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齐朝官僚体系庞大,所有的高级官员也不可能全都挤在乾清宫里,除了三公九卿之外,六部里面能够参与这场仪式的就只有尚书大人和各部的左侍郎。 六部一个部,除了一位尚书大人之外,通常还会设两位侍郎,分列左右。 左侍郎和右侍郎官位相当,除了分工不同之外,也就是在署名的时候有个前后顺序而已,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前后顺序,导致署名在前的左侍郎,可以过来共襄盛举,六位右侍郎则只能带着一肚子的脾气蹲在部里值班办事。 但是在文官队列之末,却站着一个极其不合时宜的人。 只见在一众五六十岁——最年轻也得四十多岁——的大人之后,站着一个年纪不过二十多岁,却身穿着武将袍服的年轻人。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萧文明! 按理说,他的官位低微,是不配站在这么多老大人一起的。 可今日的仪仗队列是他手下的萧家军,戎羌的使臣也是他首先发现的,整件事情由始至终都与他有着莫大的联系,那么按照这个情理,萧文明出现在这里反而变成了理所当然。 然而在场所有的官员之中,只有少数几个认识萧文明,知道这一层关系的更是只有个别人。 因此这些大人见到萧文明,无不侧目以对,更有几个特别讲究文武之别的,都恨不得不顾斯文,撩起衣袖就把萧文明赶跑了。 萧文明当然知道自己在这里不受欢迎。 事实上他从穿越到大齐朝的这一刻,就成了一个毫无疑问的搅局者,不断的搅动着王朝这个死水一潭的官场,那么已然在这潭死水中适应了的官员们,当然是不会欢迎他的。 不过这也无所谓,像这种你不喜欢我,却有拿我无可奈何的感觉,特别让萧文明感到得意。 不管怎样,这一场接见戎羌使者的仪式办得十分庄严。 皇帝看着两位戎羌使臣缓步上前,将国书高高捧在头顶,便一边让六麻子收下国书,一边用居高临下的态度,发表了自己的声明。 这份声明也是几经推敲、几经修改之后的成果,文辞华丽、结构严谨、逻辑通畅,但是归根到底就一个意思:接受国书并且商讨互市之事,那是大齐国皇帝,看在戎羌很有诚意,又考虑到他们身在苦寒之地,生活困苦之故,才勉强答应的,绝不是什么臣下之盟。 不仅如此,皇帝还以上国之君的身份,教训起这两个戎羌使者:要他们回去之后,不管互市之事成与不成,都要偃武息兵、与民休息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说起来眼下这个形势,分明是大齐国处于劣势,皇帝说几句自我安慰的话,求得一些心理平衡病也就罢了,居然还教训起人来了,不知道谁给他的脸…… 听皇帝越说越是不对,萧文明赶忙偷眼望向多达和格雷二人。 格雷虽然是正使,但是不懂中文,皇帝这么一大串话文质彬彬、长篇朗读,听得格雷一 脸懵逼,都不知道皇帝在说些什么。 可是多达却是懂中文的,并且水平还真不错,不可能听不出皇帝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并且萧文明之前同他交流下来,也知道多达虽然办事灵活,却也是个不卑不亢的人,就是忍气吞声也是有限度的。 可是现在看多达的态度,却是一脸的享受和满足,仿佛皇帝不是在教训他们,而是在夸奖他们一样。 这显然是装出来的。 他自己装出这个态度还不算,并且似乎在把皇帝的话翻译给格雷听的时候,还动了些手脚,说得这位原本趾高气扬的戎羌副国师喜笑颜开。 此情此景,让萧文明猛然间想起了,明朝元朝抗倭战争中的一段插曲。 那时候,明朝的非正式使者沈惟敬,串通了日本大名小西行长,互相之间达成默契,唱了一出双簧,把两国的君主唬得一愣一愣的,成为中国外交史上的一段奇葩故事。 看样子这个翻译多达,就算是不敢颠倒黑白、指鹿为马,但也是个很灵活的人,像他这样做,至少可以让双方都感到高兴,不至于一见面就吵起来,互市之事也就胎死腹中了。 至于在正式谈判时候,就可以不用客气地讨价还价了,甚至今天翻了桌子,明天可以摆起来重来,这在谈判当中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反正经过这一番察言观色,萧文明便知道多达也是一个灵活聪明的人,大概和萧文明差不多是一路人吧…… 所以说宁可聪明人吵架,不和糊涂人说话,看来这个多达是个能说话的聪明人,完事之后,可以同他好好谈谈。 总而言之,在双方的颇有默契的配合之下,这一场接见使臣、收纳国书的仪式,进行得异常顺利。 皇帝因此也是十分开心,难得露出了笑容:“你国互市之约,朕会仔细斟酌,若能以此罢兵休战,便是两国百姓之福,若互市之后,若还有人背弃盟约、轻启战端,则天地共讨之、百姓共诛之!” 这几句话是皇帝私底下现加出来的,并没有同任何人商量过,因为他心里知道,如今这个朝廷里的这些文官别的本事没有,就这张嘴巴厉害,在今日两国交际的仪式之上,他们或许不敢乱说乱动,但搞不好互市之后,他们就会不断找茬——说这里不好,那里不好,能把人烦死! 所以说,皇帝有言在先——互市达成之后,你们谁也不要跟我多废话,否则朕就是代天行诛! 皇帝的这几句话,多达照例翻译给了格雷。 不用猜,他必然在其中,也是涂脂抹粉、添油加醋,说得格雷也是不住地点头,还回了几句让人听不懂的戎羌话。 格雷赶忙将这几句话,翻译给了皇帝,大体也都是一些言不由衷的客套话,也不知道这里掺了多少水分,听过就算了。 总而言之,在双方的配合之下,仪式总算顺利结束了。 皇帝叫这些,戎羌使臣照例返回礼部安排的地方休息, 等待大齐朝派出的谈判大臣同他们详细商讨互市之事,顺便又赏赐了不少的金银财宝,便让他们退下了。 借着接见戎羌使者的机会,难得有朝廷那么多的官员聚集在乾清宫里,皇帝趁此也对他们多说了几句。 因为人多,说不了什么具体的政务,只是叮嘱他们要公众体国、勤劳政务,做一个清官好官。 这几句话说的没错,但说和不说区别不大。 真的要做好官的人,也不缺这几句叮嘱;铁了心要做坏官的人,皇帝把刀架在他们的脖子上都不顶用,更何况是不冷不热的说这几句话了。 这道理以皇帝的精明,他不可能不会懂,因此说了几句之后便觉乏味,便让朝会的百官各自回去办理各自的公务去了。 临走之前,皇帝却让其中几个官员稍微停留一下,要对互市之事好好嘱咐几句,他点到名的官员之中,有毅亲王、卫玉章,还特地将领军接应的戴鸾翔传来,偏偏又加上了萧文明的名字。 一开始文武百官大多还不知道这个萧文明是谁,居然有幸被皇帝钦点办理眼下这天下第一件重要的差事。 可他们按照品级次序,从乾清宫鱼贯而出之时,却看见敬陪末座的萧文明屹立不动,心中不禁哑然:这个萧文明到底是个什么来头,居然有这么大的本事,能够得到皇上的钦点…… 尤其是康亲王。 他原本就在进京的半路上,忽然听说戎羌互市的事情,便快马加鞭,没日没夜地赶了两天路,马都被他跑死了两匹,这才勉强赶到,却不料皇帝打一开始就没想让他掺和这件事情。 朝见仪式,他站班虽然只站在毅亲王的下手,在一众皇亲国戚里算是第二名,但他也只站了个寂寞,并没有让他参与任何具体事务。 皇帝这边说是召集几大重臣,吩咐互市的细节,但其实并没有什么好说的,不过是将前几日的事情再重复和强调了一遍而已。 对于萧文明而言,此事却是意义非凡,说明现在的他,至少在某些具体事物上,已经是大齐朝的核心成员之一了。 几人听完皇帝的训示,退出乾清宫后,毅亲王还特地走了过来,拍了拍萧文明的肩膀:“你小子这回在皇上面前、在百官面前可长了脸了!将来要好好替皇上办事,前程不可限量!” 如果说三天以前,卫玉章认为萧文明得到皇帝的上还是全凭侥幸的话,那么三天之后的现在,这位皇帝的老师,已然发觉萧文明是政坛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即将发射出属于它的一份光和热。 以卫玉章的政治敏锐性,像这样的人物,他是应该收入麾下成为自己政治势力的一部分。 但可惜的是,他作为新党的魁首,萧文明这种屯田所千户的出身,同他们这些科举正途出身的正人君子有着天然的界限,充其量也不过是作为一个同新党交好的外围势力,而绝不可能成为其中的核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