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武侠仙侠 靖明

第二十九章、年号,嘉靖

靖明 冬三十娘 3125 2024-04-17 18:13
   进入午门之后,一种迥异于城中的那种肃杀庄重之意扑面而来。    这不是后日里游人如织的故宫,现在这里是帝国的中枢、守卫最森严的所在。    空旷宽阔的视野中没有树木,这既是安全中为了防火和减少守卫视野盲区的考虑,也是风水等多方面的原因。    朱厚熜的第一感觉是:既旧,又新。    目光穿过内金水桥遥望前方的奉天门,入目所见石桥上的护栏还只经过百年的风雨侵蚀,因而纹理显得更精致,比朱厚熜印象中要新。    按朱厚熜如今学习到的内容,以后除了利益色彩更浓的大朝会及一些庆典,日常与外臣打交道都会在这个区域。    早朝在奉天门,如果有午朝、晚朝,分别在左顺门、右顺门。召见阁臣召开的内阁会议,一般是在奉天门处的东角门。    但穿过左顺门看到了文华殿,又看到这组宫殿群显得有些老旧了,朱厚熜的第一感觉竟是得修一修。    文华殿的北侧就是文渊阁,从天顺至成化年间,这里就可称作东宫。杨廷和他们最先制定的仪注中,也是让朱厚熜入宫后先暂居文华殿。    但现在朱厚熜到这里来,就只是审定一下登基诏书了,其中诏书里还将确定年号。    “经筵就是在这里举行?”    朱厚熜走入文华殿正殿后,一边打量着一边问道。    杨廷和心头一动:“正是。正统元年,杨文贞公于《请开经筵疏》中有言,自古圣贤之君,未有不学而能致治者。太宗皇帝定制,初二、十二、二十二,每月三经筵,再辅以日讲,陛下登基后,当再开经筵日讲之制,则天下臣民幸甚。”    劝进都劝完了,现在所有人都得称呼朱厚熜为陛下,而朱厚熜也可以公开称朕了。    朱厚熜笑了笑,自己那堂兄是不爱学这些的。    而自己呢,也不想被他们用四书五经洗脑。    只不过虽然已经有近四十岁的心理年龄,他表面上毕竟只是个虚岁十五的孩子。    “经筵是要开的,后面可以递个方略过来。”朱厚熜给了今天颇受打击的杨廷和他们第一个甜头。    杨廷和总算多了桩开心一点的事,下拜称“圣明”。    进宫之后第一件事是关心学习,对他们来说岂非是天大好事?    朱厚熜是必须先经历一下这些的,对于后面那些没攻略的事,他又到了必须学习、思考、记录、分析的状态。    坐到文华殿中宝座上,魏彬赶紧从杨廷和手中接过已经初步拟好的登基诏书,恭敬地递到了朱厚熜手上。    诏书很长,朱厚熜仔细看着,顺嘴就问道:“诏书中所拟年号是什么?”    杨廷和回答道:“礼部所拟诸年号,百官以为‘绍治’为上。绍者,承续,继往。治者,安定太平。”    朱厚熜对这些文字寓意可没有那么精通,但唯独这个年号,是老秦讲过的细节。    绍治这年号自然可以像杨廷和那样解释,但也有继承弘治的含义。这既有过继给朱佑樘的暗示,又是希望他继承孝宗一朝垂拱而治风格的意思。    杨廷和留意观察着朱厚熜的反应,只见朱厚熜抬眼意味深长地看了看他,随后就笑道:“换一个吧。”    “……陛下,商议年号可不是仓促间就能完成的。”    他正要好好解释,就见朱厚熜低着头说道:“叫嘉靖吧。嘉者,美也;靖者,安也。《尚书·无逸》有云:不敢荒宁,    嘉靖殷邦。武丁自乡野而继王位,朕也想如武丁一般贤明、长朔,使大明更加美好安宁。”    做过功课就是不一样,杨廷和一时都愣了。    你还别说,这年号是真的很不错。既朗朗上口,又寓意很好,出处还确实符合他藩王继统的情况。    几个阁臣面面相觑,齐齐感到皇帝早就心有定见。    这如果不是早有准备就见了鬼了,他们绝不相信皇帝仓促之间会有这个见解。    直到看见十分愕然的袁宗皋,他们才意识到事情不是那么简单。    正在震惊中,只听皇帝又说道:“四位阁老,大宗伯,这诏书虽然你们仓促之间改不过来,但既然有了昨晚谢笺,又在行殿时听了朕的意思,这些表述就不行了。”    “……请陛下明示。”    朱厚熜看着他们:“这‘入奉宗祧’一词,也有继嗣之义吧?改为‘继承大统奉祀宗庙’。另外,你们借朕之口说皇兄‘运抚盈成,业承熙洽,励精虽切,化理未孚,中道权奸,曲为蒙蔽,潜弄政柄,大播凶威。’这不合适。朕奉皇兄遗诏继承大统,怎能如此鄙薄皇兄?”    顺应天命继承一份清明和乐的帝业,虽然有殷切的励精图治之志,但教化治理没有令人信服。    “中道权奸,曲为蒙蔽,潜弄政柄,大播凶威”这几个词就更损了,正德一朝昏聩混乱之意跃然纸上。    偏偏随后又跟了一句“朕昔在藩邸之时,已知非皇兄之意”,听着像是朱厚熜为朱厚照开脱,但上面那些评价又好像是朱厚熜认同的事实了。    至于诏书后面对于登基后立刻会进行处理的弊政的表述,那就更显得朱厚照在位十六年没干出什么成绩,徒有“励精”的“切”心。    “……陛下。”杨廷和胀红了脸,“若无此言,则其后诸多新政失了根基……”    “登基诏书一旦诏告天下,朕必须得为其中内容负责。”朱厚熜摇了摇头,“朕继位的法统与权威并不需要通过鄙薄前朝来达到,你们也不该以偏概全,对皇兄于边事上所取得的成就避而不谈。若诏书里真这样评价皇兄一生,千百年后史册上只会讥笑我等器量狭小。”    杨廷和等人显出些尴尬来,因为像应州大捷那样的成就,起作用的恰恰是正德皇帝本人的任意妄为和他所重用的那些奸佞。    但陛下不愿以他之口这样评判前任,杨廷和他们却没什么立场去劝——这毕竟是新君以第一人称口吻颁布的登基诏书。    “朕要的是公允。”朱厚熜拍了板,“这其后新政,朕粗略数了数,一共竟有八十一条。朕之前说你们因循守旧,是朕轻率了。阁老们,朕知道你们很急,但不能这么急。如此多条新政,诏告天下之后朕也不用做别的了,一生都用来完成你们所拟的这些新政都不够。”    杨廷和顿时急了,跪了下来说道:“陛下,这都是刻不容缓、应除之弊政啊。就好比在京官军、旗校、军匠人等,食粮之数已达三十七万三千七百余员,一岁需支米三百九十八万八千八百余石。如今,岁运入京的粮食一年也只四百万石左右,光是这一项,入京粮食虽尽数供用这些也不够啊!”    “这些朕明白,是要裁撤一些。”朱厚熜又给了颗甜枣,随后却指着其中一处地方说道,“但这正德年间添建的宫屋,拆了作甚?不留着日后用作他途,反倒还要费工费粮拆去?又比如这正德遗奸,朝廷自有法度,哪些人有罪随后令有司惩治便是,何必在登基诏书中指名道姓地表明严惩?”    “此辈民间怨声载道,陛下将之明正典刑,才是百姓归心称颂之举……”    朱厚熜摆了摆手:“又这一条,革除弘治十三年三月初二日以后新增问刑条例。之前的条例就全然无错、之后一条都不对?还有清理通州、张家湾、南京各样船只这样的小事也写在诏书中……阁老们,朕有多让你们担心,恨不得把所有想做的事都先事无巨细列在登基诏书里?”    这话问出来,杨廷和等人都有点委屈地看着他。    你说呢?    你知道你把谢笺写成那样,我们多么担心你又是一个新的顽主吗?    你看你现在不是又要大改登基诏书吗?    你到底还想不想快点登基?!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