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承彦,沔阳名士。 他与襄阳名士庞德公,颍川名士司马徽交好,荆州人并称为三杰。 虽然他们三人都没有官身,但荆州所有人,上至州牧刘表,下至普通百姓,都对这三人非常尊重。 襄阳城外鹿门山,是三人隐居的地方,他们经常在一起谈诗作赋,纵论天下,因此,吸引了许多青年才俊跟其学习,故而人们将鹿门山也称为鹿门书院。 而郭嘉之所以提到黄承彦,没有提到庞德公和司马徽,是因为黄承彦还有特殊的社会关系。 他是南郡大士蔡讽的女婿。 也就是说,黄承炎的夫人是蔡瑁的姐姐,而蔡讽的姐姐又是太尉张温的妻子。 尽管张温已经被董卓所害,但是他的影响力还是非常大的。 由此可见蔡家实力之雄厚,底蕴之深远。 没有蔡家的支持,任何人都很难在荆州立住脚。 而拜访黄承彦,是给蔡家和荆州世家一个信息,因为他们注重的并不是谁做州牧,而是是否会危害到他们的利益。 郭嘉和贾诩将这些关系分析清楚之后,陶应决定亲自前往鹿门山,拜访黄承彦及司马徽和庞德公。 在以前的历史上,此时的荆州,除了这三位大贤之外,还有徐庶、诸葛亮、庞统等人。 由于自己的蝴蝶效应,徐州没有出现历史上的曹操屠城,琅琊诸葛家并没有南下,荆州局势不稳,刘备提前南下,徐庶已经出山了。 但是这三位大贤还是值得一见,除此之外还有庞统等人。 鹿门山。 由于荆州战火燃起,相比于以往,鹿门山清净了许多。 一些世家的子弟,青年才俊都选择待在家里。 而以往与三位大贤一起喝酒纵论天下的庞统、石韬、孟建、崔钧等人,也去了别的地方。 庞德公、司马徽、黄承彦三人,依旧在山上。 “赤壁大战石破天惊啊!对峙数月,胜负旦夕间定!”司马徽感慨的说。 他们三人虽然隐居在此,可对天下大势却非常关心,荆州的许多官员都是他们的门生弟子,赤壁大战的消息,他们知道的很多,也很及时。 “德操(司马徽的字)以为,这天下是否可定啊?”黄承彦问道。 “在颍川时,我曾夜观天象,帝星幽暗,将星云集闪耀,此乃乱世之兆也,然南方有一星,光彩夺目,却又隐约不定,故而南下。如今,陶应坐拥荆、扬、徐三州已成定局,益州二刘恐不是对手,但北方袁绍、曹操依旧实力雄厚,汉祚已衰,将成鼎足三分,南北对峙之势!” “陶恭祖之子,人中之龙也,乘风而起,势不可挡,虽然我们都想到陶应赤壁会胜,但却没想到胜的如此彻底,有了南郡和南阳,将来无论西进或北上,都会立于不败之地。”庞德公说。 “尚长(庞德公的字),你没有让儿子出仕,是不是早就不看好刘景升啊?”黄承彦笑问道。 “刘景升人称八俊,若在盛世,必为良臣,乱世只能为他人做嫁衣,本以为在荆州,尚可支撑十年,却没想到,南方出了陶应这样一个妖孽!”庞德公品了一口茶,“不过对于荆州来说,此为百姓之福也!” “是啊!扬州和徐州如今非常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商旅往来不断,冶炼、造纸、丝绸等等作坊遍布,各地流民都涌向那里,人口数量增加,而且下邳、寿春、金陵等地,都有学堂,蔡邕、左伯、韦诞、张芝等人为其授业,龙骨水车、曲辕犁的使用,让粮食产量增加,而且淮南等地,水稻竟然达到一年两熟,这一切,无不显现盛世之景象!”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于道长说的没错,看的也比我等更清楚,陶应,天命之子也!” 看天地之气及人之命数,司马徽很擅长,但他承认,和于吉相比,还是有差距。 “张角的太平教,没有给大汉百姓带来太平,反而缔造了乱世,能为万世开太平者,唯有天命之子!” “先生……先生……”这时,一名小书童满头大汗的跑了过来,“大将军……大将军递拜帖,要求见三位先生……” 小书童明显有些紧张,陶应虽然带的人不多,只有五百护卫,可身边跟着的除了贾诩、郭嘉之外,还有典韦、许褚。 一个恶来,一个虎痴,给普通人的压力是非常大的。 司马徽接过拜帖,看了一遍,然后递给黄承彦和庞德公。 两人很快看完。 “既然大将军来了,我等理应前去迎接!” “好,正好可以见识一下,于道长所说的天命之子!” 不一会儿,三人来到了山口。 陶应等人都下了马。 “草民不知大将军前来,有失远迎,还望恕罪!” 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三人一边向陶应拱手行礼一边打量着几人。 果然是人中之龙! 虽然非常年轻,但上位者的那种气势似乎是骨子里就有的,面带笑容,却不怒自威。 而他旁边的四个人,典韦、许褚,明显是有万夫不当之勇的猛将,郭嘉司马徽当然熟悉了,才思敏捷,胸藏甲兵,贾诩的脸色虽然有些阴沉,可眼光中却流露出无比精明。 再看身后的五百卫士,给人很强的压迫感,仿佛千军万马在面前。 这就是真正的强兵! 天命之子果然非凡! “三位先生乃当世大贤,是本将军冒昧打扰!”陶应也向三人拱了拱手,同时打量着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 虽然穿着很朴素,但却有一种常人所无法比拟的气质,没有于吉的那种仙风道骨,但却不乏学者的风范。 “学生给先生见礼了!”郭嘉向司马徽拱手行了一礼。 “奉孝能到大将军麾下,倒也不埋没满腹才华!”司马徽笑着说。 兵士们停留在山口处,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三人将陶应等人迎上了山。 凉亭之中山风习习,非常凉爽,陶应与三位大贤一边品茶,一边说古论今。 三人的学识非常渊博,诸子百家,无所不通。 陶应虽然没有他们的学问多,但是有超越千年的见识,有后人总结出来的精华。 因此,无论是谈论诗词歌赋、兵法韬略、天下大势,王朝兴衰,农桑工商、百家技艺等等,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让三人佩服的同时,甚至有些震惊。 郭嘉本就对陶应佩服之至,而贾诩心中感到震撼。 主公果真不凡啊! 几人相谈甚欢,整整两个多时辰,才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