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潜艇可真不好造
武汉是中国的“大学城”,这大概是从建国后就开始的。 大家觉得武汉大学多,其实它的大学数和北京差不多多,只是武汉这个城市在全国城市中的排名和他的大学数量完全对不上号,这种“反差”让大家加深了武汉大学多的印象。 因为武汉被赋予的定义是华中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他是超越湖北的存在,辐射面积是华中地区的若干个省。 国家把这里定位为华中地区的教育中心,开办一系列大学,把学生们请来读书,不是为了让学生们毕业后全都原地工作建设,而是为了让你们毕业走四方、建设华中数省、建设祖国的。 武汉呢,就完美符合区域教育中心的人设。武汉地处荆楚大地,人杰地灵,饮食极辣,冬季湿冷,夏季酷热。学生们没几个受得了这鬼天气,一毕业全都撒腿就跑,逃离火炉到全国各地参加建设,人才就顺利输送出去了。武汉就继续守着大学做他的华中地区教育中心。 (大雾) 建国前三十年,不,前四十年,学生不是自己撒腿跑就跑得了的。大学毕业生都是国家分配,让你去哪就去哪。 武汉那时候确实是华中地区的教育中心,这里的大学生毕业之后会分散到华中和西南各地,在6、70年代往西南去的居多,因为国家在搞大三线建设。 至于大三线……那又是一个巨大的事情,但最近几年应该还不用考虑。 总之武汉发展得多大、城市规模多少,在前三十年是由国家计划而定的,而国家计划又是基于经济发展目标、工业格局规划以及国防战略等等因素决定。 武汉除了热,其他也没什么毛病:交通极其方便,不缺水、不缺城市用地。 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发展成中国的底特律以及中国的下诺夫哥罗德(伏尔加河上的核潜艇建造基地)应该是符合国家战略定位的。 …… 在华工和水利学院各转了一圈,但唐华没敢去武汉大学本部。 不是因为武汉大学是教育部的大学而前两所学校是部属工业院校,而是因为前段时间武汉大学被拆了。 武汉大学无线电广播专业、通讯专业被切掉,搬到广州建立华南理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 华为从一个电视机厂逐渐扩大规模,要的人也原来越多。特别是在涉足电话交换机领域后,唐华发现华为对人才的需求已不是中山大学能满足的了,必须再建立一所工科学院,就是现在这个华南理工。 嗯,刚刚被切走两个专业,还是不要去招惹武汉大学的好。 …… “老萨,武船现在停红火的,船台上几十个人忙碌,看来情况也不是那么糟糕吧?” 在武昌造船厂,唐华笑着对厂长萨本祁说。 “刚好,我们接了建造一艘长江渡轮的任务,暂时解决了赋闲的问题,”萨本祁说,“但渡轮这个东西,在十年前就不算什么大工程。” 300吨长江渡轮,平底铁壳,单机单轴。 不但是船小、没有多大技术含量,武船现在用的材料也不算高级。主机是从大连运来的苏联柴油机,轴系和推进螺旋桨是上海运来的(300吨渡船的螺旋桨上海还是能造的),船用钢材是汉阳钢铁公司(即将变身武钢)捣腾的,除了龙骨用的钢材有点讲究,其他都不怎么样,船壳干脆用的是熟铁皮。 唐华:“不管造的船有多低级,至少能让工程师和工人有练手的机会。不过就是建造过程中用点心思,这些小破船你们也当成军舰来造,让工人自己对自己的手艺不断提高要求。……再挖个船台,开两条内河船舶生产线吧。” 萨本祁:“啊?又一个船台造内河船舶?” 唐华:“一方面是建设需要。武钢的项目已到了高速建设的阶段,很快就有大量物资机器要用水运运到武汉安装。安装以后就投产,煤炭运输、产出的钢材运输都需要很多内河货轮。另一方面,还是刚才说的,练手。我刚才看了,这种级别的内河船舶,船台上十五到二十人就可以足够,两个船台同时开造内河货轮,这才占用四十人的劳动量。” 萨本祁:“明白。” 重工业部直接抓的在武汉的国家重点造船厂,现在在造内河货轮和渡轮…… 唐华:“有一批学船舶的留学生,明年学成归国。其中有钻研潜艇方向的学生。从现在到明年的这个时候,武船抽两队人,每队各15人,去上海江南厂和沪东中华去实习吧。那两个厂现在依靠苏联提供的零件材料,在组装护卫舰,另外他们每个厂各分了3艘驱逐舰的现代化改造工程,工作量很充实,技术水平也比较高。” …… 内河船舶其实也不是没有技术含量。长江航道疏浚工程全部结束后,武汉到上海可通行3000吨船舶,到时候大功率柴油机船牵引的驳船队、大型平底滚装船、散货船都是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 但在柴油机厂和武钢能自己做宽轧钢板之前,武船就算造这些船,也是进口件组装而已。 武汉和上海、大连不同,后两个城市的造船业好歹有点基础,现在的建设是从1到2再到10,而武船是从0到1。 这从0到1可能是最难的,但也是意义最大的。武船如果熬过开局,在武汉生长开来,以后做什么升级、改造、扩建,就都算是有基础了。 潜艇方面,m级和s级潜艇在去年的中苏协议签署后,虽然这俩潜艇都是苏联太平洋舰队的现货,然而我们的海军人员还没有会开潜艇的。 已经有两批潜艇艇员送去苏联学习,预计学习两年,1954年12月,四艘潜艇开回家。 也就是直到1954年12月,武船的工人们才能第一次见到现代潜艇长什么样。 而且,见到m级小型潜艇和c级中/小型舰队潜艇之后,武船要做的下一个工作并不是仿制m级或c级级潜艇,而是准备接收苏联的造船设备、接收613型(w级)中型潜艇的图纸,再利用苏联提供的材料和零件,组装2艘613型潜艇。 去年的海军转让协议中,唐华忽略了仿制c级潜艇——这潜艇苏联早就停产了,想仿制都难,不如直接要w级——德国xxi潜艇的苏联改版。 现在w级是苏联最先进的中型柴电潜艇,1950年3月首艇在高尔基市建造,1950年10月下水,1951年12月服役。 w级的后续r级苏联自己也正在设计建造,要苏联转让有点困难——56型驱逐舰的引进,我方提出要求之后苏联也表示没那么快。 …… 现在为潜艇的事犯愁的不止唐华一个人。 莫斯科化工机械研究院,被视为苏联的最高机密的“627工程”设计组有了一个大概的艇体轮廓方案。 627计划的总设计师В·h·佩列古多夫端详眼前这个根据第一版图纸制作的木质模型。 三千多近四千吨的水下排水量,划时代的钝圆艇首。推进器和舵面还有点这个时代苏联大型柴电潜艇的意思,但水下航速应该能达到非常高的水准。 如果看它的内构,还会发现一个惊天的大胆设计: 这艘潜艇头部是一具几乎占艇长2/5的巨型鱼雷发射管。 苏联人要把一种长度为24米、口径1550毫米、射程40~50公里、携带核弹头的t-15型鱼雷装备在627型核潜艇上,为了自卫还要安装2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 因为艇后部被反应堆和蒸汽轮机塞满了,因此不得不取消通常的尾部鱼雷发射管。 “627工程的概貌大概就是这样了,”佩列古多夫对627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亚历山大罗夫说,“虽然我一直不看好核鱼雷的作战效能,但至少我做到了把它塞进潜艇里。” “我也不看好,但很可惜,这是来自领导人的指令。”亚历山大罗夫说,“我想大概是这个项目过于机密,没有其他的造船专家和潜艇指挥官来参与设计和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价。如果有老潜艇指挥官对方案提出意见,那么他肯定会否决这种异想天开的巨型鱼雷。” 627工程现在是绝对保密的,知道该任务的只有几名苏共高级领导、极少数的专家和那些直接参加研究设计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甚至连造船部门和海军部门也是在研发初步论证之后才得知这一消息的。 为了保密,627工程的设计场所也不在列宁格勒,而在地处内陆的莫斯科化工机械研究院。 t-15核鱼雷是627型潜艇的撒手锏,它以蒸汽-瓦斯为动力,装一枚核弹头,设想是对美国和英国的海军基地发动攻击,一发就能将港口里的军舰都废掉。 然而佩列古多夫都计算出来了,核潜艇的设计航速仅仅为24节,因此即使潜艇以全速离开发射后的鱼雷,还是可能会被核弹爆炸所波及。 另外要穿过北约的反潜防线,接近英美海军的主基地,在40公里距离上发射鱼雷,也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基本是一艘自杀型潜艇。 但设计师说“不可能”又不管用,主管国防机密项目的贝利亚同志就是觉得可以一发鱼雷炸掉朴茨茅斯,再一发鱼雷炸掉诺福克,怎么办? ……话说回来,佩列古多夫和亚历山大罗夫都老长时间没见贝利亚同志来视察了。广播和电视节目里也没见露面。 要是贝利亚同志还在关心这个627工程,下次来视察的时候一定得跟他好好说说,t-15核鱼雷太不靠谱了。 …… “噢,今天有两个消息,一个是坏消息,一个是更坏的消息,你想听哪一个?” 首席科学家亚历山大罗夫对佩列古多夫说。 佩列古多夫:“听更坏的消息。” 亚历山大罗夫:“苏联科学院物理能源研究所在奥勃宁斯克造了一套装艇用的陆上核动力装置原型,这个反应堆的输出功率低于预期水平。研制一种全新构型的核反应堆目前是不可能的,反应堆的基本材料限制了我们建造更大功率的核反应堆。对现在这套核动力装置原型进行改进也 是很难的,原因还是令人头疼的基本材料。所以,627核潜艇必须安装两个反应堆,以达到设计的航速。” 627工程的上马,是因为克格勃搞到了“鹦鹉螺”号核潜艇的零星消息,苏联大受刺激,贝利亚下令加速核潜艇的研究。其实克格勃没有搞到任何可作为借鉴的“鹦鹉螺”号的技术资料。 因此苏联只能自己从零开始琢磨核潜艇和核反应堆怎么设计。苏联科学院物理能源研究所硬着头皮提出了3种用于潜艇的反应堆方案:第一种是球床高温气冷反应堆,第二种是铍慢化氦冷反应堆,第三种是石墨慢化水冷反应堆。 论证的结果是三种反应堆方案都不能用,最后在第一种球床高温气冷反应堆的基础上,把气冷改为水冷,也就是压水堆的构型。52年底斯大林和贝利亚签署文件,下令建造压水堆装置原型。 现在压水堆是建起了个实验装置,然而功率偏低。 佩列古多夫:“真是个糟糕透了的消息。那好吧。有这个无比糟糕的消息在前,我听普通的坏消息的时候就会更有心理承受力。” “并不。你听了更坏的消息之后再听坏消息,就会觉得坏消息才是最糟糕的消息。” 亚历山大罗夫说,“坏消息是上头觉得627工程现在3900吨的水下排水量太大,因为核动力装置原型的输出功率还不到原先预计的一半,他们觉得,如果想维持原来的26节设计航速的话,最好把排水量压缩到35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