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阅兵,朱英信心还是比较足的。 即便是稍微差点,那整齐的方队,第一次出现的震撼,效果肯定是没问题。 目前的下一步目标,就是放在商业上了。 洪武二十五年,九月二十七,晴。 朱英带着叶月清,走在秦淮河畔的街道上,向着平安茶楼走去。 路边的行人,依旧是极为热闹,但朱英的心情,却有些截然不同了。 来到京师,不过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但对于朱英来说,是完全换了一个世界。 有时候事情的变化,真的就是难以预料到的,再是深思熟虑的计划,都没有变化来得快。 “曾经刚来到京师的时候,我还没想过,就这么留了下来。” “本来觉得顶多两个月,就会去安南,没成想世事难料。” 朱英有些感叹的说道。 这些事情,叶月清也是知晓的,尤其是对于安南的谋划,可谓是花了朱英太多的心思。 当时的情况,是所有的直属势力,朱英都准备调度到安南去。 核心成员对于安南的计划,或多或少都有了解。 “殿下,安南那边,应该不要多久,就能到了呢。”叶月清轻声的说道。 这次出来,没有秉笔太监郭忠,张三也是暗中保护,锦衣卫的宋忠也没跟着。 这让叶月清的心中,微微荡起一丝涟漪。 朱英听到这话,顿时来了些兴趣,笑道:“刘胜那厮,如今应该是斗志满满吧,希望在那边,他不会让我失望,可以整出点事情来。” “现在我自己不能去了,他代我去,倒也是差不多。” 微微沉吟片刻,朱英吩咐道:“晚点你给传封书信过去,让刘胜的动作,稍微快一点,如今大明这边,大致是明年,那些作物都可以推广开来。” “但水稻和小麦,才是我汉人喜爱的关键,番薯这些,也仅仅是能解决饥饿,安南的环境对于水稻生长极为有利。” “水稻的种植,往往一年能收割三次甚至四次,对于所有可以种植水稻的地方,必须要先想办法占领下来,至于手段,看他自己了。” “占据这些优势的水稻种植区域,五万大军的生活保障便就不再是问题,指不定到时候,安南的粮食,还可以反馈到大明来。” 对于安南的水稻,朱英可以说是垂涎已久,现在五万军人马过去,还是大弟子带队,怎么着也得把好处给捞足了。 聊着聊着,两人很快就来到了平安茶楼。 这是朱英在京师,最初立足的地方,也是和老爷子开始认识的地方。 目前来说,茶楼的生意就没差过,即便现在不是饭点,茶楼的大堂里也是满满的人,打包的更是排着队。 前面的眼尖的小厮,隔着老远就看到了朱英,顾不上生意,连忙跑进去跟张伯汇报。 待朱英来到平纳茶楼门口的时候,一身锦衣的张伯,已经出现在门口迎接。 “东家。” 听到这个称呼,朱英当真有种恍若如梦的感觉,他貌似已经很久,没有听人说起过了。 微微晃神后,朱英就走了进去,上楼梯,直入二楼。 便是曾经最喜欢坐着的窗边,这里恰好可以看到热闹非凡街道。 “我这次过来,是有几件事情跟你交代一番。”朱英开口说道。 张伯躬身道:“东家日理万机,些许小事,只需差人过来招呼一声即可,怎能劳烦东家亲自走上一趟。” 朱英微微摇头道:“宫里待久了,便就顺道出来散散步,见见这人间烟火气,再者说了,这次的安排,也不是说几句话就能将明白的,当面说得清楚些。” “是,东家。”张伯恭声道。 朱英随后笑道:“这次主要是有三个事情,第一个事,便是和你关系匪浅。” 听到这话,张伯有些疑惑,不过没有出声,等待东家的解释。 朱英也未卖什么关子,直接道:“昨日我和爷爷商议着,对于现在商会账目及其收益,准备一并纳入到皇宫内帑中去,这也就意味着,往后张伯可以管辖内帑的账目,多少算是个官身。” 听到朱英的话,张伯先是一喜,而后面色就开始变得挣扎起来。 不过短暂迟疑过后,张伯面上出现一幅视死如归的表情,沉声道:“但凭东家安排。” 朱英见此,微微皱眉,问道:“张伯不喜欢?” 张伯坚定的说道:“既然是东家的安排,老奴自然得遵从,再者说了,老奴现在儿子孙子都有了,便就是挨上一刀,也无甚大不了的。” 朱英闻言,顿时失笑道:“想什么呢,我还能让张伯入宫当那太监不成。” 张伯是东海女真部族,崇尚武力。 对于这样的汉子来说,去当一个阉人,可谓是宁死也不可能。 但如今的张伯,却愿意为了朱英,放弃心中的信仰,或者说,朱英已经成为了张伯心中的信仰。 曾经,张伯的部族,不过千人,每年都会面临饥饿,死亡,还有超不保夕的日子。 自从跟了朱英后,部族里的生活,就越发的好了起来。 东海女真,也被称呼为野女真,本身并没有多大的文化传承,对于他们来说,谁让他们的族人吃饱饭,就可以为其效死忠。 这些年跟随来,张伯亲眼见证了,部族的日子越发的好了起来,所有的族人,心中开始有了盼头。 年轻力壮的族人,以能够加入到朱英商会的护卫为最大愿望,张伯本人,也是贴身护卫朱英。 不过就是一刀罢了,有甚大不了的,只要能够报答东家的恩情,哪怕是刮了这身皮肉又如何。 张伯沉声道:“东家,老奴是知晓宫里的规矩的,能够在宫里待着的,只有宫女官宦,这是规矩,大明的规矩。” “东家可不能为了老奴,而破坏这个规矩,不值得,也没必要。” 张伯的声音铿锵有力,表达出心中的决心。 听到这话的朱英,对于张伯越发的满意,便再次说道:“张伯,我可没说过,让你入宫去呢,这商会如此多事,哪还有你入宫享受清闲的时间,你可是得为我,继续努力奋斗。” “咱们的商会,这到大明才多久,虽说目前形式还不错,但终究没有真正的扎根下去,怎么着,这才哪到哪,你就要退居幕后了?” 张伯有些尴尬,没成想是会错了意。 朱英没在此时上纠结,道:“这次过来,最为重要的,便就是须你去找几个地方,要宽敞,能够待的人多,我准备办几个大的场子,用来制作糖霜,纺织制衣,酿酒,开窑瓷器等等。” “这边估摸着,怕是要招数万的长工,干就干大的,地方不要太偏了,靠近外城便行,场所一定要大,包括长工们的住宿,也安排在一起。” “还要预留一些扩大的区域,等上了路子,自然还是要加大的。” 实业兴国,手工业的制造,在如今的大明并不算昌盛,多数的劳动力,基本上都在于田地之中,京师这边,很多也都是无所事事。 要么就是在家里混日子,要么就是到处干短工的活。 而朱英开商道的第一步,就是把工厂,先给办起来。 现如今的情况,其实是已经有了办工厂的底子,像是江南地区,许多地方都初具规模。 尤其是纺织业。 当然,数量最多的,还是以小作坊为主,一般是一个家庭,或者几人办的,民办在这个年代,几乎无人考虑,也不具备这等条件。 投资太大,而且稍微有点权力的,就能直接给整垮了。 再者说了,别说招几千人,便是招几百人,随便一个图谋不轨的谋反罪就下来了,树大招风,便就是这般。 张伯迟疑的问道:“东家,这人倒是好招,可是咱们商会里,也没这么多大师傅呀,能带得过来嘛,这么多人,若是出了什么差池,那可就不好办了。” “老奴这心里,着实是没谱呀。” 朱英安慰道:“这些你无须担心,我已经通知了内务府,便是宫里各个局的宦官女官们都会过来,前期或许慢一点,顶多不过月余的时间,学徒们也就能上手了。” “也无须懂得太多,就按照火药司的模式来,把活都分割开来,一步步的做,无须一人都给做了,这样子速度快许多。” “学徒们做久了,便就越发精湛了。” 张伯回道:“是老奴多虑了,东家安排的事情,定然早就有了筹算,宫里的人能够过来指导,想必做出来的东西,指定是差不了。” 宫里宦官八局,其中抛开兵仗局,银作局不谈。 其他例如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 几乎是代表了整个大明最为顶尖的手工艺水准。 这些都是为皇家服务的。 现在朱英的目的,就是要将这些人才全部都发挥出来,把实业给兴办起来。 往后不管是海外出口,还是大明内销,都有足够的货物保障。 不管是什么东西,当进入到工业化的制作模式后,他的成本,就会开始大幅度的降低。 现在的朱英,就是要将这些所有东西的价格,全部都打下来,干出后世批发的概念。 不管是什么货物,直接就是量大管饱,质量上乘。 而且在这样的制作环境下,手工业的提升,也会越发的娴熟起来。 作为大明未来的皇帝,在发展商业这块,当然不能以捞钱为主,最为重视的,还是所有商业的健康发展。 若是说捞钱,小手段太多了。 随便整个彩票出来,就能让整个大明都疯狂起来。 这个中的收益,简直是难以想象。 哪怕是搞个刮刮乐,也恐怖得很。 可是这些,对于民生毫无意义,反而会让很多人,一门心思扑在一夜暴富的心态上,弄得家破人亡。 “去准备吧,若是有什么问题,直接去锦衣卫找宋忠解决,快些把地方敲定好。” “还有,在纺织这块,只招女工就行了,京师里的女子,能有的活计太少了,能够做一份长工,补贴家用当是足够了。” “纺织厂的选址,尽量在外城内看看有什么好的地方,多数女子,可能还需随时能回家,这一点上,要考虑好。” 朱英吩咐道。 解放女性的劳动力,其实是很有必要的。 如今大明女子婚后,当然不会像大户人家的闺女那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每天也是有很多事情。 但是绝多数的女子,只能待在家里,或者帮人洗衣,赚取微薄的钱财。 更多的就在家里盼着丈夫的收入过日子。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能有一份洗衣的工作,都已经是很不错了。 而且在纺织这块,女子也比较容易上手,针线活几乎所有的女子都会。 纺织,制衣,这些朱英都是要做的。 大明是几乎没有成品衣卖的,即便是店铺里,也都是样衣,看了款式喜欢,然后店家定制。 也就是说,如今的大明购置衣裳,全都是私人定制。 普通百姓家里,也都是买了布匹,然后回家自己动手制作。 像是朱元璋身上穿的,不管是衮服,朝服,还是常服,几乎都是马皇后自己动手缝制。 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的衣服已经破旧了,却从没有换过。 顶多是缝缝补补。 不是没人可以做,只是因为马皇后不在了,不是马皇后制作的衣裳,朱元璋穿在身上,便就觉得不舒坦。 现在朱英就是准备制作成衣。 当然,要彻底打开成衣的市场,改变百姓们从小到大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搞定的。 但朱英可不愁销量。 不管是治安司的成员,还是军中的将士们,这些订单足够让纺织厂的女工们,干上八辈子都做不完。 更别提朱英往后将会为自己旗下的所有工厂定制厂服,包括群英商会的店铺,制作特定款式的服饰。 统一的服饰,带来的效果是与众不同的,更加容易形成凝聚力。 朱英要做的,就是让整个大明百姓,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群英商会。 这就是朱英的,特色实业兴国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