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儒艮也是一种及其可怜的海洋生物,它们每天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进食,因为它对食物的摄取量非常之大,但偏偏它的行动速度十分的缓慢,加上它又缺乏有效的攻击防御手段,因此它的天敌非常之多。 基本上海洋里面只要是体型比儒艮更大的海洋掠食者都是儒艮的天敌。 因为儒艮体内脂肪含量非常的高,所以对人类而言儒艮也全身都是宝贝。 儒艮身上最贵重的东西便是它的油脂,用儒艮脂肪制成的长明灯深受古今中外无数权贵喜爱,相传传说中的鲛油灯就是用儒艮的油脂做成的。 另外儒艮的皮也是制作皮革的最上乘材料,在浪漫主义弥漫的巴黎,曾经有段时间一根用儒艮皮做成的裤腰带炒到过七万法郎的天价。 再加上儒艮的骨架很大,它的骨头可以制作成贵重的雕塑装饰品。 所以曾经有一段时间,全世界各地的渔民都在疯狂猎杀儒艮,温顺的儒艮成了人类商业利益往来的牺牲品,经过人类的疯狂捕杀过后全世界现存的儒艮已经不多了,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 项阳眼前看到的这群儒艮一共有五头,两头大的,一头半大的,还有两头小的,这一看就是一家五口。 实际上这个五口之家放到儒艮族群中已经算得上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族群了。 儒艮喜欢以家族为单位聚集在一起生活,一个正常的儒艮族群一般是两到三头,通常是两头大的带一头小的,小儒艮在成年后会离开父母独自生活,而成年儒艮一般在有后代未成年的情况下是不会继续繁衍后代的。 儒艮的怀胎期一般为11到14个月,一只刚出生的儒艮需要7——8年才能成年,项阳猜测眼前的这三只小儒艮那头半大的应该是五岁左右,那两头小儒艮年龄则在两岁以内,因为成年儒艮一般产下一只小儒艮后需要三年左右才会第二次怀胎。 繁衍能力如此低下的儒艮能够形成一个五口之家真的很不容易,因为幼小的儒艮常常会成为其他大型肉食性海洋生物的食物,正常十头小儒艮才有一头能够长大成年。 儒艮缓慢的繁衍速度加上恶劣的生存环境使得这些年儒艮数量不断减少,到现在为止已经很少再有渔民能够在夏天的海边礁石上听到“美人鱼”唱歌了。 项阳不想惊吓住这一群温顺的儒艮,缓缓朝着后边的淤泥地退去。 一只小儒艮看到项阳后退,似乎是对项阳产生了好奇,扒拉着笨拙的四肢想朝项阳游过去。 小儒艮的举动立即吓坏了大儒艮,那只母儒艮慌忙将小儒艮给扒拉了回去,公儒艮则始终虎视眈眈地看着项阳。 项阳笑了笑,果真是应了初生牛犊不怕虎那句话,依成年儒艮的性情这时候见到自己没落荒而逃肯定是因为保护那两只小儒艮,而小儒艮居然还虎头虎脑地朝着这边游,得亏项阳不是凶猛的海洋猎食者,不然那头小儒艮肯定送菜了。 退回那片满被淤泥覆盖的海域,项阳没再寻找蚌壳的身影了,直接就朝着海面上游去,他跟船员分开有一会时间了,要是再不回海面上一堂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慌乱。 “船长,你终于上来了,刚才我在水底下到处找你,你到哪去了?”陈庆生看到项阳露头,连忙大声喊道。 项阳爬上甲板,摘下脑袋上的头盔,“我刚才在海底下看到几只儒艮,追过去看了看。” “儒艮那可是个大家伙,小阳你没受伤吧?”贺明德关心道。 “没事,儒艮这种生物看上去很大,实际上胆子非常的小,它们看到我就立即逃了,我都没靠近它们。”项阳笑着道。 “那倒是,儒艮这种生物只要受到半点的惊吓立即就会落荒而逃,我还从来没听说过儒艮攻击人类的事件发生。”贺明德点头道。 方友群凑过来,非常遗憾道:“阳哥,舅舅,你们说的这个儒艮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啊,怎么我从来没听说过?” “儒艮没听说过,它的另一个名字你一定听说过。”陈庆生贼兮兮道。 “那可不一定,我读过的书少得超乎你的想象。” 方友群这家伙其实也念了一个初中,不过他那初中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念过来的,刨除掉生物跟地理,初三最后一个学期期末考试他七门功课加起来打了还没一百分。 “是美人鱼。”项阳笑着道:“这个你总不可能没听说过吧?” 方友群嘴巴张成o形,“美人鱼?” “对的。”陈庆生似笑非笑道。 项阳笑着点头。 贺明德也笑呵呵看着他。 “那种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鱼的美人鱼?”方友群追问道。 “你说呢?”陈庆生反问道。 方友群不理陈庆生,追着项阳问道:“阳哥,你看到的那只美人鱼是公的还是母的?” 这时候宋朝书走了过来,“你们老板看到的美人鱼跟你想的那种美人鱼不是同一种生物,儒艮跟海牛是近亲,是一种素食主义的哺乳动物,长相除了尾巴,其余部位跟海牛几乎一模一样。” “原来就是海牛啊。”方友群脸上明显露出一丝失望。 “宋老板。”项阳连忙打招呼道:“你也听说过儒艮这种海洋生物?” “何止是听说过,我还见过。”宋朝书笑着道:“也不知道我跟相老板见到的是不是同一群,如果要是我见到的那群,那它们晚上经常会出现在这片海域靠海岸的位置,一共五头,原来白天是到这里来觅食了。” 项阳挑了挑眉,“我看到的正是五头,两头大的三头小的,宋老板经常看到它们?” “对,我比较喜欢靠海的位置,城里的海景别墅一般都是开放式的,每天都有不少的人过去散步弄得太吵闹了,所以我就在乡下自己买了块地建了处住宅,没想到意外地发现我跟‘美人鱼’做了邻居。”宋朝书点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