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如火如荼的红巾军起义,元朝的统治者们不仅没有团结一致,反而因为争权夺利而陷入内讧,使得整个帝国迅速分崩离析,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短命王朝。 在元世祖忽必烈之后,元朝后面的皇帝没有几个真正有才能的,再加上游牧民族骨子里的傲慢与狂妄,使得元朝政权的政治基础并不稳固,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始终存在,并且愈演愈烈,最终成为绞死政权的索命绳。 除了政治基础不稳固之外,元朝正规部队的战斗力也在几十年中迅速衰退。曾经马踏欧亚、不可一世的蒙古铁骑早已不复昔日的武力与荣耀,那些贵族公子哥们所追求的不再是马上立军功,而是飞鹰走马、花天酒地。 因此,在红巾军起义之初,元朝的正规部队根本没有一战之力,真正能打仗的是地主豪绅为保护私财所招募的义军。这些义军均是来自于穷苦百姓中青壮年,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义军中最强大的有两支:一支起自沈丘,首领是察罕帖木儿和李思齐,几年时间里连败红巾军,在中原地区打出了赫赫威名,从红巾军手中收复了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占据了好大一块地盘。 另一支是与义丁和刘福通作战有功的答失八都鲁,他忠心耿耿、骁勇善战,从红巾军手中收复了军事重镇襄阳和亳州。但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答失八都鲁后来因一次战败忧愤而死。答失八都鲁死后,其子孛罗帖木儿继承军权,移镇大同。 两支义军中,察罕帖木儿统率的义军声势浩大,号令可达江浙,有重整山河的迹象。为了收复山东,察罕帖木儿屯重兵于太行山,欲一战平定山东。但是,事与愿违,在察罕帖木儿东征之时,其部与孛罗帖木儿统率的义军发生了军事冲突。 原来孛罗帖木儿此人自私自利,没有半点的战略眼光,他贪图察罕帖木儿治下的河北和山西,所以趁着察罕帖木儿大军东征山东之时,便率军强占了河山和山西。但是,殊不知察罕帖木儿也不是好惹的。 得知消息之后,察罕帖木儿一怒之下,放弃攻打山东,集结主力与孛罗帖木儿开战死磕。双方在中原大地打得昏天黑地,但是因为实力相差不多,所以几年打下来也不见胜负,谁也没有占得半分便宜。 尽管察罕帖木儿与孛罗帖木儿两人很有耐心,实力也十分雄厚,哪怕拼个十年八年也没有关系,看谁能耗死谁。但是,背后的大元朝廷着急啊,本来指望你们两个消灭红巾军呢,谁成想自己人倒是打起来,还打得十分起劲,有这劲头干掉红巾军不好吗? 所以,大元朝廷急忙派大臣进行调停讲和,劝说二人要以大局为重。在多年不懈努力和许下重重好处之后,到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的时候,察罕帖木儿与孛罗帖木儿两人终于同意停战了。 但是,不出意外地的是,意外总是出人意料地来到。在讲和不久,察罕帖木儿意外被刺,其子扩廓帖木儿继承军权。扩廓帖木儿上台之后,便开始搞事,他继承父亲遗志率军东征,而孛罗帖木儿则又来争抢河北和山西,所以内讧又起来了。 正所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元朝义军可以团结一致,那么红巾军未必能够威胁到元朝的统治,朱元璋也未必有机会终结元朝。但是,历史中总是有那么多的不确定,这既是不可逆的规律,也是难预测的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