去,使得普通人家都能看得起书。 为了避免被人垄断技术,用于牟取暴利,造纸术和印刷术目前都属于国有。 他的想法是,只要京师和世家大族都换成纸书,那么他们就会淘汰之前笨重的竹简,而那些竹简书便会大量流入更偏僻落后的地区。 书籍的传播,任何时候都会带来知识的爆炸,读书的人多了,通过知识改变自己命运的人也就会多起来。 日积月累,总有一天会打破世家对知识和官场的垄断,到那个时候,也就是他彻底把皇权收拢的好时机了。 不过他虽然建立了工曹,却没打算在目前大力提倡和发展工业与商业,对于经商的限制政策,暂时还不会有改变。 毕竟在农业真正发展起来之前,抢先发展工商业,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越是古老的朝代,对工商业的打压就越厉害,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担心劳动力都弃农经商,导致田地大量荒芜,最后无法养活众多的人口。 两人就工曹的各种政策,商讨了大半天,袁盱此人很有头脑,袁氏虽是世家,但他本人的思想却比较开明。 这也是刘志看重他的主要原因,尚书台如今的地位是水涨船高,袁盱也成为他不可或缺的左臂右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