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彩蛋章⑨ 军户制度改革,大明内阁成立
那一夜后,一连数日,朱元璋都没再到东晖院来。 承诺给郝光明的清水、食物供给,以及垃圾承运服务,却每日都如约到来。 如此五日过后,反倒是郝光明、朱媺娖着急了。 “该不会是那一夜你说的话让太祖太生气,干脆就不再来见我们了吧?”飞机内朱媺娖有些担忧地道。 “应该不会吧。”郝光明不太确定地道,“我那晚说话虽然没给他留面子,揭开了大明的遮羞布,但确确实实是在给他提建议。 在他心中,大明江山社稷应该比什么都重要。他或许碍于颜面,一时不来见我们,却不可能永远不来见我们。” “可我们不一定有多少时间等他呀,”朱媺娖说着,拿出黑玉环,指着上面明显增长了一节的光亮,道:“如果黑玉环恢复了全部光泽,直接将我们送走了,那我们不就白来洪武朝一趟了?” 郝光明道:“之前我们四四个人一起滴血后,才启动了黑玉环。就算黑玉环重新充足能量,也不一定会直接将我们送走吧?” “相公都说不一定了,那就是有这个可能的。赶紧想想办法,我们不能在这里浪费时间。” 郝光明听了不禁抓头。 他不得不承认,朱媺娖的担忧是有一定道理的。黑玉环的运作规律太过玄乎,根本无从掌握。 就在郝光明思考该怎么应对时,一直旁听的郝和善道:“爸妈,这个问题还不容易解决吗?你问他们要一些纸笔,将需要告知太祖的事都记下来。 假如将来黑玉环完成充能后,真的主动送走我们,将那些纸留给太祖就是了。” 郝光明、朱媺娖听了眼睛都一亮。 “这个方法不错,我儿子还真是聪明。”作为一个慈父,郝光明毫不吝啬地夸赞儿子。 朱媺娖也摸了摸郝和善的头,露出欣慰的笑容。 郝光明随即用机壁开启视频,告诉外面守卫的亲军,他们有重要事找朱元璋。 过了一刻多钟,朱元璋没来,朱标、朱棣却一起过来了。 “不知贵客有何事寻我父皇?”相较于朱元璋,朱标待人就显得很是彬彬有礼,让人很舒服。 郝光明道:“我们担心不知何时就会离开,这样就错失了来洪武朝一趟的机会,所以希望要来纸笔,把一些重要的事记录下来。 这样,即便我们哪天真的突然走了,你们也不至于一无所得。” 听完,朱标奇怪道:“贵客怎么说突然走了这种话?难道你们无法控制来去吗?” 郝光明叹道:“我们来得稀里糊涂,对于什么时候走,自然也稀里糊涂,确实难以保证什么。” 朱标点头,“行,我这就让人准备纸笔送来。” 等朱标吩咐完后,郝光明不禁好奇地问:“太祖这几天为什么没来这里?该不会还在为那晚我所说的事气恼吧?” 一旁的朱棣忍不住道:“你以为父皇跟你一样小心眼吗?” 郝光明听了腹诽:你父皇有时候可不就小心眼儿得很。 朱标则道:“那晚贵客的一番话,给父皇很大触动,因此过去几日,父皇召集了一批有才干的聪慧文人,在研究更改我大明户籍制度之事。 对了,今日我过来,是受父皇委托,向贵客讨要那医学体系革新之法的。” 郝光明道:“关于医学系统的革新方法我早就写好了,不过是在机载电脑上,而不是纸张上,一会儿你找两个人过来抄写就是了。 对了,你们对户籍制度的改革有想法了吗?需不需要我帮忙?” 朱标道:“父皇那边确实有了一些想法,但都不成熟。贵客若是愿意帮忙,自然再好不过。” 接着,朱标就将过去几日朱元璋跟几个“谋士”讨论的户籍改革想法一一讲了。 就像那晚郝光明所讲的一样,大明的户籍制度并非朱元璋凭空创造的,而是承袭自元朝的诸色户计制度。 既根据百姓从事行业的不同,对户籍进行分类管理。 大抵来讲,明朝除了寻常百姓的民户外,人口最多的便是军户,然后还有匠户、灶户、医户、乐户、渔户、船户、厨户、僧户、道户等。 其中,民户归户部管,军户归兵部管,灶户归运司管,医户归太医署管,乐户、僧道等归礼部管,厨户归太常寺管,渔户归地方河伯所等。 因为军户等户籍的百姓毕竟是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所以有些户籍又由地方官府交叉管理,这就在管理上造成了一定混乱。 有好处时,两边的官吏都跑过来;若是需要担责任、需要劳心劳力办事,没好处时,可能两边官吏就互相踢皮球,造成事情没人处理的局面。 所以,即便不等一两百年后大明朝廷腐败无能,现在这些制度就已经显露出诸多弊端了。 这些特殊户籍中,以军户人口最多,如今约占大明户籍数的五分之一左右。 再次便是匠户、灶户。 至于其他的特殊户籍,数量相对而言就少多了。 所以,朱元璋决定先对军户及卫所制度动手——卫所制及军户制度是大明内外安全的保证,只要能将卫所制、军户的问题解决掉,其他特殊户籍的改革就好办了。 所以,过去几日,朱元璋和那几个谋士其实主要就在研究如何改革军户制度及卫所制。 首先一条,就是允许军户子弟科举。 在洪武朝,军户子弟除了当正兵打仗就是当军余种田供给军需,根本没有其他选择。要到永乐之后,才会有军户子弟因特例被允许参加科举考试。 之后大明历代皇帝一点点扩大这个口子,直到嘉靖时期,这种特例才渐渐扩大成为常例。 并从军户子弟的读书人中,诞生了大明朝最有名的首辅,张居正。 如今朱元璋直接就允许军户正兵之外的子弟参加科举考试,自然是相当大的一种革新措施。 郝光明可以预料到,这政策一出,占据大明五分之一人口的军户必然更加拥戴朱元璋。 其次,军户在满足一定条件后,允许其兄弟、子侄之属,更换户籍为民户、匠户等,只限制三代以内不许经商。 比如正兵立过战功,军户为大明连续几代人服役,等等。 再次,便是深化卫所军官调换岗位的政策。 比如说,之前只有卫所正副指挥使一级的军官才会由朝廷调换岗位,并且是往往是十数年,乃至数十年调换一次。 指挥使以下,如千户、百户、总旗等军官,基本都是世居某地,世代不移。 如此卫所军官们就很容易利用职权,成为地方上土豪、将门,利益勾连、盘根错节,下压底层军户,上欺朝廷,成为国家蛀虫。 如今,朱元璋就要求千户、卫指挥两大级别的军官,最多只在一地任职十年,且不得在任职地购置地产。 至于这些军官的军饷等薪酬,则全部由兵部发放,不再允许其从军屯田地中获取收益。 至于说将领用得到的军饷,在内地通过常规模式置地,则被允许。 当然,朝廷赏赐给将领的土地,往往还是选择在边省、边州。 因为这样更容易激励将领保家卫国。 最后,则是提前在京营中试验募兵制度。 若朝廷允许军户的家属更换户籍,那么军户人口减少,卫所兵来源减少就成了必然之事。如此,也就需要用募兵作为补充。 提前在京营试验募兵制度,便是未雨绸缪。 这便是之前几日朱元璋和手下几位谋士思虑的全部了——至少在朱标转述中是这样的。 听完,郝光明不禁感慨道:“不愧是大明太祖啊,既然意识到了军户卫所制的问题,这一改革起来,不急不躁不说,而且还都改在了点子上。” “那是。”毕竟是自家太祖,朱媺娖闻言不禁露出了些许骄傲神色,“太祖或许受限于时代,缺乏某些见识和长远目光,可只要他老人家知道了,必然会尽力做好。” 下方朱标、朱棣听到两人的对话,也都颇为骄傲。 朱标没忘记朱元璋的交代,问:“贵客对这几项革新政策可有什么改善的建议?” 郝光明道:“太祖对军户、卫所制度革新已经颇为得体了,我并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我只能说,太祖既然决定在京营试验募兵制度,不妨再未雨绸缪一番,为京营的将来做些打算。 因为,就算撇去将来大明京营因土木堡之战损失殆尽的事不提,京营也会因为长期驻守京城,缺乏战斗锻炼机会,而导致战斗力逐年下滑。 尤其是在老一代跟随太祖的将士都故去后,新生代多是从勋贵、功勋之家选拔,较之元老一代,多半会大有不如。” 听郝光明说完,朱标却忍不住问:“土木堡之战是怎么回事?” 郝光明瞥了朱棣一眼,笑道:“这个啊,我不太好说,太子殿下回头可以去问问太祖皇帝。” 这个时候,奉朱标命令去拿纸笔的人来了,抄写“医学体系革新”奏章的人也来了。 当飞机用机械臂将一大摞明朝此时最好的纸张收进去后,朱标就准备带着朱棣离开。 郝光明却喊道:“太子殿下且等等。” “贵客还有事?” 郝光明道:“说起军队改革,确实还有个顶重要的事,那就是未来武器发展方向。 在未来数百年,突火枪、火炮等火器会发展得越来越好用,威力也来越大,并最终替代刀枪弓箭等冷兵器。 大明如今对火器运用虽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在未来一两百年却会逐渐落后于西方。 所以,太祖、太子不妨现在就将火器的研究与运用重视起来。 至于火器将来的发展趋势,和一些成品,我会写在纸上。若是我们真的突然离开,太祖和太子殿下自然会看到的。” 听到这话,朱标郑重地向飞机这边一拱手,“多谢了。” 说完,带着朱棣离开。 又过几日,北方传来徐达、汤和、傅友德北征得胜而归的消息。 确如郝光明所说的那样,俘虏了北元知院李宣及其部众。 于是,朱元璋便借着大胜之势,先对南京乃至整个南直隶落实军户、卫所制度的革新政策。 正如郝光明所料,政策一出,果然得到军户们的一直称赞。毕竟如今已是洪武十四年,一些老兵已经退伍,开始为后代考虑了。 有些老兵看到家中丁口越来越多,诸子弟也不想自己一样能打仗立功,自然希望子弟能有其他谋生他途径。 对于中级将领们来讲,利益是受到一定损失的,但不大。 随后朱元璋有提升了中级将领们的军饷,便很容易稳定了军心。 再之后,便是根据郝光明的“奏章”,对大明医学、医疗系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了。 首先一点,就是建立专门的医学院校,鼓励读书人从医,让医者们感受到他朱元璋以及大明朝廷对医学的重视。 其次就是在各地济民药局的基础上建立简易版医院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建立真正的医院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从简易版搞起,慢慢来。 第三件事对大明朝野来讲才是真正的大地震,那便是朱元璋下旨组建内阁! 不过,跟后世大明内阁不同的是,朱元璋这个内阁目前还没有首辅、次辅的位置,却安排了三个大学士的职位,以及九个学士职位。 对外说法,则是专供朱元璋咨询典章诸事。 实际就是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又或者说是幕僚团体。 原本天下间的读书人,还因为朱元璋突然重视医学,乃至让读书人去学医,有些气愤的。 如今得知内阁的设立,让他们有了一步登天、成为天子近臣的机会,立马一个个弹冠相庆,欢欣鼓舞,将医学院校设立的事抛到脑后了。 至于挂靠在皇帝内帑下的“大明煤业公司”的成立,就更无人注意到了。 ··· 大约十来天后,朱元璋才再次来到东晖院。看神态,显然又恢复了往日的自信与霸气。 “后辈,听说你们可能要离开,咱就在百忙之中抽时间来看你们了。” 听到这话,郝光明当即开启视频,笑着道:“太祖可别这么说,我们受不起。” 朱元璋也笑了,道:“行,就不和你们啰嗦了——咱今天过来,确实有几件事想要询问。” 【新书《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已发布,请新老读者朋友捧场,谢谢!】 晚安~ 错字后面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