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都市言情 年代: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

正文卷 第一百八十四章 浦江不敢发,就在燕京发

  “横竖撇捺组成华丽篇章,一字一句书就精彩人生……”江丰看一眼就明白:“这是字帖?”  黄永钰点一头:“对,钢笔字帖!”  浅灰色的窗帘,微微飘在窗户的两边。  一页又一页,坐在布艺沙发上的江丰看得很慢。  黄永钰见对方没再吭声,于是也默不作声的端起了茶几上的瓷杯。  “乾坤未定,你我皆有可能……嗯?”江老指着手上的文稿笑道:  “刚开始看得时候,只觉得这笔字赏心悦目,这会再仔细一瞧……哈,”  “内容也挺有看头的吧?”黄永钰知道他想说什么。  江老笑着道:“这作者是谁?我可曾见过?”  “作者名叫江山,是浦江一家报社的编辑。”  “编辑?难怪,”江丰微微点头:“到底是有些墨水的,书就一本硬笔书法,还讲究个行文用词。”  “你接着往下看,后面更有意思。”  “哦?”  能让黄永钰瞧得上的人,应该也是和他差不多的一类。  相处多年,江院长太了解对方的老底。  当年的黄永钰,可是痛痛快快就承认了自己喜欢“封资修”的那一套。  回去写说明材料时,别人都是边写边叹气。  他倒好,一写就停不下来了。  到最后交上去时,连审阅材料的人都看入了迷。  最困难的时候,黄永钰全家被发配在一间没有窗户的小屋子里。  他不但没有唉声叹气,还在墙上画了一扇开阔的大窗户。  “窗外”繁花似锦、虫鸟嬉戏。  由于家人总是埋怨小屋像个闷罐,他就干脆给它取了个名子为“罐斋”。  “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哈,”江院长越看越乐:“倒和你年轻时有几分相像。”  “他才哪到哪,”黄永钰摇摇头:“哪有我们那时候过得刺激!”  “刺激?”江老苦笑了一下:“的确是刺激,不过看了他写得这些话,这作者好像也有些经历。”  “他一知识青年,”黄永钰解释道:“在乡下待了那么多年,该见的不该见的,肯定都没少见。”  黄永钰在江院长面前什么话都敢说。  毕竟,这一位也是个妙人,曾经毫不给面!  “知识青年?”江丰倒没想到:“这作者多大年纪?”  “也就二十出头吧,但字画的基本功还是不弱的。”  “这何止是不弱,”再次看向手里的文稿时,江丰才意识到:“看来这孩子在乡下,一刻也没闲着啊。”  “到现在也没闲一天,”黄永钰亲眼见过:“只要一拿起笔,就舍不得放下了。”  “不错,很好,”江丰拍板道:“难怪可以写出如此漂亮的一笔字。”  “这本作品他给出版社的编辑看过,”黄永钰趁热打铁:  “可人家说从没有出版过这玩意,不敢做主。”  “从没出版过就不敢出版了?”江院长立刻沉下了声音:  “如今大家都在写钢笔字,这时候出现一本指导群众写好钢笔字的字帖,该是件多幸福的事。”  “说得就是啊,”黄永钰赞同道:“那帮人哪里懂这些。”  “伱让那孩子放心,”江院长已然决定:“既然是好事,就应该提倡,浦江不敢发那就在燕京发。”  “这么说,你愿意帮他一把?”  “我不但要帮他一把,还会送他一篇序。”  “序?”黄永钰怎么没想到这点:“好,你先写,之后我也给他写一篇。”  正在颐和园忙着跟拍女同志的江山,还没有料到自己的字帖已经入了江大家的眼。  绿植掩映中的真由美一行,正沉浸在皇家园林的世界里。  刘小庆同志通过翻译,一路给她们做着向导。  走一路聊一路,哪哪都看不够。  此时,刘小庆才发现,今天的颐和园里,好像到处都能见到幸福可乐的身影。  虽说幸福可乐,早在一个月前就已经在燕京铺开货了。  但,她倒没发现这饮料竟已到了随处可见的地步。  正奇怪的时候,忽然看见了站在不远处的江山。  刘小庆抿嘴笑了一下。  也不知怎的,总觉得这事应该和江山脱不了干系。  终于,逮着一个停留的机会,刘小庆上前给远到的客人们递上了几瓶幸福可乐。  “大热天的,都过来喝瓶可乐休息一会吧。”  顶着满树的知了声,女同志们开心的接过了冰镇可乐。  咕嘟一口灌下去,一张笑脸看上去更生动了。  “跟了二半年,”  已经举起相机的江山,都快热中暑了:“终于等到这一刻了,姑娘们敞开了喝吧!”  一旁的张路跟着笑:“真有你的,这几张照片拍得可真不容易。”  “你总算说了句公道话,”江山不停的摁着快门:  “为了让这帮妇女同志喝口汽水,我和小庆费老大劲了!”  “得了吧,要是我有和刘小庆合作的机会,再苦再累都愿意。”  “关键得看人家愿不愿意。”  “啧啧啧!还喘上了。”  “走,”在与刘小庆使了个眼神后,江山立刻道:“收工!”  “收工?”  “就是打道回府的意思。”  “后面不拍了?”  “你想拍我也不拦着,”江山扶着腰道:“但我肯定要回去了。”  先好好冲个澡,然后再来一碗地道的炸酱面……不比在这蹲着香!  “那我也回去算了,”一想到明天还要爬长城,张路及时放下了相机:“好好修整一下,明天再战。”  江丰院长一连几个电话,不但搞定了江山字帖的事,还将黄永钰一伙安插进了敦煌专家团。  当黄永钰走出江家大门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给远在招待所的江山打电话。  “成了?”  身穿白汗衫大裤衩的江山,抓着电话大声道:“您再说一遍!”  “说个屁,”黄永钰笑道:“我都亲自出马了,老江肯定给面儿啊!”  “您了不起!”  “还有件事,敦煌那事也成了,你准备准备吧!”  “也成了?”江山都快乐疯了:“也是江院长点得头?”  “的确是他给牵得线,但如果没我这身份,也进不去!”  “那是那是,我们都在沾您的光。”  “你小子就偷着乐吧!”  “黄老师,”  “叫叔。”  “黄叔,”怎么叫着这么别扭,江山接着叫:“叔,我这还有位电视台的朋友,他也想跟着,费用自己出。”  “电视台的?”黄永钰想了想:“没事,正好我名单还没递上去。放心吧,人家宣传-部不在乎这两钱……”  “好嘞!”江山提醒道:“叔,记得走时带双雨靴,那边刚发过洪水。”  “洪水?我怎么没听说过?”  “这不就听到了嘛,就是我那位电视台的朋友说得。”  一切的事情,仿佛进行的都很顺利。  等日-本参观团结束了五天访问时间返回后。  距离去敦煌的日子,只剩下不到两天的时间了。  这一会的江山,正领着张路满燕京的买东西。  国营副食品商店的柜台前,江山一连让营业员拿来了好几样点心。  “那铁罐的奶油饼干、曲奇饼干、还有鸡蛋糕、蛋卷……大白兔奶糖,巧克力有吗?”  江山不停的指,营业员不停的拿,时不时还回头瞧他一眼。  “你这是要干嘛?”张路一时没想通,仔细寻思一下:“难道是要去赈灾?”  “那水都走了多久了,”江山白了他一眼:“国家早安排妥了,用得着咱俩去赈灾?”  “那你买这么些吃的干嘛?总不会是给咱们路上得吧!”  “跟你讲也讲不明白,只管帮我提着就行,”江山又加了两桶麦乳精:  “到了地头,就明白了。”  见他不肯细说,张路也没再多问什么。  直到出发那日,依然帮着把大包小包的吃食拎上了车。  同一个软卧车厢的黄永钰和邵伯林,看得特奇怪。  “你这是?”黄永钰能想到的就是:“给我们路上准备的?”  “呵呵,还真不是,”江山笑道:“这些都是给一孩子准备的。”  “孩子?你在那还有熟人?”邵伯林倒没想到。  “也不能说是熟人,我知道她,但她不认识我,虽然她不认识我,但我……”  “行了行了,”黄永钰赶紧摆手:“放心吧,我们不吃就是,这些你爱给谁就给谁。”  1979年8月,为了帮助改进甘-肃歌舞团的大型歌舞剧《丝路花雨》。  宣-传部的吴部-长,亲自邀请了十多位顶尖专家共赴兰-州。  这是一支高端豪华的专家团队。  不仅邀请了著名的舞蹈大师吴晓邦、敦煌学家常书鸿,还邀请了古服饰专家沈从文、戏剧大师曹禺……  到如今,连著名画家黄永钰,邮票设计大师邵伯林也加入了团队。  就这,还没算上两位死乞白赖混进来的随行记者。  《丝路花雨》是一场以丝绸之路和敦煌壁画为背景素材的民族歌舞剧。  为了让专家团更好的了解敦煌文化,首站的参观地点自然就选在了敦煌。  直到这会躺在软卧车箱里,张路才明白江山为什么要坚持与团队同行。  团队中的不少同志都是携家带口,比如沈从文和他的夫人张兆和。  唯独这间软卧里的四位,全都是单枪匹马独自一人。  “可惜了,”黄永钰握着烟斗:“要是有张麻将桌,这一路就不无聊了。”  “你可小点声,”邵伯林看了眼门外:“这些封资修的东西,就不能消停一会。”  “实在不行有两副扑克也成啊,”托着脑袋躺在上铺的江山,也无聊的很:  “张路同志,你一向足智多谋,两副牌应该难不倒你吧。”  “等着,”张路一骨碌就翻下了床:“我去找找看。”  看着他离开的身影,黄永钰好奇道:“两副扑克怎么玩?”  “好玩的很,一会我教你们。”  很遗憾,当看见两手空空走回来的张路同志后,包厢里的三位又全躺了回去。  【我们在车上躺了两夜一天,第二夜沿渭河而上,几乎整夜都在钻山洞。】  【路过三千米海拔的秦岭高处乌梢岭时,邵老师感觉有点头晕。一时间不想说话,耳鸣也加重了一些。】  【一路上,黄叔不停的教我画猫头鹰。  路过乌梢岭时,我问他有什么感觉,他只不停的说无聊。  低头看了眼画满猫头鹰的速写本,我决定帮他解解闷。  于是,说了几段《射雕英雄传》。】  “然后呢?”张路紧张道:“他们打得过梅超风吗?”  “上哪打得过,”黄永钰也看过一些:“七个加一块也没用。”  “哪怎么办?”这一会,邵伯林的头也不疼了:“就没人打得过那位姓梅的妇女?”  “各位老师,”江山指了指窗外:“都这个点了,咱们是不是该休息了!”  “早该睡了,”黄永钰赶紧拍拍邵伯林:“你头不疼了,还不赶紧闭眼。”  “江山,”  已经熄灯的包厢里,张路依然不甘心:“等回浦江后,你得把那什么《射雕英雄传》借给我看看。”  “放心吧,”已经困得不行的江山,迷迷糊糊说道:“过几天这就要见报了。”  “说得是你们都市报?”  “那还能是谁!”  第二天,接连下了两场雨的浦江城,明显凉快了不少。  浦江日报的吴编辑,失望的走出了浦江美术出版社。  “我就奇了怪了,”吴编辑怎么也没想到:“出版社都同意的事,倒卡在译作者那了。”  “刚刚听潘主编那意思,”另一位编辑估计道:“《飘》这部的译作者,好像还挺有些名气的。”  “应该是,”吴编辑也猜到了:“不然,出版社也不会在乎他的意见。”  “那怎么办?再换一部?”  “不行,”吴编辑皱着眉道:“两篇连载,一篇定了科幻,另一篇必须得是《飘》。”  至于为什么,他早已和总编魏远行研究了一番。  这阵子市场上最畅销的,就属这本《飘》。  刚刚出版没两月,再版都已经在印刷厂了。  “《飘》如今卖得最火,新华书店都已经断货快一周了,如果我们报在这时候刊登,肯定会拉起一波发行量。”  “可译作者不同意怎么办?”  “家庭住址不都问来了嘛,”  吴编辑目光坚定的说:“走,我们先去买点水果,然后就去登门拜访。”  他就不信了,明明可以多赚一份稿费的好事,还能有人拒绝了不成。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