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回到民国当小编

第七十八章,横跳在世界大战的边缘

   纽约,联合国总部。   联合国安理会今天的特别会议,气氛异常沉闷。   5个常任理事国和6个非常任理事国在场的代表当然都不是新手,就算不用眼睛,鼻子一嗅都能感觉到这里的气场不对,巨大的能量聚集在会桌上方,只要一粒火星就能迸发出惊天动地的爆炸。   “对于苏联代表此前声称的,在古巴部署的武器都为防御性的说法,我国对此表示不认同。”   美国代表展示上次u-2拍摄的照片,一枚一枚竖起的ss-4导弹,以及导弹旁边被识别为核弹头维护保养库房的建筑。   “请问苏联代表,射程2000公里的核导弹,也是用于防御的吗?古巴打算在纽约和华盛顿上空执行他们的国土防御战略吗?”   苏联代表:“是的,这些导弹用于古巴的防御。”   “呵,”美国代表被苏联代表的强词夺理逗笑了,“荒谬。”   中国代表:“我想提醒美国代表,贵国主张的北美防御圈向两洋外延的距离达3000公里,所以请不要对古巴的防御圈纵深采用双重的标准。”   美国代表:“……”   其他国家代表:“……”   正如以往总结的规律,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在安理会的会议上是不会受到制裁的。   美国和英国发起“苏联从古巴撤军”的议案,6个非常任理事国依次投票,智利、爱尔兰、委内瑞拉赞成,加纳弃权,罗马尼亚、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反对。   常任理事国,英美法赞成,苏联中国反对。流拍。   安理会的会议是10月25日晚召开的,在前一天,苏联“布加勒斯特”号货船大摇大摆地穿过封锁线进入古巴,五角大楼非常震惊。25日这天,参议院、白宫和参联会终于给足了授权,现在苏联货船如果再闯入封锁海域,美国海军可以开火和强行临检,甚至扣船。   ……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观众,在我的下方就是海军和俄国人对峙的现场,摄像,把镜头对准那儿!”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主持人道吉坐在一架租来的水上飞机舷上,自己绑着安全带,把舷门打开,狂风把道吉的头发吹成了一团乱草。   在摄像镜头中,一连串的美国军舰排成横队:威特克号、大卫·塞勒斯号、麦咖啡号、利里号在追一艘苏联潜艇,约翰·皮尔斯号、斯坦内克号正在强行逼停一艘货船,杜威号、麦克多诺号、尤金·格林号、基林号远远盯着一艘苏联巡洋舰。   埃塞克斯号航母在这些军舰后面40公里的地方,它旁边是2艘巡洋舰和4艘驱逐舰。   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电视摄像头下,苏联租用的“马克卢拉”号货船尝试闯关。   约翰·皮尔斯号在200米距离发了3次信号,“马克卢拉”号还在继续开。“砰砰砰砰砰砰”,厄利空机关炮的一梭子炮弹射在货船前方。   货船后面的苏联巡洋舰想加速前插掩护货船,4艘美国军舰上来卡住了它的航行方向。   看着约翰·皮尔斯号两座主炮塔瞄准了自己的驾驶舱,“马克卢拉”号终于屈服了。   10月26日,美国海军首次对苏联租用的货船进行海上逼停和临检,在“马克卢拉”号上上下下搜查了半个小时,确认没有武器弹药后放其离开。   ……   26日的海上逼停,美国海军其实是故意挑一艘预判没有搭载导弹的货船临检,给双方留一丝斡旋的余地。   过去的一周对美国普通人来说是灾难一般的日子。纽约、底特律、芝加哥、洛杉矶、西雅图,所有的商店和超市生活用品遭到疯抢,清早上货架的货物不到中午就全部售空。   对国际时事稍有一点了解的美国人,在城外居住的回到自己家中瑟瑟发抖,在城中心公寓居住的打工族开车出城漫无目的地在公路乱跑,或是在野外搭帐篷自己住。   当然也有心大的或者不关心国家大事的人,继续如往常那样上班下班。   稍有资产的大户在自家地下室堆满了生存用品:粮食、药品、罐头肉类、燃料、电池、枪械、弹药、净水剂……   在各个城市和郊区,“核战生存党”圈子的第一批成员就这么诞生了。   在白宫,这场危险的互猜底牌的游戏还没有结束,双方经过第一回合的较量,不分胜负,随后,双方又各往牌桌上丢了一把筹码。   作为与美国打交道多年的老对手,赫鲁晓夫不会不知道拉美地区对美国的特殊意义。历届美国政府都将拉丁美洲看作他们的后院,更何况古巴这样近在咫尺的国家。   只要在古巴稳稳地钉住,几十枚核导弹卡在美国的后院,在赫鲁晓夫眼中,那就标志着整个棋盘形势逆转。   “古巴对于社会主义阵营的意义,以我之见,它的价值并不是作为一个核导弹的发射基地。”   总理在莫斯科已呆了半个月,今天是第三次与赫鲁晓夫会晤。   “古巴存在的价值就是它一直存   在。”总理说了一句有点拗口的话,俄语翻译都思考了好一会儿才翻译过去。   “在拉美地区发生了革命,出现了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而且这个国家战胜了美国的各种直接或间接干涉,不但没有被打垮,反而日益壮大、发展、富强。这个国家就是古巴,古巴共和国本身就是对美国拉美政策最沉重的打击。”   “部署核导弹在那里,军事上可以对美国构成更直接的威胁。但即便没有核导弹,古巴也是一个伟大的存在。”   赫鲁晓夫没有马上回应,歪着嘴眨巴了一会儿眼睛,“这是社会主义阵营唯一接近美国本土的地方,苏联只有这一个地方可建设导弹基地。”   总理:“但是古巴同时也是一个孤立的小岛,如果遭受严密的海空封锁,古巴内部的经济运行和国民生活是难以维持的。从地理上说,古巴是一个靠近美国本土的地方,但横向对比,古巴的条件不如土耳其。”   总理的意思就是,这场导弹危机无论输赢,都只是面子问题,不会有实质性的利益变化,除非导弹危机演变成世界大战。   土耳其有海路有陆路,甚至有自己的战略纵深,还卡住了土耳其海峡这一条战略通道。苏联肯定无法封锁土耳其,但是美国可以封锁古巴。   赫鲁晓夫发起这场博弈时,就应该知道自己这方的胜率低风险高,而收益却与风险不成比例。   老实说,赫鲁晓夫对于美国人的激烈反应缺乏思想准备,其内心深处并没有下定决心与美国进行面对面的军事对抗。   赫鲁晓夫决定实施阿纳德尔计划,其实是把宝押在他们可以瞒天过海,在美国后院部署导弹而不被发现。对于发现之后应该如何杠,可能赫鲁晓夫自己都没有想好十全的应对策略。   ……   大西洋。   美国和苏联入戏越来越深。在美国的海上封锁线建立起来后,苏联6艘军舰组成的小舰队往前进了200多公里,最终还是怂了,停止前进,在原地转圈。   除了6艘水面舰,在水下苏联还有4艘f级(641型)潜艇。这是和z级(611型)差不多的柴油远洋潜艇,不是核潜艇。   为什么没派核潜艇过来……苏联的第一代核潜艇故障率还是太高了。   不过,虽然这4艘641型潜艇是柴油动力的,但它们都装了核鱼雷。一发出去,几海里半径内的潜艇都要被打爆的那种。   641型b-59号潜艇在编队里给蓄电池充满电,准备一口气潜航过去,突破美国海军的封锁线。然而,它刚开到美苏舰队的中间地带,就被美国驱逐舰的声呐发现了。   在苏联军舰的注视中,美国海军“科尼”号驱逐舰冲上前来,用深弹迫击炮“通通通通通”抛出5枚深水炸弹。苏联巡洋舰舰长差点儿就想命令主炮开火。   “科尼”号发射的是1/10装药的训练用深水炸弹,除非直接触碰潜艇艇壳,否则是没有杀伤力的。不过这5枚深水炸弹也等于告诉b-59号:别躲了,我知道你在这里。   b-59号潜艇这时候的状况很不好。他们从本土出发已连续在海上航行了一个多月,艇上淡水缺乏,由于对热带海域的气温准备不足,舱内气温升到了40度,艇员都很狂躁。   在狂躁的心情驱使下,b-59号的艇长要求发射核鱼雷将美国军舰干掉。   发射核鱼雷需要潜艇的艇长、政委、大副三人一致同意。此时艇上的政委中暑,大副瓦西里·阿尔希波夫是另一个有表决权的人,他表示坚决反对。于是潜艇按程序上浮,向莫斯科发报请示是否应该反击。   在美国海军眼里,这件事则是另一种解释:b-59号潜艇被5枚深弹逼出了水面,取消了“闯关”的尝试。大胜!   ……   华盛顿。   10月27日。   “苏联的弹道导弹竖起以后就无法移动,正是空军将其消灭在地上的最好时机。我们以大机群低空突入,强行突破小型防空导弹的拦截网,只要摧毁了苏联的弹道导弹,一切就会逆转!”   空军上将柯蒂斯·李梅,二战时暴力拆迁日本城市的著名包工头,强烈要求肯尼迪把对古巴的政策从海上封锁升级为空中打击。   罗伯特·肯尼迪:“我们应该认真考虑赫鲁晓夫送来的第一封和第二封信!和平的大门并没有关死!”   李梅:“空军已经把作战计划上报国防部,国防部最终会把计划提交总统审阅的。”   肯尼迪:“如果是现在提交给我,我是不会批准的。给赫鲁晓夫书记的回信我已经写好,罗伯特,请你替我去一趟苏联大使馆,你要亲手把信件交到苏联大使多勃雷宁手里。”   言外之意,是以向苏联大使提交书面回信的名义与苏联驻美国大使谈判。   不过,肯尼迪把谈判权授予了自己的弟弟、司法部长。众所周知,司法部长是没有外交谈判权限的。   但肯尼迪不得不这样做,他直觉感觉到五角大楼和白宫有一些人,始终在把这场危机往美   苏热战上面引。在这个敏感的时候,只有自己的亲弟弟才可靠。   ……   莫斯科。   “主席同志,天主教教宗领袖若望二十三世表示,他与美国总统肯尼迪建立了直接通话的渠道,现在,如果您同意他做中间人,您很快就可以与肯尼迪直接通话。”   赫鲁晓夫:“同意,中间人就是他了。”   半小时前,多勃雷宁和罗伯特·肯尼迪密谈。赫鲁晓夫第一封信是要美国撤出在意大利和土耳其的导弹,罗伯特向多勃雷宁解释,总统受军方和执行委员会的压力,不能书面出具同意撤回意大利和土耳其导弹的文件,但他可以保证这些导弹在半年内悄悄撤走。   多勃雷宁觉得这不对等,苏联公开从古巴撤走导弹,美国导弹却是不公开地撤离土耳其,况且美国导弹还晚将近半年才撤走。   罗伯特告诉多勃雷宁:美国空军拟定了10月29日空袭古巴的作战计划,如果苏联和美国最高领导人一点都不让步,古巴危机就会发展成为热战。   这天晚上,罗伯特·肯尼迪才是赌王。   多勃雷宁作为苏联驻美国大使,其实也是苏共中央的候补中央委员,但在与罗伯特的闭门会谈中,多勃雷宁的气场被这个四十出头的年轻人完全压制,实际上在内心接受了罗伯特提出的条件。会谈结束后,多勃雷宁与赫鲁晓夫通话,他开始劝说赫鲁晓夫同意美国的条件。   当然,这些条件最要赫鲁晓夫和肯尼迪亲自对话才能落定。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