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三国伐魏 第48章 新郑全军覆灭,韩国举国无措(六千)
夜色如墨,银河洒落,浩渺的荒野笼罩在一片肃杀的气氛之中。 吴起眼神逐渐冰冷下来,严声道:“末将遵旨。” 此刻位于魏国边境的大营一片混乱。 火焰、鲜血、喊杀声、惨叫声交织在一起,整个营地仿佛变成了地狱。 被江玉广抛下的韩军不断挥舞着手中的长剑,试图稳住阵脚,但已经晚了。 在夜色下,指挥的难度上升了一层不止,他们根本难以形成攻势。 加上魏军已经发起了总攻,人数十几倍于韩军,韩国军队俨然已经陷入了绝境。 火光冲天而起,照亮了整片夜空。 “大家再坚持一下,我们一定可以杀出去。”有韩军不愿放弃,想要突围。 厮杀声中,一阵沙沙声突兀出现在了魏军大营中。 那是无数双脚踏在地面上发出的声音,低沉而整齐。 魏军的精锐,魏武卒开始动身了。 在魏军大营,精锐的魏武卒在吴起的命令下迈着坚定有力的步伐,整齐划一地进入战场。 整个队伍在前进的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混乱或犹豫,就像是一台紧密运转的机器。 身穿甲胄的吴起,走到了魏武卒近前,发令道:“杀,一个不留!” “喝!” 全副武装的魏武卒,握紧手中的兵器,脸上的神情严肃而冷静,快步冲入了战场。 随着魏武卒的加入,韩国军队彻底陷入了被动。 他们挣扎着、抵抗着,但终究无法抵挡。 面对强大武夫构成的魏武卒,韩军被分割成了一块块稀碎的战场。 之后十几倍于韩军的魏军从四面八方涌出来,将他们团团包围,冷漠地注视着这些陷入绝境的韩军。 韩军绝望的看着周围的一切。 他们知道这一次夜袭已经彻底失败。 “杀!” 魏军骤然发出一声断喝,发动了最后的进攻。 夜幕深沉,魏军大营中火焰燃烧,照亮了黑暗的天际。 营地上空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 随着最后一名韩军松开紧握着长剑的手,长剑落地发出清脆的声响,宣告着三万韩军的最终命运。 一夜的战斗后,魏军成功地全歼了夜袭的三万韩军。 此刻,魏军开始忙碌地收尾,清理战场。 魏军士兵整齐划一地穿梭在营地之间,对幸存的韩军进行最后的斩杀。 他们的动作干净利落,没有丝毫的犹豫和怜悯。 对于那些已经无法逃脱的韩军来说,他们死亡的命运早已经注定。 赵弘明骑着龙驹,与吴起并肩而立,静静地站在一旁,注视着整个战场的收尾过程。 “今晚一战后,新郑县拿下已无任何问题。”赵弘明眼中反射着冰冷的寒光,说道:“不过这只是刚刚开始,韩国虽国不大,但到底也是有几分底蕴在。接下来朕将坐镇军中,直到与众将士一道攻入阳翟。” 吴起心神一肃。 纵观天下诸国,从未出现过像赵弘明这样君王,能后亲临前线。 有这样的一位高手坐镇,他们在接下来的战役当中,无疑将轻松许多。 吴起恭敬说道:“等军中知晓陛下亲临,一定悍不怕死。我军攻韩,定然也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赵弘明笑了笑说道:“将军可在攻韩的过程中多多关注一侧,看加入的其他武学势力中,有没有好苗子。说服他们,让他们加入魏武卒。” “可是陛下,他们都是武学势力中临时征召的,早晚都要回到各自的宗门,这样做对我们并没有多少好处?” 赵弘明瞥了吴起一眼,说道:“朕凭本事征召来的,为什么要让他们回去呢?” 听闻此言,吴起的表情竟是一滞。 “魏武卒中的军功待遇,比之一般的武学势力可都要好上不少,至于如何留下来就要看将军的本事了。”赵弘明似有深意的说道:“至于他们各自的师门,以后在不在都要另说。” 吴起立刻会意,当即不再多言:“末将知道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场上的声音逐渐减弱,只剩下微风吹过的声音和远处鸟儿的鸣叫。 魏军大营重新恢复了平静,除了满地的尸体外,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远方的天色出现了一丝肚白。 经过一夜的战斗,魏军的诸多将领齐聚在主帐前,他们的脸上并未见到任何的疲倦,反而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和荣耀。 当他们见到赵弘明出现在主帐后,一个个更是心潮澎湃,士气鼓舞。 等到天色初明之后,吴起便果断的下达攻城的命令。 新郑县对于韩国来说,地势险峻,是一个十万人口城池。 其中土壤肥沃,古迹繁多,是魏国进入韩国阳翟最近的一条路线。 打下新郑县就意味着,为魏灭韩打开了局面。 魏军在夜晚的激战中全歼三万韩军后,胜利的喜悦还未消散,他们便马不停蹄地开始投入攻城战中。 这次吴起带来的魏军中,不少都是武夫。 他们气血旺盛,精力充沛。 哪怕是经历一宿的苦战,也没有丝毫疲惫之态。 趁着天色将明,魏军便是如狼似虎,直接开始攻城。 还在睡梦中的守城韩兵被喊杀声蓦然惊醒。 他们朝着城墙外探头看去,看到密密麻麻的魏军,如潮水一般向他们攻杀而来,顿时一个个吓的亡魂皆冒。 “敌袭,敌袭!” 有韩兵急忙敲动了城楼的警钟,发出警示。 被江玉广留在城中防守的韩国将领呼延帮,坐在舆图面前,静候江玉广的消息。 他听到动静后,大声喝道:“外面怎么回事?” “不好了,魏军开始攻城了。” 呼延帮身边的亲兵,匆忙而又狼狈的跑了过来回禀道。 听到这话,呼延帮只觉得脑子嗡的一下,刹那间失了神。 他可是知道江玉广几个时辰前,才带了三万韩军,加上天上人的掌教协助,夜袭魏营。 魏军此时竟然就跟没受到丝毫影响一样,大举攻城。 这说明,江玉广他们失败了。 呼延帮难以置信。 就算三万头猪,丢进水里也能听个响吧。 那可是活生生的,三万韩军啊。 更别说还有一个韩国的一大刺客掌教参与。 怎么会变成如此的境地? 呼延帮根本想不通,但事实摆在了眼前,也容不得他去刨根问底了。 原本新郑县城有九万多的韩军,昨日一战,损了四万。 江玉广带去了三万,现如今城中只剩下区区两万左右的兵力。 而魏军足足有近二十万先锋大军。 这还怎么打? 要是没有援军的话,他们根本守不住新郑县。 这座韩国面对魏军攻势的重要城池,此刻已然空虚了。 “走,召集众兄弟,先到城头看看。” 呼延帮没有任何的犹豫,立刻下令。 新郑城外,魏军架起了云梯,开始攻城。 有擅长身法的武夫,如猿猴一般,在云梯上飞速攀爬,然后即将冲顶的时候,脚步一蹬,便飞掠上城头。 新郑县的城墙在魏军强大的攻势下显得如此脆弱,仿佛随时都有可能被攻破。 等到呼延帮带着众多韩兵赶到城头的时候,城头上的局势已经变得岌岌可危了。 魏军的攻势比他们想象中的要勇猛的多。 呼延帮深知已经守不住了。 他身边的亲兵开始劝说道:“魏军在西门那边没有布置兵力,许多富家人已经从西门离城了,要不咱们也赶紧走吧,再不走咱们兄弟想走也走不了了。” 呼延帮一咬牙道:“逃什么逃?咱们乃是奉陛下之命来防守魏军,岂有畏惧魏兵之理?兄弟们都给我狠狠的杀。” 说着,呼延帮就拔出了腰上的长刀,开始拼命阻击魏军,神勇无比。 亲兵见这一幕都微微一愣。 就在他以为呼延帮要死战的时候,却见他越战越是往后退。 十几息的功夫,都快退到城墙下了。 身侧的亲兵们瞬间领悟呼延帮的话中深意,一个个都嘶吼着,有模有样的学了起来,最后与呼延帮汇合。 呼延帮叮嘱道:“你们切不可在城中露出怯战之意,否则的话,城中的其他武学势力定也是会溃散。到时候谁能替我们断后?” 亲兵们纷纷点头。 呼延帮道:“快去通知其他兄弟,我们从西门离开。” “是。” 新郑城外,赵弘明与吴起站在大军阵中,目睹着魏军攻城, 这一次魏军在吴起的命令下,采用围三缺一的打法。 他们将新郑县团团围住,只留一个缺口。 这种打法既可以让敌人产生逃生的希望,不至于在城中与他们鱼死网破,减少攻城的阻力,又可以在关键时刻给与致命一击。 见时机差不多,已经有魏兵攻占住了城墙的一角。 吴起当即下令,全军出击。 魏武卒迅速压上。 城门被他们一轰而开。 新郑城中的韩军彻底崩溃。 魏军乘胜追击,一路势如破竹,攻入新郑城中大开杀戒。 顿时,整个新郑县陷入了一片混乱。 喊杀声与各种尖叫声不绝于耳。 然而,新郑县城内的情况,依旧出乎魏军的意料。 原本十多万人口的城池,此刻城内空虚,已经没有多少守城的力量了,生活在城中的居民也是十室九空,所剩无多。 吴起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并没有任何的意外,脸上露出胸有成竹的的笑容。 早在攻城之前,他就对这种情况了然于胸,在西门外的某处也是早早设下了埋伏。 陛下说过,韩军要一个不留。 身为部将,自然要贯彻到底的。 新郑城西门外,马川平与乐阳两人各率领一支魏军埋伏在道路两侧。 这是一条通往韩国都城阳翟的官道,也是新郑县城西门外,唯一的一条道路。 所有埋伏的魏兵精锐都屏住呼吸,没有任何一丝动静发出。 就在这时,一阵阵杂乱的脚步声传入了魏军的耳中。 埋伏的魏兵伸头望去,看到新郑县的西门外人头攒动。 城中的韩军和武夫、富人门,他们试图趁混乱逃离魏军的追击。 “来了!” 马川平与乐阳等人都是精神一震。 从西门逃出的众人并没有注意到,他们已经进入了魏军的包围圈,一窝蜂的往前赶。 呼延帮带着一众亲兵以及余下的六七千韩军残兵,与新郑本地人一起奔逃,落在这些人的身后。 他们出城之后,露出如释重负的表情。 呼延帮却是继续道:“让兄弟们都再坚持坚持。说不定,这官道上有魏军的伏兵……” “杀!” 他话音才落,埋伏在两侧的魏军在马川平与乐阳的命令下杀了出来。 呼延帮脸上大变。 从城中逃出来的武学势力和富人们面对这些魏军精锐,惊恐地尖叫着,四处逃窜。 可是魏军并没有给他们任何生还的机会,手中的长剑毫不留情地斩下。 为了避免被人发现,马川平与乐阳他们乘着天色未亮,在新郑城外绕了一个大圈,早早的就埋伏在这里。 他们当兵的向来都是脾气暴躁,如今又等了这么久,心中早就有些不耐烦了,憋了一肚子火没有地方发泄。 现在见到这些人,积攒在身上的怒火就像是决了堤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尽数落在这些人的身上。 这一次埋伏的足足有两万左右的兵马,攻势十分凌厉。 新郑县中的武学势力也好,那些富人也好,都不过是一般人,修为也不是的很高的样子。 他们这些魏军精锐想要杀他们根本费不了多少的功夫。 双方刚一接触就是一边倒的屠杀。 新郑县西门外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血腥味弥漫在空气中。 片刻之后,城中先逃离的富人和武夫们,都被魏军尽数斩杀,无一生还。 从始至终,这些久经沙场的魏武卒表现任何的怜悯之情,看向这些人眼神中只有冷漠。 马川平与乐阳两人也是如此。 常年征战,让他们的内心已经坚如磐石。 解决万率先进入伏击圈的新郑县武夫和富人后,他们便朝着呼延帮等一众韩国残兵一拥而上,将他们团团围住。 呼延帮脸色铁青,他也没有想到竟然被他乌鸦嘴给说中了。 “我们怎么办?” 他身边的亲卫们脸色紧张的问道。 怎么办? 呼延帮也不知道。 作为先天武夫,他实力是不差的,但面对数倍于自己的魏军,他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魏武卒没有跟他们犹豫的机会,彼此结阵,以三倍于他们的人数一拥而上。 到了这个份上,呼延帮也顾不上太多的思考了,嘶吼道:“兄弟,都给我杀。生死就看这一战了,冲出去就是生,冲不出去就是死。杀!” “杀!” 两军交锋,刀光剑影交织成一片。 呼延帮带领的韩军残兵顽强抵抗着魏军的进攻。 刀剑碰撞间,迸溅出刺眼的火花。 可面对这些武装到牙齿的魏武卒,呼延帮拼尽全力也只能斩杀那么一两个,更不要说他身后的本就士气低迷的残军了。 经过长时间的鏖战,韩军的人数逐渐减少,而魏军的攻势却越来越猛烈,他们仿佛无穷无尽般不断发起了攻势。 魏武卒在厮杀的过程中,马川平与乐阳发现了呼延帮是他们众人当中实力最强的一位。 为了避免部将的损失,他们有意让部下以袭扰为主,将重心发在攻杀他周围的残兵。 终于,当最后一名韩国士卒倒下时,只剩下呼延帮孤身一人站在战场上。 他的衣衫破碎,身上布满了血痕,胸口的铠甲都已经彻底碎裂。 呼延帮此时身上的血性被彻底的激发了出来,眼神坚定地环视众人。 乐阳冷笑着走向呼延帮,说道:“你们韩军,今日插翅难飞了!” “呵,你算是什么狗玩意,也在我面前放肆!”呼延帮吐出一口血沫,不屑的说道。 以他的经验来看,乐阳也只是一个通窍境的武夫,但好似是这些魏军的首领之一。 要是此人沉不住气,愿意单挑的话,他有把握能够单杀。 说不定他还有一线生机。 但是他注定失望了。 面对呼延帮的激将,乐阳充耳不闻。 他与马川平对视一眼后,各自挑出修为最高的魏武卒,结成军阵,挥动长刀砍向呼延帮。 呼延帮破口大骂道:“无能鼠辈,只敢以多欺少吗?” 魏武卒的军阵很是玄妙,角度刁钻无比,让他无处躲闪,只能硬抗这一刀。 只听“铛”的一声巨响,刀锋相交处溅起一片火花。 出手的是马川平。 他并不是呼延帮一个人的对手,这一刀震得他虎口发麻,差点刀都要脱手。 马川平一击之后,紧接着又有数名魏军高手围了上来,他们手中的武器带着凌厉的攻势斩向呼延帮。 呼延帮奋力抵抗着每一次攻击。 虽然说这些人单挑都不是他的对手,然而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人,他逐渐力不从心。 这些人攻势都是连续不停,配合的如行云流水一般,丝毫不给他喘息的功夫。 经过两刻钟的对战后,终于在一次猛烈的攻击中,他被魏军合力斩掉了头颅。 随着呼延帮的倒下,六千韩军残军覆没后,新郑县的韩国尽数被他们所斩灭。 至此,新郑县中便再也没有阻挡他们的力量。 马川平与乐阳带着属下们迅速开始打扫战场。 这些人多数都是带着全部家当逃走,按照魏军的规定,这些战利品有五成可属于他们个人,让他们收获颇丰。 如果不是乐阳与马川平两人平日在军中变现不错,这样的好事怕是也落不到他们的头上。 等打扫完所有的战利品后,乐阳与马川平两人没有任何的停留,急忙去军中向吴起复命。 在西门之外,战场的血腥气息还未完全消散,魏军士兵们已经开始清理战场,为接下来的接管做准备。 经过了一上午的攻城之战,新郑城中韩军的抵抗终于被尽数平定,魏军开始了有条不紊的收尾工作。 赵弘明与吴起两人,率领着部分魏军精锐进入新郑城。 没有预料中夹道欢迎的场景,也没有任何的抵挡。 如果非要用一个字来形容的话,那就是:空! 经过攻战,新郑城仿佛已经变成了一座空城。 他们的马蹄声在空旷的街道上回荡着。 不过这样的局面,在他们即将到新郑县的县衙面前时有所变化。 城中的百姓以及还未来得及逃走的城中官吏,听闻魏军的威名以及魏国皇帝亲至,此刻纷纷走出家门,恭敬地等待着魏军的到来。 当赵弘明与吴起率领的队伍出现在视线中时,新郑县的百姓在韩国官吏的有意安排中纷纷下跪,高声喊着:“魏军万岁!魏皇万岁!” 赵弘明与吴起骑在马上,神情严肃。 他们都知道从这一刻开始,魏军正式打开了灭韩的序幕。 赵弘明环顾四周,看着这些韩国百姓以及诸多韩国官吏们,面色沉着如水。 他沉着大声道:“你们都给朕起来吧。我们魏军来此,是为诛杀无道,对朕无礼的韩国王室。不是为了杀戮和掠夺而来,后面你们歌照唱,舞照跳,一切如旧。” “不过既然新郑县已经落入朕的手中,那么你们即日起便是朕的子民,望你们能够与朕一道,勿要助纣为虐。” 新郑城中的百姓们以及幸存的韩国官吏们,此时闻言脸上露出了激动的神情。 他们高喊着:“感谢陛下!魏军万岁!” 山呼声音此起彼伏。 几日后。 远在阳翟的韩国皇宫内,宣惠帝韩威慌乱不堪地听着探子的禀报。 当知晓闵宗已经身陨,加上赵弘明御驾亲征的消息后,更加的慌乱。 韩国皇帝颤抖着声音朝着堂下问道:“这这可如何是好?” 他的脸色苍白,双手紧握在一起,仿佛在试图在缓解自己的紧张。 大殿之内的大臣们已经议论纷纷,有的主张求和,有的则坚持抵抗到底。 而此时大殿之内已经不见吴代天的踪影。 一位老臣上前一步,沉声说道:“陛下,如今之势,我们已经无法与魏军抗衡。在楚国不出面的情况下,为今之计,只有求和一条路了。” 宣惠帝韩威闻言,苦涩地点了点头:“传令下去,让各地军队停止抵抗,向魏军求和。” “陛下,且慢!”(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