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三十二章 致仕
什么意思?就是让你白干活呗。 反正欠饷两百多年都欠过来了,也不差这一回。 至于对方会不会造反什么的……要知道他的父亲、曾祖可是连边军的兵饷都敢拖欠个好几年,更何况些许的百姓?再说,他可是在任期间北定鞑靼瓦剌,南平流民叛乱的帝皇,他会怕这些? 他们能翻起什么风浪? 朱常洵心安理得。 而面对匆匆赶来的户部李尚书的质问,他也显得很是游刃有余。 而这个时候的李汝华,还带着一线的希望,也顺便给了皇帝一个台阶: “水利工程之事,耗资虽大,然成果卓越,若是工程成功,大明千秋万代矣。至于工钱,亦可保百姓之生计,安稳度日……陛下可是没有看见那请求拨款银两充作工钱的条子?或是司礼监疏忽,没有将其下发?” 如果是无心的,那么赶紧批吧!如果是有心的,听了他说的话,也该顺坡下驴了。 然而朱常洵闻言,却是漫不经心地说道: “朕看见了,只是有事不明,所以尚在思索。” “给予徭役百姓以饷银,严阁老是一片仁心善意,朕亦为之感动;只是这国库亦不充裕,朕还记得当初阁老阻止我用兵,便是以国库难以支持如此开销为由。如今又岂能这般挥霍?若是有何险情,国库空虚不能支持,岂不是耽误事?更失了阁老治世之本意。朕不能决,因此还在思量。” 话语间毫无诚意,甚至还把当初严晨昊的话拿来当挡箭牌。 话语之间,隐隐有些嘲讽的意思:当初你不让我用兵说是浪费钱,那么我现在便以此来阻止你花费“没必要”的钱财。 在朱常洵眼里,这确实是没必要的。 毕竟在他,以及一些古板迂腐的老臣眼中,徭役是自古以来百姓的义务,给什么钱? 不然,怎么能体现出他们这些读书人免徭役的特权呢?怎么能体现出帝王对于子民的掌控呢? 当然,那些暴乱什么的,他们是不会去考虑的。 李汝华脸色难看,沉声说道,语气中可以听出他的不满与怒火: “首辅也是为了民生而考虑!需知各朝均有因徭役而谋反者,首辅此举既可造福百姓,亦可避免其因负担过重而生反心,如今百姓皆是称颂,可见其策略的正确性!” 百姓称颂? 听到李汝华的这一句话,皇帝的内心泛起了些许的嫉妒,一下子,不能批准的念头更强烈了。 “为了区区些许银钱,就要造君父的反?忠君之心何在?这样的人,不留也罢。”朱常洵冰冷一笑: “兵部与五军都督府已经在商讨调兵事宜了,朕倒要看看,谁有这个胆子。” 李汝华闻言,不由地一窒。 皇帝这番胡搅蛮缠,竟反而令他一时语塞,他看得出来,皇帝现在已经完全不讲理了。 或许,只剩下这个办法了。 脸上愤怒的表情突然一扫而空,他跪倒在地,将头上的官帽取下放在面前,随后长叹一声,说道: “陛下,老臣已经年老,近来时感觉精力不济,还请陛下允许臣告老还乡。” 朱常洵闻言,目光却是骤然一凝。 这是在以辞职相威胁,以退为进啊! 李汝华毕竟是从万历年间开始就登上高位,已经担任过十余年户部尚书。论资历,他甚至可以和内阁中的几位阁臣相比,堪称阁臣之下第一人。 尤其是他执掌户部多年,论财政事务朝中无可出其右者,要是离开了他,短时间内财政还真有可能出现一定的混乱。 这种级别的臣子,哪怕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也是得卖他们面子的,甚至他们如果没有什么大错,皇帝轻易都不会将他们辞官,否则也容易令朝堂上的臣子离心。 哪怕他是真心地想要辞职,皇帝也得再三挽留,更何况如今主动请辞?这种重量级的臣子,是真的可以逼得皇帝让步的。 不过,这种策略,对于洪武这样的皇帝,大概是效果甚微的。 对于武兴皇帝…… 至少此时,他的想法是: 竟敢威胁朕? 呵。 朱常洵脸色一阵变换,已经有了决定。 李汝华则是保持着行礼的姿势,一动不动,等待着皇帝的答复。 虽然之前武兴有过将言官当庭下狱的事迹,但那毕竟是六七品的小官,正二品的尚书,分量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且这事儿,问起谁他都有理,皇帝理亏之下,更不可能不接受。 当然,这招也不能多用,本来就是以自己在皇帝心中的分量为筹码来博取妥协,用多了,皇帝定然会不满的。 而这,也是李汝华第一次如此气愤,以辞职相迫。 以降低自己在皇帝内心的好感度,换来这一次的妥协。这是他的打算,反正他离致仕也没有太远了,就当是最后为黎民做一番贡献。 然而良久,他依然没有等到皇帝的答复。 汗珠从脸上滚下,他心中有了些许不好的预感,不由地抬起头,正对上朱常洵的眼神。 那眼神之中,有着些许的……轻蔑? “准。” 那皇座上的帝王冷笑道。 …… 李汝华主动请求致仕,被皇帝恩准的消息,以极快的速度传遍了朝堂。 闻者无不惊讶,甚至还怀疑自己是否听错了。 这么一位老人,说免,就免了,皇帝甚至没有挽留过一次。 这当真是罕见。 “是我错估了我在陛下心中的分量,我自己的地位。” 李汝华苦笑着,往日那一丝不苟的头发此时有些凌乱,雪白的发丝在风中飘动,在夕阳之下显得格外落寞。 他的面前,站着许多为他送行的臣子。 这位老臣为大明殚精竭虑了数十年,在朝中有着极好的名声,更是为众人所敬佩,虽然这一次皇帝明显地表现出了对他不喜,但是大家依然自发为其送行。 最后阔别了一番,李汝华高声说道: “诸君,就此别过!朝堂之事,天下之事,皆赖诸君矣!” 臣子们齐齐拱手,告别的声音响彻四野。 李汝华的脸上露出了一个笑容,同僚的告别给了他些许的安慰。 同时,也有些许的泪珠滑下,显然,如此离开京师,并不符合他的心意。 这位为大明付出了几十年的老臣,最后终究没有得到一个体面的结局。 他最后回望了一眼京师,转过身,就要登上马车,身形在空中顿了顿,又转过来,对严晨昊低声说道: “首辅……万万要小心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