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科幻空间 开局贾府小厮,红楼签到十年

正文卷 第九十二回、圣旨

  “奉  天承运  皇帝制曰:  兹有扬州白莲教与盐商、盐道勾结一案,兰台寺大夫(从五品下)林海,以巡盐御史司职侦破此案,居功甚伟,迁大理寺少卿(从四品上),初授奉议大夫(正五品)……  扬州指挥使(正三品)于清,大破扬州白莲教,斩杀、俘获千人,赏金二百、布三百匹,加授昭武将军(正三品)……  户部侍郎(正三品)丁㞵,兼巡盐御史,惩治盐商、肃清盐道,知政有功,赏金一百、布二百匹,升授通议大夫(正三品)……”  这是封赏圣旨,前三位都功劳甚大。  林如海自不必说,此次最大的功臣。  不过他搞出来的明明是能够直接将扬州八大盐商都牵扯进来的谋逆大案,足以使得两淮甚至江南地震,但最后只起了一个头,就在接任者后按圣命定为部分人的官、商、贼勾结,案情一下子小了许多。  不过扬州八大盐商还是被打掉两家,打残了三家,只有三家轻拿轻放,这其中包括两淮总商、其实也是此次针对的主要目标,江春的江家。  当然,江春也绝不好过,他此次注定大出血,不只是钱货,还有身家性命的转移。  原本坚定站在太上皇一面的他,不得不向皇帝妥协投诚,方才保全了家族,但也因此得罪了太上皇,得与失现在还不好说。  至于丁㞵丁文山,他的本职是户部侍郎,去行巡盐御史事只能算是过度的暂代。  这也是因为林如海病的仓促,皇帝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只能让这位心腹重臣代为兼任,反正巡盐御史这官本来也没个定数。  说是七品官,但位卑权重,而若是本人有额外官身,则权威更甚,至少能够保证镇得住场。  尤其是丁㞵此人老成稳重,是最让皇帝放心的那一类臣子,也是最适合去处理当时那局面、避免扩大化。  虽说好好一个礼仪朝会突然变成了议事的常朝,但实际上也没多大区别,大部分官员都在外头,甚至连林如海这个当事官员都不得进入大殿,只能在殿外等候。  而真正参与议事的,都是起码正三品往上的大员,也就是六部侍郎起步。  只是他们方才在这里讨论了半天,故意说了各项事情,什么山东民变也讨论了一番,还想着今天会不会把这事情混过去了。  谁曾想到最后皇帝突然甩出了一道圣旨来,让人多少有些猝不及防。  “……昌平州同知贾琏,赏金十、布三十匹……  荣国府小厮昭儿,脱去奴籍,发还户籍,记为民户……  钦此!”  这宣旨声,自然一直传到了殿外,让林如海、贾政他们也听到了。  听到最后贾政还怔了一下,感觉有些恍惚的不真实感。  他刚刚没有听错吧?  怎么那圣旨上,居然还有昭儿的名字?  当然,上面也有贾琏的名字。  皇帝虽然对于内情心知肚明,但也要给林如海一个面子,不过给贾琏的封赏也就是图个天子赏格的名义,也表明天子将他记住了。  实际好处并不大,但也足够他拿出去吹嘘了。  而贾政对此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他之前私下也请幕僚们参详过一下,不管是对于林如海的赏格,还是贾琏的赏格,其实都没有意外,意外的是出现了昭儿这个名字。  钦赐脱奴籍其实算不得很大的恩赐,但能够上这样一份封赏的圣旨里,本身就是一份荣耀了。  何况同样的事情,贾琏做、林如海做,和皇帝下令做,这其中的含义是不一样的。  这或许说明,昭儿甚至已经入了圣听。  林如海对此却没有意外,因为他的奏折中就写明了昭儿的作用。  他相信皇帝是赏罚分明的,甚至还觉得这封赏太少了。  不过这倒也正好,自己往后可以放心地用昭儿,而且还能向外昭示,是因为陛下的看重,才会提携昭儿的。  不过注意到这些的人,大概也就他们两个,朝官们大多的注意力还是在前列,尤其是对于大殿内的三品上重臣们。  其实只是一个四五品官的升迁,并不值得他们投入那么大的注意力,大部分在意的是这背后的意义。  那兰台寺卿王政心里就十分意外,他们私下讨论时都以为皇帝会让林如海在兰台寺继续当初未完的事业,却没想到皇帝直接把林如海调去了已经归他掌控的大理寺。  这既是有心培养,也是一种保护。  如今看来,皇帝对林如海的确是厚爱。  大理寺卿便是皇帝心腹之一,大理寺也已经让他经营成了皇帝的自留地。  在此处发展,对林如海来说,最是稳妥。  而且,这样也可以让林如海尽快融入到帝党中。  等到他渐渐熟悉了京城事务,只要稍作安排,让他再立点小功,皇帝便可顺势再次拔擢。  到时候的方向,或许就是兰台寺了。  而那时候他们再想要针对林如海,就得花费更大的功夫,故而王政心里不免犯嘀咕。  只是天子注视下,他们这些人也不好交流。  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后,先前准备好的想法也不好说出来,只能吃了这个闷棍。  当然,前面这说的是封赏的圣旨。  另外还有一份处罚的,二者分开,也示意皇帝赏罚分明。  像是盐道的盐运衙门里面与盐商勾结的那些吏员就不说了,扬州知府被查出来与盐商们有私信勾结,而且与另一家盐商还是儿女亲家,直接被剥夺官身,贬为庶民。  还有零零总总的大小官吏,都受到了相应的惩处。  白莲教被俘获的那些人,则就近被安排去了矿山采石。  至于以江春为首的两淮盐商们,要不是江春“念其忠厚,侍奉太上皇有功”——这是名义上的,实际上是他及时投诚了,这一回真说不定会被连根拔起。  毕竟皇帝要的是听话的人,有时候并不是那么在乎他们有没有犯事,有犯事、有把柄在手上说不定还更好。  而这圣旨绝就绝在,这看似不经意把太上皇扯进来的一句了。  明明太上皇什么都没有表示——当然也不是真的没有表示,但这个只有太上皇和皇帝自己清楚,外人肯定是不知道的,结果反倒被这一封圣旨坐实了。  太上皇还不好辩解,只能吃下这个哑巴亏。  “众位爱卿,还有何事启奏?”  皇帝对于下面的反应却感觉很满意,他在这最后直接抛出圣旨来,就是为了直接确定,一锤定音。  他又不是不知道有些人的想法,他才没那个耐性和他们慢慢磨呢,现在这样,不触及他们的底线,也就不会受到太大的阻力。  就算有迟疑不满,但这时候就算是尚书令杨书玉,也不好冒饿的发昏的朝臣们的忌讳,再横生波折。  所以朝堂之上一片静默,皇帝便笑着站起身来,道了一句“偏殿备有餐食,诸卿家可自便”,就在戴权宣布退朝声中,负手离去。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