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科幻空间 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正文卷 217 楚国迁都

  第220章楚国迁都  洛阳城郊,新年刚过,周围人都穿着新衣,只有桓温、桓济二人还是一身旧衣裳。  倒不是他们父子生活俭朴,而是曾经服用五石散所带来的副作用。  他们的皮肤非常敏感,同时,身上生有许多的疮疡肿毒,而古代的衣服大多都是用丝或者麻制成,新衣的质地比较硬,不如旧衣柔软,容易磨破皮肤上的毒疮。  包括桓温的弟弟桓冲不穿新衣,也是因为这个缘故。  当然,这只是服用五服散所带来的危害之一。  桓温注视着桓济,说道:  “为父早年间,为了融入名士群体,亦曾服散,深受其害。  “你的兄长在关中严禁官员服用五石散了,此为正途,济儿,这五石散,你以后就不要再服了。”  五石散具有补肾壮阳、加强精力、美容养颜,以及治疗阳痿的功效,长期服用,更会使人成瘾,因而才会在名士圈里蔚然成风,哪怕明知是毒药,也难以舍弃。  成书于刘宋时期的《世说新语·言语》篇,就曾记载这样一件事:  在谢安进入桓温的幕府以后,桓温询问谢安为何服用五石散。  谢安回答:我原本是不服散的,但是你们都服,我如果不服,就会显得不合群。  桓温年轻时候,就是为了融入名士圈,才触碰了五石散,时至今日,断断续续已经服用了二十多年。  五石散的危害,桓温最了解不过,因此,在得知桓济居然在长安服散时,桓温当时怒不可遏。  他们这一代人,在年轻时候接触五服散,是为了更好的融入集体,不得已而为之。  桓冲最初与友人服散时,桓温尚在担任琅琊内史,桓家也没有现在的威势。  但桓济不同,北方地区不是没有服用五石散的风气,王猛也曾经服用过五石散,因此才会在原时空中,与桓温扪虱而谈。  扪虱而谈几乎就是服散的标志性动作,因为衣服不能常洗,所以会生出许多的虱子。  可如今,在桓熙的大力打击之下,梁国官场早已没有了服散之风。  而桓济还是沾染上了五石散,又如何不让桓温生气。  当然,桓温劝说桓济远离五石散,但他自己显然是戒不掉的,前后服用了二十多年,哪能说戒就戒,更何况五石散在美容养颜之外,还有补肾壮阳的功效。  人到中年,尤其是对补肾壮阳之物格外热衷。  桓温今日旧事重提,是因为被他发现,桓济在洛阳时,还是有在暗地里偷偷服散。  儿子大了,不再会听从管教,但桓温还是要尽到自己作为父亲的责任,提醒他远离五石散,莫非桓济二十出头,就得在男女之事上,倚重五石散的功效不成。  虽然桓济表面上答应下来,但桓温也清楚,就连他自己都无法克服药瘾,桓济又怎么会有这份毅力。  桓温看向一旁,司马兴男还在眼含热泪的与孙辈们道别。  “时候不早了,让孩子们启程吧。”  桓温催促道。  别看他面色平静,实际上,内心的不舍,并不比司马兴男少上一分半点。  司马兴男终于放开了孙儿们。  桓温看着阿满,叮嘱道:  “王景略是天下奇才,将来在他门下学习,要以师礼敬奉,不可顽劣不遵教诲。”  相较而言,桓温更关心阿满的教育问题。  阿满稚嫩的小脸蛋上,带着与年龄不相符的严肃表情,正色道:  “祖父放心,孙儿一定不会让伱失望。”  桓温笑着伸手抚摸着孙儿的小脑袋,哪怕他与谢弈的关系并不和睦,也不会迁怒到自己嫡长孙的身上。  “上车吧。”  目送车队远去,司马兴男泪流满面,桓温尽管内心惆怅,还是安慰道:  “公主无需为此伤心,待老奴将洛阳经营稳固,迎奉晋室还于旧都,专制朝廷,熙儿一家也必有迁居洛阳一日,公主定能与儿孙们朝夕相处,尽享天伦之乐。”  桓温所说的桓熙一家迁居洛阳,自然是指在他称帝建国以后,身为太子的桓熙也无需继续在长安另立门户,而应该父子二人同处一城,着手整合双方各自的势力。  司马兴男闻言,也没有再指责桓温贪而无言,反而是擦干了眼泪,询问道:  “夫君何时南下?”  桓温说道:  “明日即可启程,回师荆州。”  桓温不可能在洛阳久留。  毕竟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如果是桓温亲自经营洛阳,必然要调集大量的军队保护洛阳,以免自身遭到燕、虞两国的围攻,陷入险境。  可在洛阳维持大规模兵团,对于楚国的财政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况且将士们也难以忍受与家人长期离别的孤苦生活。  桓温的根基终究是在南方,因此,他只能挑选可信之人镇守洛阳,这人便是桓温的三弟桓豁。  此前,桓温就有奏表,请求以桓豁兼任司州长史,河南郡太守,都督河南、颍川、襄城三郡诸军事,朝廷的恩旨已经送抵了洛阳。  虽然桓温没有得到自己应得的封赏,但他的其余要求,都被尽数满足。  桓温不愿丢失交州、广州的军权,因此,桓温只是推辞了自己的恩旨,而让麾下将佐各自领取封赏诏书,桓豁也就此担负起了镇守洛阳的重任。  颍川郡太守则由习凿齿担任。  习凿齿最终还是被桓温调离了楚国中枢,只是颍川郡在周成离开后,剩余不足数百户,习凿齿被调任颍川太守,也表明了桓温对他的态度。  而降将乐弘则被表奏为襄城太守,这其中,乐弘向桓温献女,拉近彼此间的感情,还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桓豁镇守洛阳,桓温将周成、吕护的三万部众尽数交给了他,襄城太守乐弘也将听从桓豁的调派,又有弘农郡的邓羌统领三万梁军为之策应。  桓温、桓熙父子二人足足在洛阳周边布置了七万多的将士,足可使桓温放心回师荆州,将洛阳交由桓豁代为经略。  而如果是桓温亲自坐镇洛阳,则楚军主力就得被留在河南,可能会对江南局势造成影响。  桓温有四个弟弟,其中五弟桓冲坐镇江州,四弟桓秘不受桓温喜爱,被他抑而不用,二弟桓云的才能不如三弟桓豁。  洛阳又是桓温未来战略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自然不能按资排辈,否则当初桓温也不会以五弟桓冲镇守江州。  翌日,桓温统率五万楚军步骑班师,而留守江陵的郗超,也在得到桓温的命令后,将楚国的官署以及楚军精锐的家眷迁往了襄阳。  当年,桓温在桓熙、袁乔的建议之下,将荆州治所由夏口迁往江陵,是为了方便他征讨成汉。  如今既然夺取了洛阳,显然,江陵不再适合作为楚国的国都。  江陵与洛阳相隔1200里,襄阳与洛阳不过700里。  自殷浩北伐失败以后,在荆、扬斗争中,荆州势力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桓温不需要继续坐镇江陵,大可迁都襄阳,维持自己对江南的影响力即可。  同时,迁都襄阳,又能更迅速的对洛阳的局势变化作出反应。  一旦收到洛阳求援,桓温发兵,七百里的距离,不出十日,即可兵临城下。  当然,不可能求援使者朝至,楚国大军夕发,还得需要时间征调将士、民夫,筹集粮草。  但左右也不过半个多月的时间,以桓豁的才能、以洛阳周边的兵力,坚守半个多月,想来也并不困难。  正当桓温班师之际,朝廷的使者也抵达了长安,前来宣旨之人,倒是与桓家颇有渊源,正是已故江州刺史温峤次子,散骑常侍温式之。  桓熙的祖父桓彝与温峤为密友,在桓温未满周岁时,因为哭声洪亮,被温峤赞为:真英物也。  桓彝于是以温峤的姓氏为桓温命名。  而温式之的兄长温放之官拜交州刺史,桓温有都督交州军事之权,桓、温两家,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桓温能够借助都督交州军事的名头,掌控交州,离不开温放之的配合,否则,即使桓温征调,而身为刺史的温放之不愿遵从,所谓都督军事之权,也不过是一个空头衔而已。  今日温式之前来长安宣旨,桓熙放下身段,亲自出城相迎,不仅是因为温式之是朝廷的使者,更是出于对桓、温两家情谊的重视。  温式之走下马车,虽然他的官位不高,但代表的是天子。  其父又与桓熙的祖父是密友,按照后人的说法,也算是桓熙的老世叔。  因此,桓熙当先向他行礼:  “有劳温公远道而来。”  温式之朗声道:  “不过是奉命行事罢了,梁公无需多礼。”  桓熙笑道:  “桓某祖父与忠武公(温峤)相交为友,温公自是桓某的长辈,无需以官爵相称,温公直呼表字即可。”  以桓家如今的势头,桓熙主动示好,温式之又怎会拒绝。  温式之微微颔首,并没有推辞,转而亲切的称呼桓熙为伯道。  二人相谈甚欢,在城门外寒暄好一会,这才携手入城。  今天没有了,晚安。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