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文物史编撰部分写完了,下面都不知道应该写啥情节了,等先去翻资料,翻好了继续补上。 …… …… 这个没有时间,说没时间也真没时间,说有时间其实也是有时间。 就看什么事,但苏亦这段时间挺忙的。 不说后面还要整理燕园文物史料,就连之前答应要给黎新叶手绘千与千寻漫画版,都没有时间更新。 主要是这段时间,都放在刷书单上,之前,列的书太多了,各种各样的都有。 他上个月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课堂上,课后刷书的时间就相对少了很多,现在课堂相应减少,清空书单的事情就迫在眉睫。 其他人就不说了。 前段时间一直在读陈寅恪先生的书,这段时间要补一下陈垣先生的书,不然,下一次在刘乃和先生的课堂上,被对方抽起来回答问题,却答不上来,就尴尬了。 尤其是陈垣先生的《中国佛教史籍概论》涉及到的古籍,有空也要多翻一翻,不然,看相关的文章,总是一知半解,太费神。 就算重回北大读研,他的研一生活也跟前世差不多,都是这种苦行僧似的翻书生活。 前世是跨考,需要补充大量的基础知识,这一次,是跨方向,也需要补充大量的基础知识。 尤其是佛教典籍方面,他前世,大部分都没有读过,每一本对于他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做的笔记特别多。 《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对于他来说,就是一本佛典导读。 这书不是佛教史,而是从史学视角研究佛教史,属于目录学的范畴,合适初学者。跟宿白先生的《汉文佛籍目录》一个类型。 这书在开篇《缘起》部分,有一段原文是这样说:“中国佛教史籍,恒与列朝史事有关,不参稽而旁考之,则每有窒碍难通之史跡。此论即将六朝以来史学必需参考之佛教史籍,分类述其大意,以为史学研究之助,非敢言佛教史也。” 这句话被多人引用,也算是这本书所表述的核心之一了。 这句话啥意思? 大概意思就是,中国佛教史籍大部分都跟历朝历代的史料有关,如果不对照查考而从其他方面来考证,那肯定有很多读不通的地方,所以,这本书就将六朝以来的史学必读佛教史籍分类论述它的大致意思,以帮助史学的研究,而不是说佛教史。 再简单一点,用一句话来说,那就是这本书它就不是佛教史,而是讲如何用佛教史籍去研究史学的书。 例如,他指出据唐释智升《开元释教录》,可考前凉张氏始终用晋年号,“不独始称西晋憨帝建兴年号,其末仍用东晋简文帝咸安年号”。 又如,他指出据梁释慧皎《高僧传》,可考《世说新语》所关涉的晋僧。《世说新语》中涉及晋僧几二十人,此二十人中,见于《晋书·艺术传》者仅佛冬澄一人,然一之九皆见《高僧传》。” 陈先生此书选取关涉史学研究的佛教典籍数十种逐一作一解题,对于想要从佛典角度去论证史学的同学来说,还是很有用的。当然,不过要是想学佛学,这书没啥用。 它不属于哲学系宗教学佛学范畴的东西,它不讲佛教理论佛教思想,也不属于佛经。 要想在这里找佛经,那肯定是找错地方了。 苏亦也不学佛学,他根子还是在史学这边,确切的来说就是在佛教考古这边。 他读书,只求懂,不去做考证史学之用,因此,这本书对于他来说够用了。 陈垣先生上面的话提及到一个关键的时间点,那就是六朝。 六朝是哪个朝代? 它不是哪个朝代,它就是六个朝代的总称,一般讲的是六朝(222年–589年),一般是指中国历史上三国至隋朝的南方的六个朝代。即孙吴(或称东吴、三国吴)、东晋、南朝宋(或称刘宋)、南朝齐(或称萧齐)、南朝梁(或称萧梁)、南朝陈这六个朝代。 别以为上面这段话多余,实则不然,很多人都不知道六朝讲得是个啥。 因为对很多人来说,南北朝历史太过于陌生。 偏偏北大诸多师长都对魏晋南北史比较偏爱,就连宿白先生都专门开一门魏晋南北朝考古。 读书是要做笔记的。 这书作为目录导读,是要读书的。 比如卷一《出三藏记集》《历代三宝记》《开元释教录》跟卷二《高僧传》《续高僧传》《宋高僧传》跟卷三《弘明集》《广弘明集》,这八本书都是最基础的入门书,这八本书要是读不懂,后面的书也不需要去读了。 或者说,陈垣先生的《中国佛教史籍概论》要是读不懂的话,其他佛典也不用去读了,因为没啥作用。 想要读懂这书,对于普通人来说,多少有些吃力,因为全书都是用文言文来写成,虽然不难,但没有一定的古文功底,也读不来。毕竟没受过专门的训练,大家的古文功底也就那样,就算整本书的古文不晦涩难懂,但也要有一定的古文素养。 要是学历史的人,连文献都读不懂,这专业也不太合适继续下去了。 卷一比如卷一《出三藏记集》《历代三宝记》《开元释教录》这三本书,都讲个啥啊? 其实就是讲佛教有哪些翻译过来的经典和古代中国有关佛理和佛史的著作。 这三本书,算是目录学之中的目录学了。 基础之中的基础。 搞学术的,不会目录学,想要找资料都无从下手,不然茫茫书海之中,哪一本书是你需要的东西,你要不懂目录学,难不成去图书馆一本本的翻?当然也行,但太笨太耽搁时间,也浪费先贤的智慧。 而卷二《高僧传》《续高僧传》《宋高僧传》又讲个啥? 主要是讲了自汉末到北宋初从印度西域前来的外邦僧人和本土僧人在国内做过些什么,看完这三本大概就知道这个时间段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什么样的进程。 这三本书,苏亦多少熟悉一点。 因为之前读过周一良先生的《唐代密宗》,这篇论文也叫《唐代印度来华密宗三僧考》,大量引用了上面三本书,苏亦早前就翻过,对了解这部分历史朝代的佛教发展史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那么卷三《弘明集》、《广弘明集》这两书又讲个啥? 这两书主要是收录了兴佛和灭佛的文章,读完大概就知道,这个历史时期,佛教在中国发展都遇到了哪些问题? 佛教跟咱们中国传统文化之间,为什么会起冲突。 儒释道三教为什么会相互融合? 这这融合的过程之中,会因为文化碰撞发生了什么样的大事件。 上面八本书都是入门读物。 对于苏亦来说,不算太难,一边读一遍做笔记,就当过了一遍佛教史。 接着《法苑珠林》这本书也挺有意思,差不多是一本百科全书了,没法精读,没事干多翻翻就行,当做工具书也可以。 而之前在湖心岛遇到的哲学系的大仙讨论的的中国禅宗史部分,这里面也提到了两本必读物《景德传灯录》跟《五灯会元》,这两本书也挺有意思,结合胡适的禅宗系列论文来读,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宝林传》、《北山录》、《传法正宗记》、《禅林僧宝传》、《林间录》、《罗湖野录》、《南宋元明僧宝传》也可以读一读,因为也是讲禅宗的。 要是想知道天台宗的历史,自然要读读《释门正统》和《佛祖统记》。两书采用撰写二十五史的「纪传体」写成,这属于中国史书特有体裁,参考价值很高。 不过想从年代先后看佛教在国内的发展,自然要读读《佛祖历代通载》和《释氏稽古略》,但《佛祖统记》里面的「法运通塞表」,要划重点。 几十本佛教史籍。 足够苏亦啃一段日子了。 甚至,他肯定是没有时间全部读完的,至少这个学期是没有办法读完。但前面的其七八本书肯定要全部拿下,因为这是入门读物。 至于这些佛典,是不是都是史籍? 其实也不全是。 这些书可以拿来当参考,但好多都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史籍,那为啥还要把它们列出来呢,估计是陈垣先生想要把它们介绍给一些对佛教史感兴趣的读者看,初学者初窥门径,有目录导读,最重要不过。 毕竟早年间,在国内也没几个人去研究佛教史。 估计,陈垣先生也没有想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会有像苏亦这样的半吊子,明明是个菜鸡,还要拼命去了解佛教史籍。 反正就是痛并快乐着。 过去一周,都在翻这些书,看多了眼花缭乱,带着古建保护协会这帮家伙出来弄燕园文物史料,也是一件难得放松的事情。 至于运动? 肯定也是有的。 到体育馆约球,其实也是没有问题的。 但,他暂时不想难度的空闲时间都跟这帮糙汉子厮混一起,不然,那么多学姐怎么办? 不然,他答应叶子同学更新的《千与千寻》漫画版咋办? 所以,苏亦摇头很坚决。 体内,主要还是乒乓球跟羽毛球之类的室内球类项目。 他乒乓球还会一点点,羽毛球完全就是马路边随便跟女生瞎打的水平,反正都很渣。 说到运动,这帮家伙就兴奋了。 “小师兄,不喜欢小球类,大球也可以,听说你们广东人排球比较厉害,要不,咱们也可以约一约。” 苏亦忍不住翻白眼,“我个矮,排球就算了。” 其实也不算矮,一米七多,才十五岁,未来还会更高一些,但有些单薄,弹跳能力弱,跟这帮家伙打排球肯定会被虐菜。 相比较篮球,北大的学生似乎更加喜欢排球,不少大院子弟也都喜欢打排球,但广东排球比较厉害? 好像也挺厉害的。 中国有四大排球之乡。 两个都在广东,广东台山、海南文昌,嗯,这个时候,海南还属于广东管辖。 剩下两个就是在福建了。 因此,要说广东人排球厉害,也挺厉害的。 尤其是他们新会隔壁的台山,这个全国第一个侨乡,排球文化还是很浓郁的。 作为台山隔壁的新会精神小伙,苏亦也是会打排球的。 不过也局限于会。 一来,兴趣不大,都是中学时代留下的底子,二来,大学以后就变得忙起来了。 尤其是读研以后,基本上不砰排球,毕竟周边的同学都不怎么会排球。 上大学的时候,上体育课,两个专业凑在一起,几十号难受,体育老师都凑不齐两个队伍,因为大家都不会。 所以,没事干玩点篮球,仅此而已。 作为一个学生时代,一次校运会都没参加过的人,你很难想象,苏亦的运动天赋有多菜鸡。 也就过来北大读书,才保持晨跑的习惯,这还是拼命强迫自己跑,不然,精力根本就跟不上。精神状态太差,想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也很困难。 这个方面,他前世深有体会,之所以会在考古现场晕厥,就是体能太菜。 前世,吃过这个方面多亏,苏亦尽量多运动,当然也不是瞎跑,不然膝盖都被磨损废掉了。 但非要在北大挑选一项,苏亦几位感兴趣的运动,它不是乒乓球、羽毛球、排球或者篮球之类的,而是滑冰。 “其实,我比较喜欢滑冰,到时候,未名湖结冰了,咱们可以过来玩一玩。” 现在才十二月初,但苏亦觉得自己可以提前邀约了。 北大未名湖一到冬天,就是一个天然的溜冰场,不仅北大的学生喜欢在这里滑冰,清华的学生也喜欢过来这边,到时候,这里热闹非凡。 这是苏亦很期待的一场活动。 不过,现在已经是十二月份了,天气渐冷,苏亦就开始感觉不太适应了,到时候,真结冰了,他能不能扛得住冻,跑来滑冰,苏亦自己都不知道。 这事以后再说,反正大家都挺期待的。 77-78级的学生,除非是北大家属院的或者是生活在北京的高干子女,不然,谁也没机会来过北大未名湖冰场滑冰,因此,大家都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