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 意见不少
朱允感觉到东宫上下有些莫名的亢奋、激动,不过这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人。 虽然他是在东宫出生、长大,他在这里的存在感也十足。只是以前的东宫老人不会将他当做储君等等,他在东宫的名声也不会特别好。 但是现在东宫的一些人都换了,都是朱允的心腹,都是他成为储君之后的班底。 现在朱允这个储君即将成为皇帝,那么东宫的这些老人的地位自然也就是水涨船高了,他们都是东宫的老人,他们以后肯定在宫里也更有地位。 这都是‘潜邸之臣’,这是其他宫中的侍女、宦官们都羡慕不来的事情,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在东宫效力。 虽然皇帝的寿诞才刚刚结束,也才刚刚宣布传位诏书,但是这件事情之后,生活和工作显然还是需要继续的,这也是没办法改变的事情。 朱允还是早早的起床,然后就准备着开始去上朝,这就是他最基本的工作之一了,这些事情肯定不能耽误了。 张福生小声说道,“殿下,诸位大人们已经在恭候着了,该上朝了。” 朱允立刻起身,随口问道,“可从纠察御史那里拿了奏本?今天凉国公、开国公这两个,可有失仪的地方?” 张福生就赶紧回答着说道,“回殿下,还未听闻凉国公和开国公有失仪的地方,两位国公爷恭谨着,说是比以往都要强不少。” 朱允也有些忍俊不禁,传位诏书已经公开了,登基看起来也是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在这个时候,蓝玉和常升就显得比以往更加谨慎了。 到底是自家人啊,在这个别人都觉得春风得意的时候,自家人就强压着心头的激动,做事也比以往收敛了很多。 这绝对是一个好事情,也可以说是值得鼓励和肯定的,毕竟原本还担心蓝玉和常升在这个时候得意忘形了,就怕他们一下子膨胀起来。 百官们在上朝后也按照规矩在奏报政事,偶尔也会商讨一些政策等等,看起来和以往也没什么区别。 最多也就是在和自己本职工作无关的时候,一些官员会小心的观察朱允的神色,在分析着他的一些心情等等。 这么大的事情,这么重要的时刻,这位皇太孙看起来和以往没有什么区别,只能夸赞这位太孙养气的功夫十分到位,没有因为昨天的事情而得意。 要说做到真正的平常心肯定不现实,可是努力的装出一副什么都没有发生的样子,那也是有必要的。 下朝后的朱允将徐辉祖、蓝玉等人叫到了文华殿,“你们这些天勤快点,盯紧了五军都督府的事情,盯紧了边关。” 徐辉祖等人自然也心里有数,理论上来说应该不至于出现一些变故,皇太孙登基这件事情在大家看起来也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可是该谨慎的时候,还是需要稍微的谨慎一些,也确实不该过于乐观。 朱允继续说道,“尤其是边关之事,若是有鞑子叩关,这些事情绝对不能容忍,若是这个时间有贼寇惹事,你们就该出手。” 蓝玉无比坚决的说道,“殿下放心就是,假如鞑子犯边,臣就是追至敌巢也要将他们剿灭!” 常升就爆出了家族基因了,“凉国公所言极是,若是鞑子这时候敢犯边,臣定率兵马深入漠北,必然要将他们给屠尽!” 蓝玉和常升的态度其实都非常一致,包括徐辉祖等人也都完全理解,说到底就是如果这个时候鞑子敢犯边,那就是对朱允最大的冒犯。 这个时候要是不做些什么事情,不进行最严厉的惩治,那就让朱允的威严扫地。 朱允继续提醒说道,“除了边关的事情之外,也是该仔细些,若是有些叛乱,五军都督府就该直接给压下来,其他的事情用不着你们管。” 大明境内多少也是有着一些叛乱等等,这类事情也不用特别奇怪,出现了自然也是需要严厉的镇压,可不能出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情况。 至于叛乱的原因等等,那就不是徐辉祖等人需要去关心的事情了,到时候自然会有文官集团去调查一些事情。 各司其职就好,现在大家都是只需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其他的也就不需要多想。 在蓝玉等人离开后,朱允直接召见蒋和朱忠,“这几天的事情你们也该心里有数,各地藩王府的动静派人抓紧些探查清楚。” 朱允理智上是觉得大明的这些宗室藩王们没有理由造反,他们也没有任何的实力去造反,看似自然也就是不需要过多的担心,不会有人来抢他的皇位。 可是该谨慎的时候自然也是需要谨慎,毕竟大明的宗室看似是老实了,可是这一个个的骨子里多少也都是有着一些叛逆的地方,违法乱纪的事情也没少做。 更何况除了实质性的造反之外,有所怨言等等,这也是不能容忍的事情。 蒋立刻奏报说道,“殿下,这两日京城中多少有些议论,一些百姓多有猜疑。” 朱允对此好像也不意外,“可是说孤这两天已经将陛下软禁了?或者是说陛下传位,那也是形势所迫,实在是言不由衷?” 蒋跪着不敢回答,可是这样的态度自然也就是证明了他的态度,皇太孙说的那些也确实是现在市井当中的一些流言了,关键还有一些人相信。 朱允也觉得无奈,“这些事情也是没法子,总有人不愿意想着陛下的舐犊之情。他们也总是觉得皇位在那,没人会甘心让出来。” 所以对于这样的一些情况,朱允实际上也不会特别的在意,觉得有些言论等等就由着那些人说去,他知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绝对不是容易的事情。 不过朱允还是提醒说道,“这些事情锦衣卫和北镇抚司也要查清楚,寻常百姓私下言语也就罢了。只是这些言论从何而来,你们就该查清楚。” 朱允的话自然让蒋和朱忠稍微的有点压力,可是他们也都明白这样的事情是必须要做的,这就是他们的职责。 朱忠开口说道,“殿下,此前就有这类流言,先前臣也查了一些,多半是一些商贾、士绅在后头散播,多半是那些江南士绅、豪族。” 朱允对此一点都不觉得奇怪了,“看起来这些人还是没死心啊,我给他们不自在、不让他们得势,他们就污我名声。” 这么想还真的没问题,不是朱允阴谋论,而是他的一些做法也确实是得罪了不少人,看似是触犯了一些人的利益了,那些人自然着急了。 作为皇太孙,很多人都知道朱允并不是特别亲近文官,甚至对文官还是有些猜忌、压制,这也算是有目共睹的一件事情了。 除了不重用文官之外,也包括此前将一些江南富户迁到应天府或者凤阳,这也是动了那些人的根基。 别忘了还有南北榜的事情,这也让南方的读书人非常不满,他们的金榜题名的概率被皇太孙人为的给降低了。 再加上海贸等等事宜,那些地主豪强想要分的一杯羹都比较难,这自然也就意味着现在的这位储君不是他们心目中最好的储君了。 有人觉得一些政策还是当今皇帝主导的,可是有些身份的人也都明白这两三年,朝廷的大多数事务都是这位皇太孙在做。 朱忠就非常谨慎的说道,“殿下,臣以为浙江和江苏两地的非议最多,现在士林当中多有一些议论。” 朱允忍不住笑了起来,“士林?皇祖父定下的规矩就是这些读书人不得结社,不得妄议朝政,这才多长的时间,这些人只怕全都是给忘了?” 老朱此前确实定下来了规矩,虽然民间可以有一些议论,但是绝对不允许读书人对于政策等等的事情有过多的议论。 尤其是读书人结社之类的事情,那更是一些大忌了,查到了就不只是革除功名那么简单的事情了。 也就是说在洪武时期,如果出现东林党这样的团体,基本上就是要被杀个干净,最不济也都是要革除功名充军等等,哪有机会壮大到左右朝政呢。 空谈误国之类的事情自然也是不会存在的,因为这些个读书人就没有资格去妄议国政了。 朱允也不打算客气,说道,“召礼部、都察院主事人过来,本来还想着明年加开恩科,只是现如今再看看,施恩倒是不一定能得人心啊!” 一些重大的喜事等等就有可能加开恩科,更何况现在还是新皇登基呢,那自然更是需要加开恩科了,没有人会觉得有什么问题。 今年年初虽然才有一次会试,但是现在也需要开始准备下诏了,也需要让士子们做好准备,明年还有一场春闱在等着他们,这也是他们的机会。 毕竟正常的会试是三年一届,明年加开一次恩科,自然也就意味着一些士子金榜题名的概率就要高一些了。 朱允看着蒋和朱忠,问道,“京里的这些官员们?你们的耳目可探查清楚了,可有一些官员私下里非议,或是和一些士子、豪族勾连?” 朱允的话让蒋和朱忠更加紧张,民间有些非议大家未必需要特别在意,因为那些也就是极少数人的议论,而不是主流。 所以自然也不需要担心太多的事情,不至于让人担心皇太孙登基的事情受影响,或者是有心人可以以此为理由想要造反之类的。 士林那边的其实也不需要担心太多,因为那些士子只会空谈,他们根本掀不起来任何的风浪,大家对此也是心知肚明。 甚至就算是一些地主豪商等等也都用不需要太过忌惮,这些人看似有着土地或者钱财,在地方上也是享受着荣华富贵等等,看似也是高高在上。 可是不要说面对五军都督府了,就算是面对着一些县衙、府衙,这些商贾、地主都招惹不起。 蒋谨慎的回答说道,“回殿下,四品以上官员,暂未探听到有所勾连、妄议。倒是翰林院和国子监那边,还是有些非议。” 朱允冷笑一声,“还真的是圣贤书读多了,真以为拿起四书五经这就能够治理好天下了。把名录记下来,一会儿交上来。” 蒋就赶紧将整理好的资料递给朱允,上面都是记录着监视官员的名单,以及这些官员们的一些议论等等,锦衣卫还真的是无孔不入。 仔细翻阅着的朱允倒也不至于真的生气,因为这些人看起来要么就是一些清贵的翰林,要么就是不谙世事的举人,谈不上位高权重,也没什么影响力。 这些人更多的是牢骚,是觉得老朱也好、朱允也罢,他们的一些做法看起来是不符合一些圣贤的教诲。 看似是没必要和这些人叫真,要不然甚至都觉得有些丢脸,实在是因为这些人看来也是稍微有些上不得台面了。 不过该记下来的肯定还是要记下来,除非是幡然醒悟的同时展现出来极其出色的才华,要不然有些人的仕途就算是到顶了,不可能擢升。 至于有些人,这辈子也基本上就别指望正经的进入仕途了,在朱允看来那些人就是靠不住的。 看着朱允的态度,蒋和朱忠也都是非常的谨慎,一旦太孙表现出来一些情绪,他们自然也就知道需要去做些什么事情了,他们到底是天子鹰犬。 想了想,朱允说道,“继续监视,尤其是那些个所谓的鸿儒、惊才绝艳的才子,盯紧着。只是各地王府,以及身居高位的官员,都盯牢些!” 昨天老朱才正式宣布传位,这就有了一些议论了,要是过些天的话,说不定议论之声也就更多了。 该盯着肯定还是要盯着,这些事情自然也是不能放任不管的,只是也需要有着那么一些侧重点才好。 所谓的士林领袖,以及宗室和高官显贵,这些人更值得朱允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