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杂谈:林如海
【文本: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 【甲戌侧批:盖云“学海文林”也。总是暗写黛玉。】 批书人说作者给林如海起名字是“学海文林”的意思,为了铺垫黛玉出自书香门第,根基不凡。 【文本:乃是前科的探花,】第十三集讨论过科举制度,殿试第三名,是一甲进士及第,林如海没有真才实学考那么好不可能的。 【文本: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 【甲戌眉批:官制半遵古名亦好。余最喜此等半有半无,半古半今,事之所无,理之必有,极玄极幻,荒唐不经之处。】 兰台寺大夫是东汉时期的官名,就是批书人所说的半遵古名。汉朝的档案典籍库称为兰台,也是史官修史之处,兰台寺大夫负责典校文字,作者再次烘托林如海是饱学之士。兰台在明清时期已经没有了,与兰台对应的政府机构是翰林院。 殿试一甲进士总共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考中了就有资格进入翰林院,殿试二三甲的进士还要再通过考试才能入翰林院。因为殿试是由皇帝亲自出题,亲自主持考试,亲自勾选试卷,所以参加殿试的都是“天子门生”,成绩优秀的前三名就被称为“钦点翰林”。对已经跻身翰林院的,平时还有考试,加以监督和激励。 根据明清的科举制度,进士出身留任京官为八品,外放地方最高七品,考中状元最高也是七品官职起步,榜眼和探花的官职一般不会超过七品。作者说“林如海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就是八品官升为七品官,翰林院检讨之类的。 我要补充说明一点,科举制度的延续成为清朝统治者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的重要手段,饭都吃不饱,是没机会脱离生产去读书的,知识分子的来源是中小地主阶级。因此清朝参加科举的多为民间汉人,地位更高的满洲贵族和八旗子弟并不热衷于参加科举。隆科多、马齐、傅恒、和珅从未参加过科举,那是皇帝特准而入翰林,是凭关系起步的。汉族知识分子寒窗苦读参加科举,最后能够位列高官的凤毛麟角,绝大多数的进士能熬到正五品就到顶了,本来不是那个圈子里的人,想进去太难了,小寡妇睡觉-——上面没人啊! 还说林如海,【文本:本贯姑苏人氏,】【甲戌侧批:十二钗正出之地,故用真。】批书人说兰台寺大夫是假的,但林如海的籍贯姑苏是真的,是金陵十二钗正册里好几个人的出生地。 【文本: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钦点并不代表官职很大,进士外放都由皇帝钦点官职。巡盐御史也就是七品官,是都察院监察御史奉命出巡盐务,巡盐御史相当于现代的地方盐务管理局纪检组组长,因为牵扯到税收和走私,虽然官小,但灰色收入不少。 黛玉母亲去世林如海不再娶妻,可以看出正妻地位 【文本: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甲戌侧批:带写贤妻。】 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没条件的男子一个女孩也娶不到,条件好能养得起,可以多养几个,如今也有些女孩为了感情或者物质跟随有妇之夫的。但是我们要明白,在古代不管一个男人多有本事,他能养的女人再多,也只有一个妻,妻在家庭中的地位要比其它女人高出很多。 因为,妻妾成群的大家族中,男子结婚更讲究门当户对,结婚不是两个人爱情发展的结果,而是两个家族政治、经济等利益的联合,如果不明确一个女主人来行使母权,那就乱了套了,一堆女人和后代争权夺利、自相残杀的事儿太多了。现在,讲人人平等、男女平等,可家庭生活想保持稳定,要么让另一半怕你,要么让另一半爱你,如果他(她)又爱你有怕你,你自己就需要自律了。 还说古代,一般情况下,男女结婚后,随着时间的发展和环境的变迁,两个人没有培养出真爱,如果正妻娘家的地位已经无足轻重,失去了让男人害怕的影响力,则男人纳妾无需征求妻的意见,甚至虐待正妻,还可以找理由休妻。就像贾迎春遇到了中山狼。 如果正妻娘家的地位保持不变,与婆家旗鼓相当,那么男人纳妾就需要征求正妻的意见了,而且要通知正妻的娘家。这种情况,一般来说正妻会同意把从小服侍男人的通房大丫鬟升级为妾,就像花袭人有可能成为贾宝玉的妾。同时,正妻还会把陪嫁来的陪房大丫鬟升级为妾,陪嫁来的是从小服侍正妻的自己人,便于正妻的管理,也能帮正妻巩固家庭地位,就像王熙凤的陪房大丫鬟平儿,平儿就有很大机会被升级为妾。 如果正妻娘家的地位比婆家高,那么男人纳妾必定要征得正妻的同意,而且要征询正妻娘家的意见。除非这个男人昏了头,不想过好日子了。我们读文本,可以知道林如海的家族比贾府要低一个档次,贾府是国公,林如海祖上是列候。到林如海是科举出身,贾敏的哥哥贾赦是继承爵位,林如海能娶大家小姐贾敏算是高攀。 贾敏在贾府书香熏陶下长大,与读书出身的林如海婚后是有精神生活的,可惜,“林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家庭中人丁不旺,家业后继无人,贾敏的年龄也不小了,自己生不出儿子,就应该同意男人纳妾,贾敏知书达理肯定明白这个道理,这也是妻的本分。林如海纳妾贾敏显然是同意的,而且有几房姬妾,两房就两房,三房就三房,这几房姬妾最少四个小老婆!贾敏不同意林如海应该不会那么放纵,丈夫纳妾正妻要通知娘家人,贾敏为了给林家留下血脉,是鼓励林如海纳妾的,所以连着通知娘家人好几次,“我丈夫又娶小老婆了,他对我很好,你们放心,是我让他娶的。”因此,批语说,“几房姬妾”这一句是写贤妻。作者交代了林如海,又写一笔贾敏,突出林黛玉根基不凡。 让林如海又怕又爱,看来贾敏做到了,以至于贾敏死后,林如海没有再续娶正室夫人,这里面有对贤妻娘家的敬畏,也有对贤妻本人的爱恋。 林黛玉“咏絮之才”很像《三字经》里的她 谢道韫是东晋安西将军谢奕的长女,她叔叔是宰相谢安,谢道韫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有一年大雪纷纷,宰相谢安这日刚好在家中休息,他一时兴起,想考考族中子弟的才学。于是谢安问道:“这满天的大雪该怎么比喻呢?”他侄子谢朗反应最快,马上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他觉得可以用在空中撒盐来形容大雪,别说谢安了,我听着就觉得俗!他侄女谢道韫跟着说:“未若柳絮因风起。”把纷纷扬扬的大雪比作漫天飘舞的柳絮,谢安听后眼前一亮,我也跟着眼前一亮。谢道韫也凭借这场对诗一战成名,被后人称作“咏絮之才”。《红楼梦》也有“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就连《三字经》中也夸奖道: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谢道韫作为家中长女,一向是长辈们的掌上明珠,备受宠爱,族中兄弟也多为朝中显贵,古代女子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有段好姻缘,为此,长辈们没少为谢道韫的婚事操心。考察了许多的适龄青年,最终为谢道韫选择了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说的就是当年王谢两大豪门望族。 但是,我一说但是,这豪门联姻就不美了,王凝之虽然出身不凡,本人却十分平庸,做官也是靠家族势力。谢道韫的爱情悲剧,就此拉开了序幕。自从嫁给了王凝之后,谢道韫的脸上就常常不见笑容,有一次谢安问她说:“王凝之是名门之后,你嫁给他为什么不开心呢?”谢道韫回答:“我们谢家族中子弟每个都很出色,哪知道,天壤之中,乃有王郎”,普天下怎么会有这种男人呢?自此留下了“天壤王郎”这句女人看不起丈夫的成语。 孙恩、卢循领导的东晋时期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次农民起义爆发了,兵锋直指会稽。而此时的会稽内史,正是谢道韫的丈夫王凝之。按理说,敌军进犯,王凝之作为地方长官应该组织人马御敌才对,可王凝之却既不出兵也不设防,而是寄希望于他所深信的五斗米教。 恰好孙恩也是五斗米教的信徒,于是王凝之更加坚信孙恩一定不会真的攻打会稽的。国难当头,谢道韫苦劝丈夫组织兵马,修筑工事,以备万全,可王凝之一心求神问道,对谢道韫的建议置之不理。谢道韫没办法,她只能自己挑选家丁,日夜训练,希望在最后关头可以助丈夫一臂之力。敌军很快兵临城下,这时王凝之才相信孙恩是真的要攻打会稽。 官署一日三报,请求出兵抗敌,可王凝之却说:“我已经请来了鬼兵,把守住各处要道,孙恩的叛军根本攻不进来,你们就放心吧。”结果,孙恩轻轻松松的攻下了会稽城,敌军入城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会稽城中顿时成为人间地狱。 王凝之和他所有的孩子都死在敌军手中,谢道韫顾不得悲伤,她组织起家丁和家中的女眷一起迎战。敌军杀到府上后,谢道韫自己手持长剑,身先士卒,接连砍杀了数名敌军,与家中的女眷一起保护三岁的外孙突围。 毕竟实力太过悬殊,没跑出多远就被抓了,谢道韫虽败不乱,昂然说道:“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这段话说的不卑不亢,如果你们非杀这孩子不可,就踏着我谢道韫的尸体过去吧。 孙恩此前听说过谢道韫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女子,今日又见她如此毫不畏惧,顿生敬仰之情,非但没有杀死她的外孙刘涛,还派人将他们送回会稽。从此谢道韫寡居会稽,足不出户只是打理本府内务,过着平静的隐士生活。闲暇时写诗著文,谢道韫的后半生写了不少诗文,流传后世。 谢道韫跟王凝之的婚事,就如同后来的李清照与赵明诚,如果不是赵明诚软弱无能,大军压境时弃城逃跑,李清照也不会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动物世界》里的雌性护子护窝,不惜拼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看了都让人震撼。古代的奇女子,如谢道韫、李清照这般,纤弱无骨之手,娇柔无力之躯,然有坚韧之精神,磅礴之气势,保家之勇气,爱国之激情,足令世间堂堂须眉羞愧汗颜!《红楼梦》作者是巨眼英雄,大观者,他比我感悟的深,由此推想,贾府破败自杀自灭时,必出一奇女子拼死保家。 正邪两赋?何为正?何为邪? 【文本:雨村道:“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张,朱,皆应运而生者。】介绍一下历史名人尧舜禹、汤。唐尧、虞舜、夏禹是我国上古时代的圣人,也是华夏族上古时期三位最英明的王。商汤推翻夏桀暴政,开创殷商六百年基业,也是明君。 文武周召,“文武”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周文王是周朝的奠基者,还留下了一部《周易》。武王伐纣“牧野之战”而定天下,周武王是周朝的直接建立者。周公、召公都是周武王的弟弟,两人和姜子牙是辅助武王伐纣的三驾马车。周朝建立后又都参与治国辅政,姜子牙封地在齐,周公封地在鲁,召公封地在燕。中国历代的礼制形成于周朝,周公制礼作乐,成为儒家公认的始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