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120章:新一年的初步规划
方源回到辽州,就直接前往刺史府。 因为今日已经是值班的日子,他属于迟到了。 不过方源什么时候到刺史府,在不在也没人敢说什么。 张三作为刺史府的第二把手,方源不说他,其他人自然也说不得。 方源屁股刚坐在凳子上,就发现案桌上堆了好一些文案,都快堆成一座小山。 无语叹息一声,然后开始新年第一天的办公。 推行科举的文书放在最上面,方源再看一遍就放到一边。 从文书上看,朝廷的政策是好的,出发点也是好的,但是问题也有。 就比如建议各州府自掏腰包送考生到京师这一点,相信响应者寥寥无几。 掌管各州的刺史都是来自各大世家,他们能用心推广科举就已经很不错了。 而且还没有补贴,相信更没有几个州愿意自掏腰包。 接下来的一份文案是吏部任免通知,辽山县新任县令的任免通知。 方源一看,眉头顿时一皱。 竟然不通过自己就直接任命,这不是不给自己面子吗? 前不久武陵县就是这样越过赵英才直接任免,现在竟然也是如此,有些人真是越来越过分了。 “张三,去查查这个苏琛是什么人?” 方源面无表情道。 张三不解接过文书,脸色很快就沉了下去。 他带着方源的意思下去,大概一个时辰左右回来。 “苏琛,二十七岁,京兆武功人,秘书丞苏亶嫡子,上任辽山县令前是国子监学子,祖上余荫及第。” 张三带回简单情报。 时间有限,不可能很详细的。 “秘书丞苏亶嫡子?” 方源脸色微微怪异道。 他不认识苏琛,也不认识苏亶。 但记得历史上有记载:秘书丞苏亶之女嫁给太子李承乾。 自然,还不是现在,现在李承乾还小,但估计也是最近这几年的事了。 “要再查查秘书丞苏亶吗?” 张三沉声道。 敢不问方源的意见就任免辽山县令,这是对方源的不敬。 “不用了,你让各县县令下午到来开会。” 方源摇摇头道。 真正决定人员任免的是吏部。 查苏亶没有用,也没有那个必要浪费人力物力。 反正自己也没有合适的人选,就先按吏部的意思接受即可。 如果不听话,那吏部任免其实就是个笑话,现在的自己随时可以弄下对方。 “是。” 张三应是离开。 下午,辽山县令苏琛第一个到来。 “下官苏琛,拜见刺史大人!” 苏琛将东西放在地上,恭敬行礼。 第一次见,方源暗叹苏琛长得一副好皮囊。 温文尔雅,面如冠玉,摆在后世肯定很多富婆抢。 怪不得苏亶之女能嫁给太子李承乾,从这里能看出大概。 “免礼,先进会议室等着吧。” 方源淡然道。 人还没有来齐,他必要这么早进去。 “刺史大人,下官绝对无心越过刺史大人就任辽山县令。” “只是我人言轻微,我伯父和我爹不肯听我意见,请刺史大人恕罪!” 苏琛上前两小步,带着谄笑将刚才放在地上的礼物放在方源的案桌上。 “客气了,本官不收礼物。” 方源摇摇头,略带诧异看向苏琛道。 这人如果不是坦诚,就是很懂得待人接物。 一出场就给自己送礼,并且表达不是自己的意思。 一般来说,上级就算依旧对此事不满,也不会给他穿小鞋。 “是,下官明白。” 苏琛连忙收回礼物。 然后向方源行礼,走进侧边张三等人的办公处。 方源下意识点点头,觉得苏琛孺子可教,印象分提升了不少。 很快,苏琛再次出来,手中的礼物已经不在,和方源再行个礼后进入会议室。 没多时,周凯乐和孙泰河两人到来。 “下官拜见刺史大人。” 两人恭敬行礼。 新一年过去,两人没有多少变化。 “去会议室吧。” 方源微微点头道。 同时让人叫张三和七曹参军。 很快,众人就围坐在会议室开会。 “除了七曹参军,包括本官在内,都是辽州的新人。” “俗话说新年新气象,本官希望贞观三年的辽州会有新的变化出现。” 方源缓缓道。 开场白后,张三等人纷纷鼓掌。 苏琛等人不明所以,但也学着张三等人纷纷鼓掌。 这是方源的一种关于会议上的新改变,保持热烈的掌声。 之前的会议都是一言堂,方源说话他们听和记,几乎没有发言。 这使得会议很沉默和压抑,不是方源想要的样子,于是加上鼓掌。 “这次会议大概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各大工厂在辽州的第一批货即将完工,各县至少要负责完好将其运输到州城和各县城出售。” “本官的意思是,各县城之间要有一条水泥路通往州城,各县城与县城之间要有一条水泥路相互通往。” 方源缓缓道。 话音未落,周凯乐等人就面露难色。 “本官知道这里面不容易,还要涉及修路钱财的事。” “但是难才有挑战性,并且修通水泥路可以促进各县之间的交流,货物出售能提高当地的财政,这些都是诸位的政绩。” 方源缓缓道。 将其中的好处也告知。 “刺史大人,下官非常愿意修建水泥路。” “但平城县到辽州城太远,平城县的财政支撑不起来啊。” 孙泰河面露难色道。 他曾负责家族瓷器生意,知道好路对于瓷器生意多么重要。 但是修建水泥路贵啊,家里不可能免费资助,县府也没有这么多钱,只能是有心无力。 一旁的周凯乐深以为然点头,也是因为没钱,要不然他必定是辽州三县中第一个修建水泥路的县。 “本官想到这一点,故而本官出面与水泥厂商议,各县以县府的名义出钱,钱分批少数给,分多少批到时候再商议,诸位以为呢?” 方源想到了这一点。 甚至还想到贷款修路的。 但可惜,钱庄现在还没有出现。 不过这个方法跟贷款修路也没差多少。 “如果是这样的话,下官愿意全力修路。” 孙泰河沉吟片刻,沉声道。 他家曾是在平城县做生意的,知道生意向外开拓的困难。 但如果水泥路出现,从此辽州一城三县都能够出售,市场范围大大提升,地方税收也会大大提高,而且还能引入其他商队等等。 对于一个生意人来说,孙泰河觉得路是非常有必要的。 而且是以县府的名义,不是以个人的名义,欠钱也是县府欠钱,不是自己欠钱,完全没有问题。 “下官也愿意全力修路!” 周凯乐恭声道。 他是第一个提出修路的。 现在有方式支持修路,他义不容辞。 方源满意点点头,最终看向辽山县县令苏琛。 “刺史大人,辽山县正在修路啊。” 苏琛不解道。 他其实已经提前几天到辽山县。 以便能尽可能了解手中的工作,也知道水泥路正在修建。 “前任县令只给了五成定金,而且也只有一条通往辽州城。” 方源提醒道。 “刺史大人您放心,剩下的五成县府一定补上,也愿意全力修路。” 苏琛一听,立即拍着胸脯保证道。 “诸位尽管放心,修路前期难,后期将是妥妥的政绩。” “本官等时机成熟,会推广人才引进计划,让更多的人流进辽州一城三县。” “诸位好好干,三年之后如果政绩还没有丰收,本官会向吏部反应留任诸位一两年收到果实再调任!” 方源沉声道。 给周凯乐等人画饼。 “刺史大人睿智!” 周凯乐等人先是一愣,随即激动纷纷拍马屁。 做官就是为了政绩,能拿政绩,他们能拿命去拼搏。 “第一点就先暂且这样,有问题的可以找长史张三询问。” “接下来我们聊聊第二点,关于朝廷要地方普及科举一事,三位怎么看?可以畅所欲言。” 方源进入第二个讨论环节。 他想听听这几个县令的想法。 如此能大概知道推行科举的难度。 “刺史大人,下官以为要尽力普及科举一事,尽可能让更多的百姓知道朝廷推行科举一事,让百姓清楚认识到,朝廷很重视科举。” 周凯乐是第一个表达意见的。 他自认出身最差,也明白出身差想要站起来不容易。 虽说科举不是为普遍百姓设立的,但是却给没有家族依靠的人机会。 方源微微颔首,没有表达意见,目光扫向苏琛和孙泰河。 “刺史大人,下官以为做做样子就行了。” “我们现在要修路,又要负责各个工厂货物运输出售的问题,而且很快春耕就来,没有那个时间和人力推广啊。” 孙泰河沉吟片刻,正色道。 既然方源说可以畅所欲言,那就是什么话都可以说。 这个时候如果不表达自己的意见,等确定下来再乱搞就可能会被盯上。 孙泰河虽然第一次做官,但是以前的从商经历也让他得到了不少有用的经验。 方源同样微微颔首,也是没有发表意见,最后看向苏琛。 “刺史大人,下官以为孙县令所言极是。” “而且还有一点,我们推行科举的话,可能会有不少世家不满而阻止。” 苏琛讪讪道。 提到世家,他担心方源不满。 毕竟从他得知的情况来说,世家都看不起方源。 “不错,你们的想法都有理有据。” “但本官认为,普及科举势在必行,并且要按照朝廷的意思推行到乡里,尽可能让每个百姓都知道。” 方源缓缓道。 做出了最终的决定。 “谨遵刺史大人令!” 三人相视一眼,神色各异行礼。 “科普科举此事如果有意见可以现在说。” “如果不说,回去之后不按照本官的意思去办,那本官就办了你们。” 方源锐利的目光扫向众人道。 州府管理各县,各县管理各乡各村。 政策的推行,说到底还是需要各县的配合才行。 不过辽州地少,方源现在的名声在各地盛起,没有各县也不影响。 “是,下官明白。” 三人心中一凌,当即应是。 “今年的春闱应该会比往年的人数高出数倍,司功根据历年科举,把这次的规模场所等等搞大点。” 方源点点头,看向一旁的司功道。 唐朝每年都有科举,地方每年都有举办。 但如之前方源所说,不怎么重视,考试的人也少。 “是,下官明白。” 司功当即沉声应是。 “那第二件事就再次辛苦诸位了。” “第三件事就是上元节灯会,诸位有什么意见?” 方源开始第三件事的讨论。 在唐朝,新年其实是不隆重的,上元节才隆重。 这个时候的人们不过新年,过上元节,跟往后的过年差不多。 每年上元节朝廷都会给予些扶持地方,让地方办个漂漂亮亮的上元节。 周凯乐三人相视一样,很有默契地没有说话,因为他们都是新人没有搞过。 “那就按照往年,再稍微扩大点规模?” 司户柳文石建议道。 往年各县不搞,都是在州城里弄。 “可以,就交给伱们弄,务必弄个难忘的上元节出来。” 方源点点头道。 他喜欢过新年,对上元节一般。 所以七曹参军搞成什么样子方源并没有期待。 “是。” 七曹参军纷纷应是。 “散会。” 方源大手一挥道。 现场顿时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很快,众人散去,会议正式结束。 次日,方源就让州吏换广告牌,改为推行科举的。 但是没想到,中午的时候方源就收到了一条不好的消息。 辽山县的一条村庄的广告牌被砍了,连同这条村庄附近的广告牌也砍了。 这还是广告牌被推行出这么就以来,第一次遇到被砍掉的事件。 “辽山县令呢?” “命他今天下午就给本官查清原委!” 方源对此很愤怒。 以为又是世家在捣乱。 “是!” 郑九应是,亲自去办。 下午的时候,苏琛火急火燎到来。 “刺史大人,这件事可能有点复杂,砍广告牌的人是三甲村人,名张继,人还是蛮有才华的,在辽山县也算是小有名气。” “但您没上任那几年,一连五次乡试没过,因此咒骂科举黑暗,还说科举是给那些世家子弟准备的,当时闹得还挺大,好像是因为有个八十多岁的老母亲,故而人没事。” “下官想抓人的,但三甲村的民愤很大,阻拦本官抓拿,说三甲村受您庇护,除非您亲自去本官不敢硬抓。” 苏琛摸了一把额头的汗水,恭声禀报道。 “三甲村受本官庇护?” 方源差点被气笑。 他是辽州所有人的刺史,不是三甲村一村的刺史,说得自己都像是山贼头了。 不过转头一想,方源也有些欣慰,这是得到三甲村村民支持的一种体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