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科幻空间 淮右布衣朱元璋

第七卷:治国有术 第85章 科举考试

淮右布衣朱元璋 天涯熠帆 1869 2024-05-12 20:30
  除了国子监之外,政府官员的来源便是科举考试。作为大明王朝的国家行政学院——国子监,其监生可以不经过科举考试,直接做官。  而科举考试则需要一步一个台阶的打怪升级,方才有做官的机会。凡是科举出身的人必须是学校的生员(俗称秀才),每三年在省城参加会考,称为乡试,及格的为举人。  各地举人的名额并不相同,有多有少。除直隶(今江苏、安徽)百人最多之外,广东、广西二十五人最少,其他省份都是四十人。  在乡试的第二年,全国举人会考于京师,称为会试。会试及格的再经一次复试,地点在皇宫之内,叫作廷试,也称殿试。  实际上,殿试只是走一个形式,并不怎么淘汰人。殿试最主要的意义是让皇帝自己来主持最终的科举考试,亲自掌握选拔人才、录用人才之大权。  鲤鱼跃龙门,十年寒门是否成功出自皇帝一人之手,通过殿试的自此便是天子门生,自然死心塌地为皇帝服务。  殿试发榜分一二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其中,状元、榜眼、探花的名号是御定的,具有无上的荣耀。此外,民间又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会试第一名为会元,二三甲第一名为传胪。  乡试由各地方的布政使司(省政府)主持,会试则由朝廷的礼部主持,由皇帝钦命的大臣专门负责。  科举上岸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二三甲中部分授翰林院庶吉士,其他或授给事、御史、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太常、国子博士,或授府推官、知州、知县等官。  举人、贡生会试没有上岸的,改入国子监,也可选做京师小官,或做府佐、州县正官以及学校教官。  科举的各级考试,以儒家的四书五经作为出题范围和参考用书。考生作答文体需要仿照宋朝经义,用古人的语言风格进行表述,而且只能根据几家指定的注疏进行发挥,不允许自己有新的见解。  作答体裁排偶,叫作八股,也称制义,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  之所以将科举试题设计成这样,是朱元璋和刘基深思熟虑后的结果,他们认为古人已经将修身治国的道理讲尽了,后人只要遵循古人的思想理念就足够了。  洪武十五年之后,定制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戌、丑、未年会试,乡试在八月,会试在二月。  每试分三场,第一场考查四书义三道、五经义四道;第二场考查论一道,判五道,诏、诰、表、内科(自选)一道;第三场考查经史时务策五道。  如此,学校与科举同时并行,学校是科举的阶梯,科举是学生的出路,学生通过科举之后直接做官,踏上了仕途。  然而,由于学校的教学只重科举考试,不顾思想教育,这就使得学生做官之后便很快忘了学校和书本。  再加上科举考试重理论,轻实际,使得学生平日所学远离实际。试想,任命这样的学生为官,能够处理好政务吗?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