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科幻空间 我姓王,我的邻居武大郎

正文卷 第387章 孔圣第48代孙:此为祥瑞

  一场秋雨一场寒。  上次那场暴风雨过后,东京的气温就算是真正降了下来,寒风呼啸,已经初具冬季气象了。  人口过百万的大城市,百业兴隆。  王霖一直觉得东京人口不止百万,估计开封府也没有认真核验户籍,毕竟各地涌来京师的流动人口和商贾实在是太多了。  这个年月又没有人口普查这一说。  金人的首次入侵的负面影响渐渐过去,往来东京的商队照旧熙熙攘攘。  而实际对于城中从事客栈生意的买卖人而言,他们最清楚,从燕王大胜金人、金国使团来京师求和停战之时,外国来的买卖人尤其是西夏、回鹘和更远一些西域方向的胡商,比以往更多了。  尤其是西夏商队。  但朝廷对于商贾的监管比以往更严了。  铁器、盐、粮食种子……这些都被户部列进了战备物资的大名单,严禁出口。  大宋出口最热销的还是茶叶、丝绸和瓷器。  也有极个别目光独到的胡商通过特别渠道,瞄上了另外一种在大宋而言也属于新生事物的食物——土豆,玉米。  自打王霖在今年立春时命人在青莱播下了大量土豆的种子,夏季得到了令人咂舌的大丰收,亩产至少数千斤!  而随后,这批收获的土豆又被作为军粮,由王府安排在京东东路各州以及河南、河北一些地区实验栽种。  而在几天之前,各地土豆均得到丰收。  根据王霖的命令,半数窖藏作为军粮储备,半数留作明年开春继续播种扩张的种子。  准备向朝廷公开了。  玉米的情况也类似。  当然,产量似乎不如土豆大。  毕竟土豆这种作物,对于气候和土壤的要求实在是太低了。  这两日,户部度支司郎中孔琦带人一直在城外检验神武军土豆试验田的亩产收获情况,他发现这种完全可以作为主粮的食物,亩产之高简直匪夷所思。  而假以时日——其实也不用太久,只要一两年的时间,绝对能解决大宋所有的因为天灾歉收而导致的粮荒问题!  孔琦狂喜。  这位年逾四旬的朝廷文臣,竟然一路狂笑,从城外奔跑十余里进城,险些没晕厥在通玄门口。  随后,翌日早朝时,孔琦就命人拉着一车新收获的土豆进了宫。  而今日朝会的主题,本来是一群科道言官私下酝酿出来的对于朝廷武勋世家的集体弹劾声浪。  弹劾高家,曹家,折家……乃至远在太原,为国死守河东的种家。  言官风闻奏事,这倒也并不奇怪。但与以往不同,言官们手中掌握着不少武勋家族子弟的作恶犯法的实证。  随着燕王的势不可挡,在大宋朝野上下的威望无人可及,已经没有言官敢轻易撼动王霖。  但因燕王崛起引得各路武勋家族的冒头,却让文官集团忧心忡忡。  一个王霖已经不可制,若再让这些武勋集团群起而势增,武人的话语权会越来越重,士大夫政治的根基正在受到颠覆性的冲击和动摇!  尤其是昨日燕王府放出风来,韩家出身的翰林韩庭,由燕王保媒,将与曹家女结亲,正在走三媒六证的环节。  而燕王偏妃李清照的弟弟李迒,也与高家女定亲。  这两个消息对于文官集团而言,就是一枚重磅炸弹。  所以就有了今日朝会上的大反弹。  以虎神卫在京师无孔不入的存在,文官集团的背后动静根本瞒不住王霖,但王霖懒得去管。  大势所在,无人可以抗衡!跳梁小丑,愿意蹦就蹦吧。  朝堂上言官们的扑腾让赵佶烦躁不堪。  他再一次生出了禅位让贤的心思。  他现在的心思非常简单,就想安生过日子,享乐终老。  可朝中这些文臣却反反复复折腾,或者背后撺掇他折腾,一直都不让他消停。  什么重文轻武,什么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在此刻赵佶的眼里就是个屁。  连他这般昏庸之人都能明白,现在大敌当前,还是要靠武将出力,才能保住身家性命。  可这群文臣,为何就不懂?一己之私而已。  朝堂上吵吵嚷嚷,就在赵佶即将昏昏欲睡时,突然听到了一个颤抖且近乎大喊的声音:“启禀官家,臣户部度支司郎中孔琦,有事禀奏!”  不但是赵佶立时望向了颤巍巍站出来拜倒在地的孔琦,所有朝臣都一片缄默,将目光望向了这个户部的五品小官,一向在朝中很不起眼的小官。  但朝中文臣却无人不认识他。  因为此人为孔子第48代孙,衍圣公后裔。  自打仁宗皇帝册封孔家为衍圣公以来,山东孔氏嫡枝子弟素来在朝中为官。  当然,在朝中的除了孔琦,还有同为孔子第48代孙,下一代的孔氏族长、将世袭衍圣公的宣仪郎孔瑞。  换言之,现坐镇山东孔府的本代族长就是孔瑞的父亲,他为嫡长子,准族长。  孔琦则为孔瑞堂兄。  孔氏兄弟在朝中本就属于“打酱油”和混日子的存在,属于山东孔家在朝中的利益代言人,少有存在感。  堂兄孔琦在这个节骨眼上站了出来,显然是兄弟俩昨夜商定之事,孔瑞眸光一闪,却是静观其变。  宋时的衍圣公虽然品阶不高,但地位尊崇。  孔圣为天下读书人之师。  孔圣后人在士大夫政治体系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作为孔圣后裔,没有必要参与朝中争斗,这是孔家的原则。但孔家子弟为官者也不少。  “三孔”就是例证。  孔平仲是北宋中后期著名的文臣,与二兄孔文仲、孔武仲“以文章名世”,嘉祐、治平年间连续三科顺次登进士第,元祐初同入朝为官,声名卓著,时号“三孔”。  孔琦为孔圣嫡枝后裔,即便是皇帝赵佶都不得不给几分面子,赵佶深吸口气,勉强笑道:“孔郎中,所奏何事,说来听听。”  孔琦高声呼道:“臣请官家允准,请将臣置于殿外的东西带进殿来。”  ……  一堆被清洗干净的土豆堆满在丹墀之下。  赵佶和众臣的兴趣被勾起来,不知这位在户部呆了十几年的孔家后人今日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赵佶狐疑道:“孔郎中,此为何物?”  “官家,此为土豆,乃食用之物也,可做主粮。臣已连食数日,味美而甘醇。”孔琦苍老的面上浮起一抹兴奋的红色。  “哦……此物何来?”  一听是个能吃的东西,赵佶和众臣下意识将之当成了一些所谓野生的果子之类,倒也没多想。  “燕王说,此物从遥远的海外得来,堪称祥瑞。”  嗯?与王霖有关,赵佶和众臣的兴趣瞬时提高了不少。  孔琦从怀中掏出两枚装在匣中的煮熟的土豆来,又从怀中取过一个装着雪花盐的小包来,跪在地上双手递上道:“请官家品尝!”  赵佶嘴角一抽,心说这种乱七八糟的东西能随意让朕来吃吗?  当然孔琦也知道规矩,说是让赵佶品尝,实际是给太监当众试吃的。  赵佶摆摆手,一个内监上前来,迟疑着掰开一小块,又听孔琦建议沾了些雪花盐,试探着往口中塞了点。  内监吞咽下去觉得味道绵软甘醇似乎还不错,又待了会,觉得不会有毒,便继续将剩余土豆吃了个干净,完了,还忍不住打了个饱嗝。  赵佶皱眉道:“如何?”  内监拜倒在地道:“此物……可充饥!”  内监琢磨了半天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索性就实话实话,他现在的确有些撑得慌了。  毕竟拳头大的两个土豆。  赵佶点点头,但同时也失去了些许兴趣,一个陌生的新鲜吃食罢了,值当得兴师动众在朝堂上展示出来?  孔家这人,脑子有点问题。  李纲在旁问道:“孔郎中,此物为燕王军中所出?”  孔琦恭敬道:“然也。李相,此物为燕王筹谋之军粮,一年可种两季。臣夏时回山东孔府祭祖,偶遇伏虎军收获此物,听闻产量颇丰,就索要了百斤。”  “臣回京后,于城外自家庄子尝试播种,将土豆切割后栽种田一亩,至秋末时,臣命人收拢此物,竟……”孔琦的声音明显颤抖起来:“竟收土豆四千余斤!”  赵佶嘴角哆嗦了一下:这厮脑子真的坏了。  众臣哗然。  扯淡的事,亩产四千多斤(宋代计量)?是粮食的一百多倍?  李纲皱眉沉声道:“孔郎中,汝为朝廷命官,户部度支司职官,又是孔圣后裔,岂能信口开河?”  孔琦掷地有声:“李相,下官岂敢胡言乱语?下官当时也不敢相信,但这数日以来,下官一直在城外神武军的土豆军田中亲眼所见军卒收获土豆,亩产比下官所栽种的,只多不少!  目下,燕王麾下伏虎军与神武军所属,已将土豆试种于京东各州,河南与河北数地,仅一季所得就有数千万斤以上……已充为军粮储备!  官家和诸位大人若不信,可即刻调阅户部记录、各州奏报及神武军有关屯田人员询问!  且,京师神武军屯田百顷,皆试种土豆,今年收获,堪可为军粮所需了!”  孔琦这话其实有些夸大其词。  但亩产数千斤是绝对不夸张的。  这是他亲眼所见,又亲自查验,又调阅了各州最近上报的数据,焉能有假?  只是此事为王霖军中主导,并未真正在朝廷公开,朝中没有多少人关注。若非孔琦对此事颇为敏感,又极感兴趣,怕也很难知晓此事。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