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都市娱乐 这个导演要谢罪

第256章 马革裹尸

这个导演要谢罪 丘拉皮卡 3558 2024-04-17 21:34
   第256章 马革裹尸   真实战史中,苏定方击破阿史那贺鲁这一战,颇具传奇色彩。   唐军以不到两万步骑对抗西突厥十万之众,除开南侧上山扎营的萧嗣业部,冲阵的骑兵满打满算不到1万骑。   这八九千骑兵,先是在北山一举冲破阿史那贺鲁列阵监视的两万步兵,随后马不停蹄地连续奔袭唐军营垒下三个方向的敌军,每一战都是以寡敌众,尽显骑兵攻击的机动性优势。   最后唐军步骑兵三面围击,驱赶西突厥败兵将阿史那贺鲁本阵击溃,彻底锁定胜局。   战史中苏定方亲自统帅唐骑,至于他是如何用兵的,则没有详细记载。   这也就是陈一鸣可以“自由发挥”的地方。   铺垫已就位,主角登场的戏份自然要浓墨重彩。   三个分战场,陈一鸣都相应安排了不同的攻击方式,而且是翻倍篇幅地详尽描述。   最先入场的西侧战场,唐军骑队面对的是西突厥刺猬一般的步兵阵列。   陈一鸣没有给敌人降智,开战之初设定的战场态势自有其合理性。   西侧分战场,西突厥主力选择将兵力展开,是因为其背靠一条小河,没有被骤然突袭的风险。   而唐军选择涉渡后整队出击,也有其合理性。   一方面当天气候晴朗,骑兵奔袭的扬尘会早早暴露自己,本身就不具备进攻的突然性。   另一方面西突厥主将不是弱智,虽然限于战场地形只能逐次投入兵力,但是本阵依然预留了超过三分之一的兵力看守后路,有能力守到援兵赶到。   一般来说,骑兵很难依靠正面突击击溃有准备的步兵方阵,以骑对步,后者的损失主要发生在阵型崩溃之后被尾随追击的过程中。   因此,真正的破阵一击需要合理的铺垫,至少在普通观众眼里,是合理的。   首先要拍摄的,是放大版本的“曼古歹”战术。   说白了,就是骑兵突至骑弓射程之内时拨马转向,沿着敌阵侧面边射边走,扰乱阵型,制造混乱,削减士气。   待到敌阵被迫多次转向,直至暴露出阵型弱点之后,骑兵再大举突击。   这其实是对阵双方训练度的较量,古代骑兵自带“精锐”属性,本身训练时长就不是步兵炮灰可比,因此除非是精锐甲兵组成的阵列,“曼古歹”战术多半都会发挥作用。   这场戏的高光,在郁南和聂元身上。   开拍之后,两人一马当先冲在骑队最前方。   要的就是一个真实性。   众所周知,骑兵跑起来之后阵型就很难保持了,战场上人喊马嘶尘土飞扬,不管是号角还是旗帜,都很难有效传递指令。   因此,骑兵的指挥,只能依靠主将的身先士卒。   骑枪所指,就是骑队所向。   几百名自皇城镇起就跟组的专业群演,直到今天才真正显露出一身的骑术本领。   郁南和聂元各带一队骑兵,正面冲至敌阵百米外分队而走,高视角的跟拍镜头下,与敌阵构成一条漂亮的平行线。   高速奔驰之下,群演们娴熟地操纵坐骑,外侧的骑兵早一步提速,内侧的骑兵默契地减速,行进间将一字横阵变为双骑并排的纵队。   伏下身体拉弓上箭,撑镫挺身拧腰击发,一整套动作兼具效率与美感。   不过,射出去的都是些样子货,飞出去不到二十米就无力坠地了。   对群演们的要求很简单,动作好看就行。   至于箭矢最终的效果,后续自然有敌军中箭的特写镜头补上。   单是一个横队前冲再分队绕阵的镜头,不算特写就拍了足有十五遍。   拍拍停停耗时三天。   因为除了意外性ng,每一遍的需求都不一样。   比如第一条是斜向45度高机位大远景,45秒的长镜头一气呵成。   动用了全部2000多名群演和大几百匹马。   第二条是低机位中近景镜头,5秒时长,摄影车高速“检阅”行进中的骑兵横队。   第三条是分队镜头,展现唐军骑兵的熟练度。   再往后就更加复杂了,因为打仗不是阅兵,唐骑绕阵骑射,同样要面对敌方的箭雨反击,同样要承受损失。   人仰马翻的镜头不会少,而前骑失控之后后骑需要应变合理,这样才能让观众感受到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负责掉马的武行在完善的保护措施下上阵,后骑也是骑术精湛的骑师,尽可能避免意外伤害。   而这样的镜头,跟拍远景,近身特写,后骑近景,起码要跑起来拍摄三个镜头,才算是最终完成。   大远景的落马镜头,涉及到几匹十几匹奔马的翻倒,拍摄时就更要慎之又慎。   每天都有人有马受伤,每天也都有意想不到的幺蛾子发生,整个剧组都熬得心力交瘁。   之所以要对绕阵骑射的部分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就是为了先抑后扬,把骑兵破阵的那一刻翘得高高的。   随着郁南和聂元的骑队在战场西北方第三次交汇整队,西突厥步兵方阵已经一团混乱,被搓揉成了一个大圆球,勉强并肩对外凑成一个阵势。   当然,他们的全力防御也争取到了足够的时间,山坡上的西突厥步兵已经分出一半人,正在整队准备回援。   而相邻的北侧战场本来就是佯攻,张毅派出的早有准备的援兵也在路上,视野内已经遥遥在望。   这也是西侧战场上西突厥本阵勉力支撑的动力所在。   郁南把骑抢一招,唐骑再次缓缓提速,她与聂元一马当先,身后的骑兵渐次展开,像一把蒲扇第四次向西突厥的圆阵罩去。   就在西突厥本阵步兵两股战战地准备迎接新一轮箭雨时,唐骑突然变阵。   聂元的骑队继续绕阵奔射,郁南的骑队却没有拨马拐弯,而是直线向东,在行进中前骑缓速后骑提速,组成一个大体上的四排骑阵。   郁南骑抢斜指,唐军骑队拐了个大弯再度转北,兜到了西突厥北侧援兵的侧面。   漫天的扬尘给了唐骑最大限度的掩护,西突厥本阵与援军的主将都没能第一时间意识到唐骑的动向。   高速行进的摄影车上,崔放稳稳地驾驭着摄影机,对准身后纵马奔驰的骑兵。   此时模拟的正是西突厥援兵眼中的“地狱景象”,一匹匹唐军黑骑如恶魔般自冲天沙暴中破阵而出,放平的骑枪闪烁着不详的寒光,在惊恐的眼眸中越来越近。   行进间的步兵突然遭到骑兵结阵突袭,结果不言而喻。   高朝戏与之前相对漫长的垫场戏相比,拍摄难度反而不大。   因为不是近景就是特写。   出镜的除了郁南和聂元,不是专业群演就是资深武行,而且都是过去几个月里拍惯了的场景。   陈一鸣也没有对唐骑破阵的戏份过度渲染,高朝与否取决于观众的情绪,镜头数量反倒并不是决定因素。   十五秒镜头,二十几个特写,木兰统领唐骑一举击溃西突厥援军,并驱赶着败兵向西突厥本阵继续冲击。   本就在聂元骑队第四次奔射袭扰下摇摇欲坠的西突厥本阵,在见到溃败友军的那一刻彻底崩溃。在聂元与郁南一南一北双向夹击之下,慌不择路地向唯一的生路,东侧奔逃。   于是刚刚完成整队的西突厥山上回援部队,也遭遇了同一厄运,被合兵一处的唐骑轻松击溃。   相对宽阔的西侧分战场,是展现木兰骑战水平的主舞台,也是《木兰》全片中骑兵战斗的高朝。   这里有全片数量最多的全景镜头,需要动用最多的群演和马匹,运镜与衔接也最复杂。   这个场景拍完,相当于武戏拍摄爬过了最高的一个山头。   再往后就是展现木兰战术素养的段落了,战斗场面本身反而不是重点。   击破西侧分战场敌军之后,唐骑将战场交给山坡上的唐军步兵,整队向南再次渡过之前的那条小河。   这条河大体呈西北-东南走向,在唐军营垒所在的山头东侧流向东南,也正是因为这条小河的阻挡,让唐军营垒不需要面对敌军的四面围攻。   木兰指挥唐骑过河之后,东进十余里绕过山头再次渡河北上,一直绕到东侧分战场西突厥本阵侧后。   张毅在这个方向投入了最精锐的王帐军,已经攻破唐军当面营垒的寨墙,正在与萧嗣业的亲卫进行决战。   木兰此时绕后突袭本阵,结果自然是一鼓而破。   这一段算是大爽之后接一个小爽,潜在爽点是木兰在唐军营垒即将被攻破时扭转乾坤,没有让山头上的古越河马革裹尸。   在外一更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