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心中早就有定计,听到问话毫不犹豫的说道:“我二哥天资聪明,书读的好,虽然我们之间有些龌龊,不过说到底还是亲兄弟,我也觉得二哥不会做糊涂事!而且二哥也是支持削藩的,不如便封个郡王,让他太平终老。” 听到这话朱元璋便反问道:“难道你不知道树欲静而风不止的道理吗?” 朱允熥一脸正色的回道:“我大明以孝治天下,孙儿虽然不才,但也不敢以此为天下先!刚才所言皆为真心,更何况若种种布置顺利实行,孙儿也相信,二哥能够看清楚形势不会乱来。” 这番话充满了自信,听的朱元璋点头赞许:“原本这事情你不提,咱也要跟你说清楚,既然你主意拿的准,那咱也就不多说什么了,收拾一下,准备回去吧。” 朱允熥躬身领命,同时又问道:“那这边将由何人来打理?” 听他这么问,朱元璋笑了起来:“能够冶炼出百炼钢,咱知道这事情有多重要,锦衣卫指挥使宋忠为人谨慎忠心,有他在这里坐镇,你大可以放心!” 送走了朱元璋之后。 朱允熥便收拾了自己的东西,这些天他虽然在操心着冶铁坊的事,不过金刚经可是有时间就抄。 这时候,有太监过来这些金刚经全部都收了起来。 于是朱允熥便说道:“这些东西还要带回去,我还有用。” 哪曾想那太监却说:“陛下有吩咐,这东西要奴才送到宫中去。” 朱允熥心中不由得大呼一声侥幸。 果然在朱元璋的面前做事情再小心都不为过,他只是觉得自己顶替了别人的儿子身份,抱着入乡随俗的念头,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替自己的前身尽些孝道。 反正朱元璋让他练字,这算是一举两得了。 只是没有想到,连这种小事朱元璋都在关注着。 看来,为挑选继承人真是煞费苦心。 虽然说这些金刚经不够一千份,但是在朱元璋看来,有这个心比什么都重要。 也算是考验的一关! 返回府中之时。 朱允炆早就接到了消息,亲自出来迎接,满脸笑容,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三弟这几天可是苦了你了,看起来都瘦了许多,做哥哥的心疼啊。” 朱允熥心中倒没有什么嘲笑的意思。 如今局势已定,他反倒有些释然:“二哥有心了!” “亲兄弟说这些话岂不是见外了吗?”朱允炆一边说着一边把住他的手臂两人并肩而行。 先到了灵堂给朱标上香,叩头。 等到做完之后,朱允炆便说道:“你先回去休息一下,等到明天再来守灵也不迟。” 能够听得出来,朱允炆说这话虽然是随口而言,不过也是出自于真心。 说到底还是觉得自己的位置稳了,所以非常大度,不计较之前的种种! 朱允熥也没多说什么,拱手行了一礼:“多谢二哥!” 接下来,他在府中除了守灵之外,多余的事一件都不做。 转眼便入了八月。 各地藩王齐聚京城,前来为太子送葬。 等到葬礼过后,丧服解除,朱元璋也没让这些藩王回去! 大家都明白,这是有重要的事情要当众宣布。 没让他们等多久,九月的第一天,朱元璋宣布举行大朝会! 当然,这个大朝会跟常规上的大朝会是不一样的,参与人员主要就是在京各级官员以及那些藩王。 朱允炆也在其中。 朝会之上,见到王景弘手拿圣旨,他脸上不由得露出一抹自信的神色。 只是当圣旨宣读完毕,朱允炆就感觉如同五雷轰顶,他怀疑自己听错了名字。 接替皇太孙位置的人,居然不是他! 而是自己的弟弟吴王朱允熥。 他身子摇了几摇,晃了几晃,紧咬牙关嘴唇发白,身体有些摇摇欲坠。 周围所有的声音都开始变得飘渺起来,听入耳中,嗡嗡如同让人无法忍受的杂音。 站在他身旁的朱允熥,看到这一幕,心中不由的哀叹一声。 若是他没有穿越的话,原本的朱允熥恐怕此时也是这种心情吧? 但是这个念头也是一闪而逝。 随着圣旨宣读完毕,他直接越过朱允炆上前领旨。 不少人脸上都露出惊讶的表情,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朱元璋会来这么一手! 原来皇太孙的位置早就有了人选,可惜他们不知道,确切的说,并不是所有人都不知道,至少几个朝廷大员脸上表情并无异变。 同时命兵部尚书齐泰领詹事府诸事,负责管理东宫,教导和辅佐朱允熥。 这也是朱元璋高瞻远瞩之处。 东宫之主乃是国之储君,如果只是挑选一些名学大儒担任主讲,那学到的东西不过就是一些无用的知识罢了。 所以要在朝廷大员之中,选拔那些忠心任事之人,只有这样储君才能够学到真正的治国道理。 而这个齐泰非常得朱元璋的赏识,乃是洪武十八年的进士。 原名为齐德,后来被朱元璋赐名为泰,随后改名。 为官多年兢兢业业,没有过错,被特许陪朱元璋祭祀太庙。 大朝会结束之后,不少人便前来庆贺。 连朱允炆都惨白着脸挤出一丝笑容来拱手说道:“皇太孙,恭喜了!” 朱允熥拉着他的手拍了拍说道:“二哥,虽然我如今成了皇太孙,不过咱们还是兄弟,今后还要携手共进。” 不管朱允炆心里面怎么想。 在周围的人看起来,这位皇太孙事情办得漂亮,当众说出这番话来,也能够展现出胸襟,若是今后还能这么做,那必定是为仁君无疑。 回到东宫。 齐泰带领一众詹事府官员前来拜见,并做一一介绍。 朱允熥的眼睛落在太常寺卿,东宫伴读黄子澄的身上。 看到他似乎对黄子澄特别留意,于是齐泰便说道:“太常寺卿是洪武十八年探花,学识渊博,颇有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