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 第6章 安排在崇祯帝身边的间谍
有朝一,坐在金銮殿,下面数百个金发的、碧眼的、白色的、黑色的……三跪九叩山呼万,想想还有点小激动。 不提外国佬,就是内,李自成何尝不想让千千万万人全部跪在脚下膜拜? 那场,那成就感绝对当场爆棚。 但,人人平等的概念已经吹出去,废除跪拜礼也是李自成亲口说,总不能打自己的脸吧? 「这个礼仪么……」 李自成吞吞吐,「跪,是不成了……洋人必须,咱自己人作揖就好了……」 王铎看着大统领那样子心下感到好笑。你就装吧!既然想留个牌坊又何必如此犹豫不定? 「大统,君,天下臣民万物之主也。君父接受子民跪,实乃天经地义。退一步,拜他朱由检自然不情,但是大统领让全天下老百姓都过上了好日,恩重如,情同父母再,当得起臣民跪拜大礼。」 李自成纠结了一,终于摆摆,「算了算,此事不用再提。人人平等不是一句空话。我大顺号称要格,格命不止是朝代更,还是革故鼎新。在我大顺治,前代糟粕一概废除。」 言出必行。反反复复的人干不成大,那只能坏了自己的公信力。 此时李自成有些为当初的莽撞而后悔。他娘的都当皇帝,都三妻四妾,还非得扯个遮羞布干毛啊?保留个跪拜并不算什么出格的,这年头绝对是理所当然。反倒是废除跪拜让人诧异。 失策了! 王铎察言观,知道短毛言不由,于是急忙再劝:「大统,此一时彼一时。当初朱元璋……」 李自成摆摆,「不说了不说了。」 王铎拱手赞道:「大统领天质英,睿识绝,可为尧、,可为禹、,下之如汉宣之励,光武之大,唐太宗之英武无,宋仁宗之仁,举一节可取,大统领优为之。」 李自成心,好一个马屁,当老子没念过书吗?海瑞的《治安疏》早已慕名拜读过了。 王铎心,我有自知之,我承认没啥真才实,就算短毛给个巡抚位置我也肯定干不来。我就能动动嘴皮子拍马,再提一些大而无当的建言就行了。以后给个御史做就不,发现问题指出问题很容易,别让我去解决问题。 大统领看样子应该比嘉靖英明十,不大会对言官下黑手。 海瑞曾给嘉靖皇帝上《治安疏》——「……今赋役增,万方则,陛下破产礼佛日,室如悬,十余年来极矣。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而臆之曰:‘嘉靖,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然严嵩罢相之,犹之严嵩未相之先而,非大清明世界也。不及汉文远甚……」 海瑞胆子很大。《治安疏》说是「放嘴炮」肯定算抹,但就政论而,水平有限。 …. 本章未,请点击下一页继续 看看秦汉唐宋那一票政论,从盐铁论到封建,思想性、深刻性、影响性都不是一个量级。 当,也与作者自身层级有关系。秦汉唐宋的政论文作,都是啥宰相尚书枢密使之,基本都是身居高,对于国家时局的把控剖析更加清,更能切中时弊。 海瑞则是知县出,上《治安疏》时刚从知县被选拔为户部云南司主事不,根本没在中枢待过。 洋洋洒洒3000字的《治安疏,大段大段的犀利言,说来说去就是指责嘉靖皇帝一个沉迷道术不上,在国策上也没什么高屋建瓴的提议。 海瑞本人没什么问,甚至可以说是封建官员和知识分子的道德品行模范。他那种风格的官员很少见——大明清廉的官员不,刚直的官员也不,无党无派的更,而海瑞三者兼有就更加少见了。 《治安疏》被称为《直言天下第一疏》也没什么问,毕竟当时的社会环,上 这道奏疏就是捅破,万马齐喑时的一道霹雳。但它没表现出来什么政论水,思想性究竟差些。 王铎认为自己这辈子也就这样,什么尚书、首辅的当然想做一下过把,但以自己的姿势水,根本拿不下来那位置。 他都四十多岁的人,难不成再去从知县慢慢干起学习庶务?当知县都是想多,尤其短毛制定的恶心政,堂堂进士想升官也要从胥吏衙役做,成何体统?我天下知名的人物去伺候知县老爷?丢不起那个人! 老王这次过来虽然打定了主意要「投贼,但并不是想着什么混个从龙之臣好当***。他只是为在乱世之中保命而已。他将来撑破天了也就是写个《治安疏》规谏一下大统领。 李自成开口道:「老,你打算什么时候入京?」 「这个……」 王铎一时不敢冒然回答。 原历史,他一直在家里待到明年三月,然后才启,一路蹭吃蹭喝吟诗作,用了一个多月才走到京师。相当于整整脱岗了一年。 当,那或许也跟前一年六月份黄河在孟津决堤有些关系。可这一,孟津没遭洪,没被淹。 王铎其实想着这回到怀庆了干脆就「投贼」,不去京师挂闲职了。 然而大统领发,看样子不打算留他? 「……大统,臣无二,但凭大统领安排。臣是大顺的一块,,哪里需要往哪搬。」 「呵呵……」 李自成笑了,「老,京师还是要,委屈一下再当几年穷京官。若没啥变,你仍然会陆续出任左谕德、右庶子、少詹事、东阁侍班等职。给太子朱慈烺讲学也算是天子近臣。」 「,遵旨。」 「老,朱慈烺年龄还,不用在他身上多花心思。对朱由检要多注意一下。这个……」 …. 本章未,请点击下一页继续 李自成想了,「算,你什么都不要,小心应对就是了。咱崇祯帝喜怒无,你别去瞎掺和大事。你只管把朝廷内部的消息传出来就行。」 「微臣定不负大统领厚爱。」 老王真想伸手擦一把冷汗。在皇帝身边当间谍?这差事太刺激了。 幸好短毛还有点良,没给他交待有难度的任务。否则一旦暴露……老王都不敢想象自己的下场了。 李自成又安慰道:「你也不用慌。京城有咱的,万一有啥意外情,把你从容撤出来没问题。」 王铎松了口,「大统领料事如,微臣一百个放心。」 李自成道:「原,到崇祯八年,你被温体仁等排,乃自请调任掌南京翰林院事。这一回,你不要,继续留在京师。委屈你辛苦个五六年光景。」 「,谨遵大统领旨意。」 「老,你要机灵一,像温体仁那些家伙不要去招,哪怕给他送点好处呢。打点上下关系免不了要花些银,如果只是几十两上百两,你先用后报;要是数额较,你提前给我报备一,额度无上,我不会限制你。」 「多谢大统,这样一来事情就好办了。」 「还,朝廷大事你跟着打马虎眼就,自己不要卷进去。可以收买几个相好,把咱的意思透露上去。比,我可以接受招,条件,只要朱由检认我当个女,或者当个干儿子的都中!」 「这……」 王铎凌乱,「大统领所言……」 李自成笑道:「我是认真的。如果能提前结束天下动,为了万千黎民百姓福,我叫他一声爹又何妨?」 说起,老李比崇祯帝还大着五岁…… 王铎心,你想得美啊。醉翁之意不在,你最后还不是要把老朱家扯下皇,自己登基?老子可不信你会心甘 情愿的臣服于朱由检。 「大统领心系天下苍,实乃国之幸国之福。只,怕那朱由检不识好,未必肯答应。」 「答不答应的以后再,看他能忍几年?以大明满朝文武官员的德,我拿一堆金银财宝砸下,最后群臣逼,那就由不得小朱了。」 王铎一思,还真有这种可能。那群官吏只顾捞,哪还有什么操守。他们能跟***做买,再跟「流贼」勾结也不奇怪。 「大统领深谋远,我大顺……」 「行了行,别说客套话。老,回头去郑王爷的宝库里转一,挑些东西带去京师送人。过完年就进京,别多耽搁了。」 「多谢大统领体谅……」 王铎一看短毛又露出不耐烦的神,不敢继续拍马屁,急忙转口道:「那个……臣原本有八分把握说服薛所蕴弃暗投,这次大统领又饶了薛家一,想必他已经得知了消息。说服他应该再无难度了。臣愿意走一趟。」 …. 本章未,请点击下一页继续 「可以。过完年他应该还会按原样入京面,你们刚好结伴北上。在朝里互相也有个照应。」 这就是捎带手的,李自成没啥意见。 「哎……提到薛所,我又想起一件事。你那个亲家将来……」 老薛在鞑朝告老还乡之,除了奉养父母、教育子孙,经常利用闲暇时间访亲会,游览名山大川。 顺治十七,他跑到辉县苏门山拜访好友孙奇,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 在清代著名学者全祖望的笔,孙奇逢与李颙、黄宗羲并称「清初三大儒」;在其他著述,以孙奇逢的「北学」与黄宗羲的「南学」相,也屡见不鲜。 由此可见孙奇逢的地位。 老孙是保定府容城县,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他在学术上本来以陆象山、王阳明为根,以慎独为宗,以体察认识天理为要,以日常所用伦常为实,主张身体力行。 他学问,但是一直没考中进士。 天启年,魏忠贤把持朝政。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黄尊素等人先后下狱。 孙奇逢与鹿正(鹿善继他爹)、张果中等人倡义醵金营,安顿诸人子,并函请督师山海关的蓟辽总督孙承宗「以军事疏请入见,对魏忠贤施以威慑。 那,鹿善继以主事身份辅助大学士孙承宗军事。 孙承宗准备借入朝觐见皇帝的机会当面陈说求,而且天津巡抚李邦华等人也参与其中。 时朝中传,已抵京的李邦华和正在赶来的孙承,以及其他东林党人要于万寿节朝见皇上时「清君侧」。 那还了得! 天启皇帝立刻勒令走在半路的孙承宗返回原驻,李邦华见机不妙则请病假回,后来被罢官。 在天津军营效力的程宗猷一看这情,也就回家了。 这些人转来转去全都能扯上关系。 六度分离理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五,也就是,最多通过五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根据这个理,你和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之间只隔着五个,不管对方在哪个国,属哪类人,是哪种肤色。 当,六度分隔不是一个定,也不是一个猜,而仅仅是某年某国某人的一次实验结果。 假设1人在地球上会与100人有社会关,则理论上来说通过6个人可接触到的人数为100的6次方即10000亿人。很恐怖的一个数量。 去掉其中重复的人,暂时也只考虑大明的情,那,当前李自成在理论上已经可以认识所有这个时期的明人了。 真是奇妙。 好 ,说回孙奇逢。明亡,老孙举家从河北保定南迁至河南辉,隐居在苏门山下的夏峰,讲学著述凡二十五年。 苏门山下有个百泉书院。 百泉书院为教学圣地。 …. 本章未,请点击下一页继续 苏门席地讲学之,始于,大于,盛于元。晋隐士孙登、宋理学家邵雍均讲学于此。元代姚枢、赵复、许衡、窦默辟为太极书院。 故后人在评说理学的发展时有「宋兴伊,元大苏门」(意即理学兴起于宋代的洛,发扬光大在元朝的辉县苏门山)之说。 元末明初战乱不,书院就废了。明代成化年,当地知府在太极书院旧址上又建起了规模在当时来讲已经非常宏大的百泉书院。 万历七,张居正以「书院群聚党,空谈废业」为,令毁书院。老张嗝屁后书院又恢复了生气。 明末清,百泉书院还是两朝举行科举考试的地方。后,乾隆皇帝巡游百,将百泉书院改为行宫…… 越扯越远了…… 话,入清后孙奇逢隐居在百泉书,退休的薛所蕴去拜访。一日老薛在百泉湖畔的一堆乱石中发现了许多长条形的石,上面刻满了文字。当他看了其中一块石碑上文字,被自己的发现惊呆了—— 那居然是大名鼎鼎的《淳化阁帖》刻石! 《淳化阁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 所谓法,就是传统法,将古代著名书法家的墨迹经双钩描摹,刻在石板或木板,再拓印装订成帖。 宋代淳化三,太宗赵炅令出内府所藏历代墨,命人编次摹勒上石于禁,名《淳化阁帖》。 《淳化阁帖》共10,收录了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 宋淳化三年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大重要节,它主宰了中国书法的发展方向。《淳化阁帖》的刊刻最终确立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 宋仁宗庆历年,宫中意外失,拓印《淳化阁帖》的枣木原版不幸全部焚,因而初期的拓本就显得异常珍,被视为宝,价值连城。 按王铎在《跋淳化阁帖》所说:「兹《淳化》八,先得之葵丘(明代睢州又称葵丘、睢阳)袁氏六,后得粤东李氏二,皆宋拓枣,似王著初本也。」 袁家收藏的古董、字画实在是一座宝库。睢阳袁氏卫所出,最出名的人物当然是前兵部尚书袁可立。当前老袁退休在家好几年,即将于明年驾鹤西游。王铎会亲为袁撰写神道碑和墓志铭。 又扯远了啊。 总,袁家很有,《淳化阁帖》很珍贵。 薛所蕴在野地里发现的《淳化阁帖》碑刻有95,缺少了29块。他请来刻石名家花了一年多时间补齐了全套。 现在还没有经历明末战乱、清初地震水,那套石碑或许还能多找到几块。 「……老,有时间了去寻一下。」 王铎双眼放,「《淳化阁帖》啊?是宋代石刻?」 「这个我就不清楚,自己去考证吧。」李自成又不是正经研究书法,哪会查那么仔细。 「呵,这个……」 王铎搓着,有些不好意,「我亲家的功,要先被我占,算夺人所爱吧?」 「你跟他客气个,儿女亲家,迟早是一家人。」 「嘿嘿……」王铎傻笑。 明臣薛所蕴先投大,后仕大,三易其,为土林耻。他回乡后将自家书斋改名「淡友轩,自叹「兵火之,旧时良,丧殆尽。里中后,趋怯而退。求与接谈之,不可多,是友之穷 也。」 可见其晚年状况。乾隆把他和亲家王铎同入《貳臣传,王的文集遭禁,《孟县志》甚至将薛所蕴除名。一对可怜人。 薛家后人也不争,落魄后把祖宅卖给了衙门。清代曾为孟县的考,抿国为大公,啥之后改建为孟县印刷,最后沦为市民居住的大杂院…… 《李自成的明末游戏》 喜欢李自成的明末游戏 三院老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