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山看着郑童生,穿着儒生长衫,头发上有几缕银丝,50岁左右,整个人看起慈爱温润,特别双眼炯炯有神,一看就是读书人。 郑童生是孙山真正意义上见过的第一个读书人,就是那种科举之人。 当孙山看着郑童生,郑童生早就注意到他,小孩子,瘦小细弱,对比旁边的德哥儿,显得太矮了。 笑着说:“好,你们家是我见过最注重读书的人,考不考功名是一回事,起码不做睁眼瞎。” 孙三叔回应道:“是哩,我大姐说了,想要有个好前途,必须认字识字,起码能看契约,不用被人骗。” 郑童生摸了摸胡子,赞许地说:“你大姐是有见识的。” 孙伯民附和道:“夫子,今天小儿来报名读书,以后就拜托你了。” 郑童生叫孙山和德哥儿过来,认真地说:“来我郑氏学堂,就要好好学,得对得起你阿爹交的束脩。咱们农家子,想读书太难了,你们俩有机会,希望好好珍惜。” 孙山错愕地看着郑童生,没有想象中的考察资质,也没有装模作样地问为何来读书。 而是直白地告诉你,咱们农家子,家境贫寒,能来读书,是你阿爹千辛万苦赚的钱供你上学的,咱们不要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认真学习,为将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做准备。 至于科举之事,郑童生一字不提,也许他知道农家子想科举,机会渺茫。 郑童生看到孙山错愕的表情,不懂小子为什么错愕,摸了摸他的脑袋说:“你叫孙山,对吧,以后可要好好学习,同样,我也会尽心教你。” 又摸了摸德哥儿的大脑袋,慈爱地说:“孙定德,你也是,不要辜负阿爹阿娘的心意。” 孙山和德哥儿乖巧地点头,表示一定会好好学的。 之后孙伯民和孙三叔交了1两束缚,又把六礼奉上。 郑童生当场举行开蒙礼。 郑童生替孙山和德哥儿正衣冠,整理衣服。 笑着说:“你们俩跟我来。”孙伯民和孙三叔止步。 三人来到学堂,穿过小门,走到最里面,上面挂着至圣先师孔子。 郑童生说:“你俩跪下,双膝跪地九叩首” 孙山和德哥跪在蒲垫上,行跪拜礼。 郑童生满意地说:“你们跟我出来。” 又走到会客厅。 郑伯也不知道哪里找来的两个垫子,让孙山和德哥儿跪下。 郑伯说:“乖娃,我读一句,你们读一句。” 孙山和德哥儿点了点头。 一拜感谢夫子教我读书,二拜感谢夫子教我做人,三拜夫子的教导之恩永不忘。 孙山和德哥儿又行了三叩礼,给郑童生敬茶。 郑童生喝过茶,教导两人要尊师重道,团结友善,勤学苦练,知行合一。 行完拜师礼,便到朱砂启智。 郑童生在孙山和德哥儿的印堂点朱砂,寓意着开启智慧之门。 第三步就是指聪点明。 郑童生捏了捏孙山的耳朵说:“聪,聪,聪,用耳朵。” 又指了指孙山的眼睛,念道:“明,明,明用眼睛。” 寓意着学生用耳朵听,用眼睛看,耳听八方,眼观四方,做个明明白白的人。 做完孙山的,又对着德哥儿做一遍,同样教导德哥儿做人做事的道理。 最后一步赠书,寓意着学童正式入学,开始读书之路。 郑童生分别赠送德哥儿和孙山一本三字经。温和地说:“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孙山接过郑童生亲自手抄的赠书,郑重地说:“谢谢夫子,我们会好好读书。” 等开蒙礼完成后,郑童生请孙伯民和孙三叔坐下,让郑伯带着孙山和德哥儿熟悉一下学堂的环境。 郑童生说:“你们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问。” 孙三叔没问题,要问的早就问过了,这已经是第三次经历拜师礼了,心情毫无波动。 孙伯民相反,显得异常兴奋,刚才的行礼,太庄重了,几乎不能呼吸。 看着山子跟着郑童生叩拜,人生瞬间升华,对山子读书之事更期待了。 孙伯民期期艾艾,不敢大声说话:“夫子,他们读书还需要买什么书?”只看到郑童生赠送一本,显然不够的。 这个问题郑童生熟悉,温和地说:“你家孩子准备科举,还是仅识字,读几年书,好到外面找工。” 孙伯民想都没想地说:“夫子,我是准备让山子识字,最好能算账,将来找一份不太辛苦的工呢。” 郑童生说不上失望,理解地点了点头:“如果不科举,所学的知识会少很多,同样要读的书也会少很多。到时候我根据娃子的进度,等需要,就会叫你们去买书。” 顿了顿补充道:“不会很多书,也不会太贵,你们放心。” 孙伯民和孙三叔说了声谢谢。 郑童生又和他们聊了家常,田地之事。 另一边的孙山和德哥儿被郑伯拎出会客厅,来到大院子。 郑童生家分前院和后院,前院三间屋子,后院5间,用一道门隔开。 郑伯说:“你们俩以后就在前院读书,后院是夫子居住之地,你们不准跨过去。” 指着前院的三间屋子说:“这三间是学堂,到时候你们就在这里上学了。” 孙山假装不懂,天真地问:“郑伯,学堂有多少学生啊?” 郑伯耐心地说:“学堂分三个班,大班是再读一年,就不需要读的,目前有3人。中班是读了一年后的学子,目前有8人,至于小班,目前收了3人,你们两个加上一个昨天来报名的。 孙山眼睛睁得大大的,惊讶地说:“郑伯,也就是说,咱们郑氏学堂有14个人。” 有没有搞错,学生是不是少得可怜,只有14个人? 郑伯也惊讶地问道:“哎呦,你这娃子厉害,竟然会算啊。”慈爱地摸了摸孙山的头。 孙山无语了,自己已经6岁了,3+8+3等于几,如果不会算,孙山干脆做哑巴了。 一旁的德哥儿傲娇地说:“山子算数可厉害了,特别算铜板,清清楚楚,连货郎也算不过他呢。” 孙山零花钱多,村里偶尔有货郎进村推销商品,孙山会带着德哥儿去买东西,看中什么,就买什么。 货郎身边围了一圈孙家村妇女,有时候生意爆棚,货郎算不过来,或者又算错,孙山看不过眼,直接帮他算账。 德哥儿看到后,双眼冒星星,佩服得不要不要的,经常粘着孙山,和孙山玩。 但孙山心里认为德哥儿之所以跟自己这个闷葫芦玩,主要是垂涎自己的私房钱,因为买吃的也会买上一份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