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一百四十四章 再回河北
高澄三辞三让的做法引起了洛阳上下的广泛议论,至少在表面上,大家一致肯定了高澄的谦逊美德。 而目睹了全程经过的优秀史学家张师齐,也对这一事件做出了如实记载: ‘大都督澄破梁将夏侯夔、羊鸦仁,收复南兖。 ‘归洛阳,天子授澄大将军,澄以侍中高隆之矫诏,固辞不受,请斩隆之。 ‘天子乃命赵郡王谌以证隆之清白,澄再辞。 ‘天子又命澄入宫亲领大将军,澄三辞。 ‘天子问隆之:渤海王世子澄,国之柱石,忠孝著于四海,朕年幼,欲以朝政相托,非大将军不能尽其才,澄不受,卿有何言教朕? ‘隆之对曰:非陛下亲临,不足以示诚。 ‘天子从隆之所请,亲至王宅,授澄以大将军。 ‘澄泣拜,曰:臣父子,以微末之身,享尊荣之位,皆赖陛下恩德,陛下不以臣年幼,托付朝政,臣敢不尽心竭力,以报陛下知遇之恩。 ‘乃受大将军。 ‘天子大喜,曰:高王为朕领军,大将军替朕治政,有卿父子忠贞为国,朕无忧矣。’ 高氏代魏以后,张师齐受命编修魏史,在撰写元善见本纪时,也引用了自己当初的记载。 当然,后话不再多提,且观当下。 高澄受任大将军,第一件事便是遣人往王思政府上说媒,王老丈人可是自己要倚重的人物,他的女儿就算只是纳为侧室,也不能糊弄事一般收进门里。 两家约定婚期,平素最好养生的小高王将亲事定在了明年,王思政也对高澄的理由表示充分理解。 同时,高澄免去王思政的亲信都督一职,在自己直属部曲中分出三千人,交由王思政统率,将他调任京畿军,任为都督。 正当高澄雄心满志着手准备建设新大魏的时候,信都有一则消息,分别送到晋阳与洛阳交给: ‘冀州刺史尉景征召民夫狩猎,有三百人因此丧命。’ 定州刺史、大将厍狄干亲往晋阳,向高欢求要御史中尉一职。 这让高欢很奇怪,为什么厍狄干放着定州刺史不当,要做御史中尉这样的卑官,于是询问原因。 厍狄干愤怒道: “我要抓捕尉景!” 他是高欢妹夫,与尉景自然是连襟,但两人关系并不好。 厍狄干出身豪族,自幼习武,没读过什么书。 但他却比很多读书人明事理,厍狄干贵为官清廉,生活节俭。 这样的人对于贪污受贿,盘剥百姓的尉景又怎么可能生得起好感。 官场风气就这样,厍狄干也没有多劝,只就当没了尉景这门亲戚。 但这一次尉景打猎,闹出三百条人命,这让厍狄干再也忍耐不了。 这才有了往晋阳求见,向高欢索要御史中尉的举动,就是希望能够抓捕惩治尉景。 高欢自己就是底层出身,最厌恶的就是虐民之举,若是换了旁人,他早就革职查办。 可尉景终究是不同的。 高欢才出生,母亲韩期姬就因生产而死,父亲高树生为续弦,将他丢给了姐姐高娄斤与姐夫尉景抚养。 段长只是勉励了微末时的高欢一句,高欢就为他追赠司空,封子孙为官。 以尉景的恩情,高欢还能怎么办,难道真让厍狄干抓了尉景治罪。 只能好言宽慰,然后命人往信都招尉景前来,打算好好劝劝自己这位姐夫,以后收敛些。 然而高欢没想到的是,在他之前,洛阳对尉景的处置已经有了定论。 而主导这件事情的,正是大将军高澄。 自从当年高澄执意括检冒名官吏,高欢命尉景往洛阳责罚高澄。 尉景居然实打,两人之间就结下了仇怨。 如今得知尉景在冀州干的混账事,高澄哪还忍得住,当即招来御史杜弼。 这是杜弼第二次来到渤海王府,上一次来,是高澄吩咐他弹劾高党勋贵司马子如,从此给予了御史们免于因言获罪的权利。 而这一次,当高澄把侯景的罪行告诉杜弼,要求他弹劾尉景时。 杜弼却担忧以尉景的身份,高澄是否会真的将他治罪,倒不是担心尉景报复,杜弼如果畏惧报复,当初就不会独撑御史台。 对此,高澄正色道: “尉景所行,天怒人怨,澄纵使不能取他性命,也断不能放任他身居高位,继续残民虐民,还请杜御史莫要质疑澄的决心!” 杜弼肃然道: “若大将军当真是要处置尉景,弼又怎敢惜身。” 辞别高澄后,杜弼立即回御史台写下奏疏,向天子弹劾冀州刺史尉景。 而尉景打猎致使三百人死亡,以及平时作为,也得以被洛阳民众知晓,一时间全城无不愤慨,对尉景的怒骂遍及洛阳街头巷尾。 即使尉景身为高欢姐夫,有养育之恩,但是洛阳高氏勋贵都知道此事是高澄在背后出力,都在为高澄摇旗呐喊。 一个是姐夫,一个是嫡长子,傻子都知道该怎么选边,而跟随高欢建义得享高位的人,又哪有谁是真正的傻子。 而高澄在此之前,也特意拜会了自己舅父,领军将军娄昭。 娄昭为人正直,气度宽宏,对尉景的行为同样义愤填膺,见外甥还特意请示自己,他自然表示对高澄的支持,但也提醒高澄,以高欢重情的性子只怕最后还是会饶了尉景。 高澄心里有数,这才有了与杜弼的一番言语。 弄不死尉景这个仇人,也要让他丢了官职,没有机会再在地方残害百姓。 即使高欢要将尉景起用,除了晋阳和洛阳,他哪也别想去。 还真不信了,只是要把罪行累累的尉景免官,高欢还真不认自己这个儿子了不成。 因此在高澄的幕后操纵以及全城舆论的支持下,元善见下诏尉景一案交由高澄主审。 高澄得到诏书,将洛阳事务安排好。 因王思政调任京畿军,以高季式暂时代领亲信都,随他往河北抓捕尉景。 抓捕尉景只能由高澄亲自动手,哪怕是段韶也不能代劳。 旁人出镇地方,都要家眷在晋阳为质,但高家亲戚自然是不同的。 高娄斤就在信都,还有高澄另外一个表哥尉粲陪侍。 其他人去抓捕尉景,只怕没等进门就被尉粲一箭射死,这种事情尉粲真能干出来。 北齐建立,没有为尉景追封王爵,尉粲十几天闭门不朝。 高洋的使者在门外说要把门打开才能追封,尉粲也不听,直接弯弓隔着门把箭矢射向使者。 不过闹了这一场,倒也从高洋手上为尉景讨了一个王爵。 就算高澄把段韶派去河北,尉粲不敢动他,但高娄斤一出面,段韶还能怎么办。 这可是养育了高欢的亲姐姐,相比于她,段韶的亲戚关系还拐了一个弯,只是娄昭君姐姐的儿子。 这种恶人,只能高澄自己去当,只有他才能拂了大姑姑的面子。 五百余骑一人双马直奔信都城。 信都,这座城市承载了高澄与高季式太多回忆。 当时,十一岁的高澄与十六岁的高季式就是在这里相遇。 高欢攻陷相州后,高澄被招至邺城,就再也没有回到过这座他们父子发家的城市。 信都城近在眼前,高澄对高季式说道: “子通,你就不要随我进城了。” 高季式却冷哼一声,拒绝道: “旁人怕了尉景,我可不怕!大将军既然在众人之中选择了由我同行,我自然是要与大将军一起捉拿尉景。” 高澄却摇头道: “捉拿尉景之所以艰难,在于我姑母与他的身份,但绝不会有危险,更何况我麾下还有五百骑随行。 “我之所以让子通随我一齐北上,是想让你能有时间去为亡父扫墓,你算算,这些年追随我左右,有多长时间没有回乡探望过了。” 自太昌元年(532年),八月,高季式护卫高澄回河北主持考试,期间被告假回乡,为亡父高翼修建大墓的高敖曹拉去祭拜。 一直到如今太昌四年(535年)四月,高季式从未回过渤海老家,更别提祭拜亡父。 而高澄之所以将他带来冀州,自然是想让他借机往渤海老家祭拜扫墓。 高澄为他想得这般周到,也让高季式铭记在心,但他还是拒绝道: “祭拜不急于一时,等我为大将军捉拿了尉景,再往渤海祭拜。” “也罢!就依子通所言。” 高澄见他态度坚决,也就同意下来。 望见五百余人,一千余匹战马向信都城而来,守城士卒倒没有什么惊慌。 这里可是河北南部,真正的腹心地带,况且能拿出上千匹战马哪会是贼寇。 但一防万一,守门校官还是将队伍里唯一一匹马交给一名会马的戍卒,让他前去探问身份。 这匹马也是若有紧急情况,用来在城中奔驰报信的。 那戍卒纵马而去,行至离高澄不远处时,看高澄模样只觉得眼熟,在看落后高澄半个身位的高季式,这个土生土长的信都人大惊失色:这不是高家四郎,高季式吗! 他不是跟随渤海王世子去了洛阳,怎么又回来了。 这么一想,当即记起了曾经远远望见的那个十一二岁少年的模样。 不等他下马跪拜,就有侍卫拦截在前,喝斥道: “大胆!大将军当面,岂敢无礼直视!” ------题外话------ 第一更带到,离日万还差7000剩余晚上更新,继续向大家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