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203章 以前不是皇帝,所以说话不算数
刘俊走后,进来的是工部尚书黄福。 黄福很有才学,是实干型的人才,在建文朝时,为工部侍郎,也深受建文帝的器重,不过这家伙很会见风使舵,燕王一进京,立马主动投附。 朱棣本来把他列入奸臣名单,但这伙脸皮厚,还说,我被列为奸党,臣不服。 朱棣最终也没舍得杀他,毕竟他还是有点本事的。 黄福进来之后,先跪下呼万岁,得到朱棣首肯,才小心翼翼的起身。 这态度比刘俊就强多了,朱棣看的心中暗爽。 朱棣等他起身后,突然问:“我朝现在的船,最大几何,能否出海?” 黄福被朱棣问的一蒙,这要换成其他人,多半立刻就被问住了。 但黄福是实干家啊,确实有才学的人,马上道:“我朝的船,现在都是平底的,以沙船、福船、广船为主,目前水师最大的战船,长十八丈,商船最大,可达二十二丈。” “大船俱能出海--” 朱棣又问现在国内最大的造船厂在哪。 黄福道:“清江渡造船厂。” 清江渡造船厂位于淮安府杨珊(今淮安区)与清河(今淮阴区)之间的运河沿岸。因为靠近淮安水,所以以清江命名。清江都造船厂负责制造南京、湖广、江浙等南方地区的内河油轮。 清江渡船厂由经纬、渭河、中渡、直隶四大工厂组成,共有80个分厂,沿运河全长23里,可谓当时全球第一大造船厂。 即便在永历禁海的上百年后,到弘治三年至嘉靖二十三年(1490-1544年),清涧渡船厂的实际船舶数量总体稳定,平均每年能造船500艘。 这个数量在现在恐怕很多造船厂都无法实现。 朱棣又问,船还能造的更大吗? 黄福说可以,但具体能造多大,还得问船匠。 朱棣这时看向侯显:“宣郑和。” 侯显出去不一会,郑和来到殿内。 郑和看起来憔悴了不少,只因最近这一两个月内,郑和在朱棣的授意下,正进行重要事情的研究。 他先叩见了皇帝,等起来之后,朱棣便问:“郑和,你说说你的意见,这一两个月内,你也花了不少心思。” 黄福不明所以,只能静静听着。 郑和道:“依奴婢来,需要在两到三个地方,兴建更大的船厂。” 郑和的意思,第一,扩建龙江造船厂,第二在福建长乐兴建新的船厂。 此时的朱棣已经为郑和三年后下西洋开始了准备,当然,这会可能他的心思不是在下西洋上,可能只是想建文帝可能从海路逃走,所以想造船找建文帝。 他刚刚登基就想着造船,除了想念建文帝外,也没有什么事能让他这么重视。 经过他和郑和,还有黄福的研究探讨后,和原历史一样,采取了郑和意见,扩建龙江造船厂,兴建长乐造船厂。 其中龙江船厂以原址往南扩建而成,越过秦淮河,直达下保、中保、上报村及三汊河地区,龙江船厂内设提举司、作房、分司、篷厂、指挥举,在造船时实行明确的分工和严格的制度。 《龙江船厂志》记载:“洪武、永乐时,起取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南直隶(今江苏)滨江府县居民四百余户,来京(即南京)造船,隶属提举司,编为四厢。一厢出船木梭橹索匠;二厢出船木铁缆匠;三厢出艌匠;四厢出棕篷匠。” 因为要出海,所以郑和宝船的另一建造地点是船队出发港福建长乐。 据《长乐县志》记载:“太平港在县西半里许,旧名马江。……明永乐间,太监郑和通西洋,造巨船于此,奏改太平港。” 洪武三十五年九月,大明帝国的国家机器开始轰然运转,朱棣抽调全国工匠和资源,兴建船厂,准备出海。 朱高煦站在殿外,看着等侯召见的文武一个个进去,又一个个出来。 他被排在最后,所以每次看到有人出来,都感觉有点尴尬。 身为皇子,不应该是第一个吗? 等到最后一个张辅出来后,前面的王景弘这才笑眯眯的叫道:“高阳郡王,到您啦。” 朱高煦向他微微一笑,大步走了进去。 刚走进殿内,就看到朱棣背负双手正看着那巨大的大明地图。 这地图有点简陋,但至少各布政司和大部份山川河海还是画出来了。 大明朝四周一般王朝国家也有体现。 “高煦快过来。”朱棣热情的叫道。 “父皇。”朱高煦也好声的叫道。 然后两父子都看着这地图。 朱棣没再说什么,朱高煦也不知道说什么,两人就这么呆呆的看了会地图。 许久之后,朱棣叹道:“这锦绣江山啊,伱看看,俺大明之外,原来还有这么多地方,听闻海外,更有国家王朝无数,真是令人神往——” 朱高煦马上道:“我大明天朝上邦,中原之主,海外各国,将来都要来瞻仰父皇的风采。” 朱棣又道:“以前俺只想尽快打进京师,现在真正坐上了这位置,又发现天下之大,不可思议,俺又渴望着秦皇汉武的丰功伟业,人的玉望啊,终究是无穷无尽。” 朱高煦不动声色,默默猜着朱棣这话的意思。 就在这时,朱棣突然脸色一正,沉声道:“高煦,俺想封你为汉王,让你去云南。” 刷,朱高煦顿时满脸通红,眼神也变的不可思议。 朱棣好像没看到他的表情,继续道:“朱允炆突然失踪,不找到朱允炆,俺实在不放心。” “。。”朱高煦。 朱棣瞬移的功夫非常厉害,上一句还在说朱高煦,下一句,突然变成了朱允炆。 朱棣接着道:“俺收到消息,朱允炆可能逃往西南面,要么出海,要么去了云南。 云南那边,沐家经营多年,沐晟在当地拥兵十余万。 这次靖难之战,沐晟先后派了两支云南兵到南军来,人数刚刚过万,俺就想,不能追究他。” 沐晟在靖难中,支持朝廷的力度不强,先后派了两支云南卫的兵马,加起来刚才一万出头。 并且朱棣进京之后,沐晟也很快投表递书,表示了臣服之意。 所以朱棣想想,也没打算和沐晟过不去,当然,主要的原因,也是云南那边不好打,还有大量土司在,等朱高煦到了云南,就知道为啥朱棣不愿和沐晟开干了。 “但是。”朱棣又道:“沐晟父亲沐英当年和俺大哥关系很好,俺大哥去世,沐英据说是自己伤心气死的,可见关系之深,沐晟小时侯在京师,更是从小和朱允炆一起玩到大,高煦,你懂俺的意思吗?” 朱棣的意思,是想派朱高煦过去,以就藩的名义,暗中调查朱允炆。 这件事,他不放心别人,只放心儿子朱高煦。 ”高煦你放心,你先在云南干着,等过几年,朱允炆的事弄清楚,俺再让你回来,到时侯你想在哪就藩都行。“ 朱高煦涨红着脸没出声,即然沐晟和朱允炆关系很铁,为何靖难只派了两卫兵马支持,即然你不打算追究沐晟,为何又要暗中调查? 朱棣一次又一次的忽悠他,把他当成地主家傻儿子似的。 他很不甘心,整个靖难之役,为朱棣立下多少汗马功劳,现在就像尿壶一样,用完就远远的扔到角落里去? 大明这么大,哪不能封?居然还是封到云南? 好在他早就知道朱棣的德性,靖难这几年也早早安排,不但让杨立山在南边跑商,更是提前在云南布局,他等的就是这一刻。 但肯定不能这么轻易答就应,要是表现的太高兴,朱棣指不定又突然转变注意。 他涨红了脸一言不发,看起来很生气的模样。 见朱高煦不说话,朱棣没再说什么,但他脸上的表情极为冷酷,那是一种不容置疑的神色。 也就是说,没得商量,你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 原历史上朱高煦还磨磨蹭蹭,使使小性子,朱棣也忍了好几年。 但这会和原历史截然不同。 朱高煦比原历史更出采,得到军中诸多大将的支持,朱棣已经明显感觉到朱高煦给他带来的压力。 他当然不想当李渊,所以朱高煦得赶紧走。 父子俩沉默了好一会,朱高煦眼睛里都憋出眼泪,但朱棣一脸不为所动的神色。 朱高煦这时就知道,朱棣已经铁了心这么干。 自己装的也挺辛苦的,现在唯一能做的事,就是要好处。 他冷静的想了想,装做了副很不情愿的表情,然后道:“儿臣的一切都是父皇给的,儿臣自然什么都得听父皇的。” 你明白就好,朱棣不动声色的笑了笑。 “是不是儿臣去干几年,以后就能回来?”朱高煦问。 朱棣道:“俺现在是皇帝,当然金口玉言,高煦放心,只要查明朱允炆的事,你想去哪就藩都行。” 朱高煦听到这话,真想当场抽他一个巴掌。 朱棣这不要脸的说这话就有两重意思,一,我以前不是皇帝,所以说话可以不算数。 二,你要查不明朱允炆的事,那也不行。 朱高煦差点被气笑了,朱棣这脸皮厚度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人至贱就无敌啊,老子服了你。 他也服了朱棣,只能道:“儿臣还想问父皇要点东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