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封建制度的演进来看,皇帝的权力到朱元璋这里可以说是达到了巅峰。 朱元璋,洪武大帝,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权。 分析皇权走向集权化发展,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士大夫的地位下降,二是约束皇权的机制无效。 在明朝之前,士大夫与皇家共治天下,是股份制企业下的合作关系。 先从君臣礼仪说起。在宋朝之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当年贾谊和汉文帝谈话,也是坐着谈的。 唐朝初年的裴寂仗着自己是从龙之臣,与唐高祖李渊有旧交,甚至和李渊共坐御塌。唐太宗李世民的十八学士在李世民面前,也是有座位的。 到了宋朝,就开始不一样了,黄袍加身的宋太祖赵匡胤自感底气不足,为了拉开与士大夫的关系,竟然让士大夫站着上朝奏事。 到了明朝,士大夫的尊严被皇帝按在地上摩擦,摩擦得连骨气都没有。不说坐着了,甚至站着都不可以,只能跪着说话。 从坐到站,再到跪,说明了三个不同时期的君臣关系,也说明了士大夫地位的跌落,从脑袋跌到脚后跟了。 幸亏朱元璋以后的皇帝还要些脸,不然的话,士大夫上朝奏事只能像乌龟一样趴在地上了。 实际上,士大夫从坐到站,再到跪,只是君臣关系外在的礼仪形式变化,其背后则是君臣关系内在的权力强弱博弈。 支撑士大夫坐着和皇帝说话的社会制度是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 汉朝时期有若干个世家宦族,比如关西杨氏、汝南袁氏等,他们四世三公,有着数不尽的庄园和算不清的奴仆。 这些世家宦族的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本身也有着强大的经济、社会力量,一旦天下风云突变,他们便成为逐鹿中原的一方诸侯。 在黄巾起义时期,地方豪族如孙策、马腾、许褚、张辽、曹操之辈,为了保护家族利益,组织地主武装保卫乡里,有部曲,有地盘,成为一方军阀。 单股的小军阀抵抗不住黄巾军,只得投靠大军阀,大军阀之间你争我斗、相互兼并,最终结果便是三分天下、三国鼎立。 原来的两类家族(世家和豪族),也都在各自皇朝里占据高位,变成了高高在上的公侯将帅,成为新朝的高级官僚。 之后,三国归晋,这些家族原本就是共建皇业的创始股东,自然要和皇家休戚与共了。于是,方便这些世族权力世袭的九品中正制便横空出世了。 在九品中正制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大官位全部被这些世族所垄断。需要注意的是,寒门是家道中落的世族,而非是贫苦百姓之家。 之后,西晋灭亡,衣冠南渡,司马家在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的扶持下在江南一隅重建晋朝,是为东晋。 由于琅琊王氏辅佐司马家重建晋朝有功,以至于皇族司马家都认可这么一句话,“王与马共天下”。 盘踞在江南的东吴旧族顾、陆、朱、张等家族,虽然本身是江南高门世族,但由于是亡国之余,便只能屈居在第二等的政治地位。 这些高门世执国政,王谢子弟更是平步青云,直至公卿。 之后,取代东晋的刘裕,取代南梁的陈霸先,由于出身低微而被世族们在心底里看不起。 世族们认为这些出身低微的开国皇帝都是撞了大运的暴发户,没有什么根基,也不懂什么礼仪。所以,朝代随便换,高官我来当。 在这种门阀制度下,士大夫集团有其根深蒂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非皇权所能动摇。 从表面来看,士大夫是在为皇权服务。但是,从本质来看,士大夫是在借助皇权来保护自身的固有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士大夫是与皇族共存的,共享天下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