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武侠仙侠 大明皇长孙

第476章 大明不公平的对待

大明皇长孙 执笔见春秋 6627 2024-04-17 18:11
   五部尚书及翰林学士,怀着激动的心情,在早朝之后来到了华盖殿。   朱英也就把早就定夺好的一些制度拿了出来,让大家查缺补漏。   大明的俸禄制度,严格来说是十八个阶梯。   从九品,正九品,到正一品,从一品。   每一个品级,都有正从两职,九品中正制,也就对应着十八阶。   按照现在朱英定下的,最低品级的从九品每月的宝钞俸禄是五贯钞。   听上去似乎有点少。   正常的三口之家,吃饱饭的情况下,是需要四贯钞,这里面不仅仅是包含了大米,还柴油盐酱醋茶等。   初看到,众人也平常心态,能吃饱就行。   不过看到后面的福利,就有些动容了。   首先是吃饭。   按照新的制度,所有的衙门,不管是哪个类别的,包括宫里头,都会单独开设官员食堂。   并且不是一日两餐,而是一日三餐。   如若遇到加班的情况,更是可以提供宵夜。   单单就这一点,让五部尚书,翰林学士大为动容。   把吃饭的问题解决了,可就是解决了大半的问题。   这还不止。   在其后面,每个季度都会有相对应的新衣,包括一些附带。   所谓配送,就是享有一定程度上的津贴,这些就不是实物了,而是柴,油,盐,花椒,之类的作料,数量不算多,但意思到位了。   每个地区的附带并不明确,会根据当地的情况变化,具体的数额是季度的五贯钞内。   也就是说每三个月,相当于发放四个月的俸禄实际。   除此之外,对于地方官员,京师官员马车的配额,使用,也大致的定了一个计划,具体的详细,就是需要五部尚书和翰林学士共同来完成了。   而后便是关于伤病之类的。   首先便是医药全免。   听上去有些夸张了,其实这还真不多,在各项福利待遇里面,反而是最低的。   可不要拿着后世高昂的医药费来对比,如今的大明,现行的中医,大部分的医药都是非常廉价的。   这年头行医,讲究的是一个悬壶济世,医德,名声最为重要。   尤其是对于中医来说,像那笑比较有疗效的土方子,可能患者自己就能去取了。   药店里的药材,几包下来,顶了天就几十文。   大夫的针灸,推拿,包括接骨这些,基本上就包含在看诊费里面。   去药堂看诊,总共就几文钱。   你若是骨头折了,便就当场给你接好,若是哪里不通畅了,来一套针灸,若是得吃药,那就开个方子,便就没有别的费用了。   义诊在大夫这个行列里,是最为常见的现象。   讲究的就是一个药到病除。   若是吃了你的药,三日还不见好转,那可就是砸招牌了。   其实在如今的大明,大夫的地位并不高,对于大夫的划分,是属于百工之中。   也就是说,大夫的地位,是跟工匠对齐的,也就比商人的地位高一点。   当然,这只是说一个普遍的现象,不包括御医,太医,或者说当代名医。   不管是大夫,还是药店,也不存在什么暴利赚钱,因为他们服务的对象,主要还是一些穷苦的百姓。   指望从百姓身上刮出很多油水来,显然是不现实的,一些没钱的,宁可就这么拖着,也不会说花钱治病。   什么偶感风寒,那就自己扛着。   吃饭都吃不起呢,还看啥子病哦。   况且对于许多老人来说,一些普通的病症,都懂得几个老方子。   受了风寒,那就是一碗姜汤搞定,出身汗就好了,哪里需要去看什么大夫。   食疗在百姓这边,才是很普遍的现象。   而大夫这边,面对的病症多是以疑难杂症为主。   而调理身体,主要还是在于一些达官贵人,偶有什么不舒服之类的,便就会请大夫来把脉看看。   大夫这个行业,主要还是传承。   师传徒,父传子。   自小就开始跟着把脉看病,抓药开方。   严谨且便是一辈子的活计。   是以朱英把所有官员的医药全免,还真就是一个非常小的方面。   其实这一条并非是针对朝廷官员的,主要是给地方官员。   朝廷这边,基本上有什么伤痛病症的,宫里头的太医,御医就给治了,费用也是宫里头也出了。   几位尚书还有翰林院的学士讨论了半晌,最后是刑部尚书杨靖开口问道:   “殿下,这按照官职的品级发放俸禄,可有些官员是实权,有些官员是虚职,也按照如此定夺吗。”   但凡是官,就有品级。   不过这个品级也是五花八门的。   像是翰林院的修撰,一些从官,还有副官等等,诸如此类的繁多。   若是按照这般发放的话,就好像没有了什么区别。   简单来说,就是不同工却同酬。   那边累死累活,手握大权,一个月是这么多。   这边清水衙门,整天无所事事,一个月也是这么多。   如此看上去,好像就有些不公平了。   朱英闻言解释道:“杨尚书说得在理,不过这般核算下去,就显得比较繁琐了。”   “这便是相当于要给每一个官职,都要重新去订立一个俸禄的标准。”   “是以在我和爷爷的商议中,决定把这块的区分,体现在津贴方面。”   “每个月会根据衙门负责事务的不同,总体成立一个数额的津贴,而后自上到下,分别按照官职品阶发放。”   “是以所处之位事务多一些的,自然津贴也就多一些,事少一点的,津贴也就少一些。”   “这一块是个重点,便正是需要几位尚书,学士共同探讨一下如何制定,往后变动的话,会根据每年的户部赋税营收的情况不同,也有所变化。”   在场的俱是人精,听到太孙殿下的这番话,如何不能理解这津贴的重要性。   简单点说,九品十八阶梯的俸禄,便就是相当于一个基础保障的待遇,而津贴的大小,才是官员区分的关键。   这自然也是催动官员积极性的一方面。   像是犯了过错的官员,自然津贴和奖赏就被全部取消了,只能有基础的保障。   反过来说,若是政绩到位的,津贴自然就会更高,其他的奖赏也会更多。   “太孙殿下果然高明。”   刑部尚书杨靖夸赞道。   显然太孙殿下这边,把很多细节都已经敲定了。   随着讨论的继续,很多问题在朱英的解释下也越发的清晰起来。   不说详细到每一个官员,但是大致的情况基本上都已经开始定夺下来。   具体俸禄改革,尤其是福利待遇这方面,自然不可能说一挥而就,也需要一个过程的酝酿。   包括衙门这边伙房的搭建,厨师的招聘,也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但是这大致的纲要,就要今天必须敲定下来,明日早朝,便就得开始公布。   下个月十五号,就要实行发放了。   次日早朝的时候,京师这边的印刷坊,已经连夜将官员俸禄制度的详细,印刷了上千份。   到了朝会上开始文武官员人手发放一份。   看到这纸上自己对应的俸禄,所有的文武官员高兴得像一个小孩子般痛哭流涕。   更是许多官员跪地磕首,感谢陛下和太孙殿下的恩德。   在奉天殿里当官,真的是太难了。   处于陛下的眼皮子底下,锦衣卫的监察中,想要稍微贪一点,那都是极为艰难的事情。   也就是说现在奉天殿的官员,不说全部吧,九成都属于清官的行列。   不是清官,也在这里待不了多长的时间,就得横着被送回家。   反倒是地方上的官员监察力度没这么大,不贪银子贪点吃食问题是不算大的。   这不是还有个词,叫孝敬吗。   百姓,商人,‘自发’送点吃食,也谈不上贪污受贿不是。   有关官员俸禄改革的具体条例,在第二天的时候,就登上了京师邸报了。   对于百姓来说,也算是一个很好的谈资。   “这官员的俸禄也不算高啊,从九品的官每月才五贯钞,这在京师里找份活干,稍微卖点力气的,也都差不多了,看来这官老爷也不好当啊。”   有汉子听完说书后,不由开口说道。   不过立马就遭到了旁人的教育。   “这可是朝堂发放的俸禄,能跟卖力气的相比吗,再者你没听着说吗,衙门里可是管一日三餐,三餐呐,据说若是因事加班,还有宵夜享用。”   “这衙门里的饭食,你当是跟咱们吃的一样嘛,就那点钱财,也不知能吃多少餐便也就没了。”   那汉子听完这话,完全没有理会其中的挖苦之意,反倒是憧憬的说道:“这衙门里的饭,指不定每餐都有荤腥,三餐还能有夜宵,当官是真的好。”   “指不定还能管饱呢。”   听着这话,周边的也跟着笑了起来,同时流出羡慕的神色。   正巧在这个时候,说书先生讲述着,关于衙门津贴的事情。   不仅是吃饭问题,还有各项补贴,福利赠送,简直让人平白要羡慕几分。   羡慕归羡慕,但在老百姓来看,这也是官老爷们正常的需要的,倒是生不出什么妒忌之心。   能够当官老爷的,哪个不是饱读诗书,才学深厚。   比自己这些老百姓活得舒坦些,自然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不过对于很多从商的来说,听到说书先生的讲述后,反而生出了一股自高感。   大明的兴商之策,让许多投身进去的,哪怕是大字不识,今年也都是赚得盆满钵满,一个月进账十几贯钞,都算不得什么挣大钱。   赚上百贯钞的,也是经常听说。   而他们,也是京师消费的主力军。   钱来得快,自然就没那么在乎,花了就花了,明日再赚便是。   娱乐业在京师的发展,是越发火热了。   据不完全统计,单单是今年在京师新开的青楼,就已有数百之多。   其中有路子的,还从远洋之外,招来许多外族女子,凭的一股子猎奇猎艳,生意极为红火。   诸多青楼也是有所有样。   若是在这个时候的大明,在青楼见着什么黄头发,蓝眼睛的外族女子,不要惊奇,实在是太多了。   有需求就有市场。   海禁解开后,海贸变得更加的频繁起来,京师的热闹,整洁,礼仪,文明,还有包揽着全世界的商品,让所有来过的人,无一对此繁华不心生留恋。   尤其是从战争之中,被大明的商人给买过来的外族女子,更是来到此地,根本就没有走的意思了。   不过现在大明的律法,尤其是在户籍上面,只针对于大明国人,其他的想要加入大明户籍,尤其是京师南京这边的,就比较麻烦了。   女子还好一点,便是能够找个京师户籍,哪怕是大明户籍的嫁了,便就可落户大明。   男子就麻烦一点,若是没有贡献,或者有技艺才能的,户部下设的部门,是不会给其落籍的。   而非大明户籍之人,在许多律法层面,没有享受的保护。   虽说没有明文规定,非大明户籍就要低人一等,但现实的情况就是低人一等。   比如有户籍和没户籍的争执见官,就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在一些桉件上有所袒护,是极为常见的现象。   对于这些,朱英也有所了解,知道有些许不公,但并没有去改变的意思。   为什么要改变,区别对待,挺好的。   便就是这样,才能让其他外族外国之人,心向文明,心向大明。   从深层次来说,大明本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这里没有汉人,蒙古人等等的区分。   只有大明人和非大明人的两种概念。   吸纳更多优秀的人才,人口,这也是朱英要进行的一个方式。   区别,不公正的对待,往往会让更多人对于大明更加向往。   用朱元章的话来说,咱大明的百姓还管不过来呢,哪里有时间去管这些外族之人。   在官员制度这边敲定之后,朱英便在此出宫,开始商定关于工人工会的事情了。   工人工会,在如今的大明是很有实行的必要。   因为工业的发展的基石,就是工人群体。   普通的劳工是工人,有技术的工匠,也是工人,甚至是大夫等人,都属于百工的行列。   很多创造,科研的发展,最早哪有什么科学家的存在。   便就是工人在推动。   具体点来说,便就是技术工种。   这些经常在一线工厂里干活的人,往往会蹦出几个脑袋灵活者,他们发展出更为快捷,便利的施工方式。   有着丰富的实际经验的他们,从某个角度上来说,便就属于近现代科学家的雏形。   只是因为读书少,所以不能形成更为系统的理论方式。   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是需要大量的先辈独自摸索。   朱英虽然有着前世的经验,可他并非是什么百科全书,对于很多事情,只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大的方向清楚,但是小的方向,那就一窍不通了。   只是不管如何,先保障工人的利益,至少不会平白受到别人的剥削才是关键。   出宫之后的朱英,便开始微服私访所有的工厂了。   不仅仅是民间的工厂,包括自己群英商会下的厂子,也是要走访的。   自从上次刺杀的事情过去后,朱元章对于大孙的个人武力,就有了一个很是充分的了解。   所以对于大孙的出宫探访也很是放心。   不过自然还是要有随身侍卫陪同,便是玄甲卫,也会在朱英出宫的时候,开始进行外出演练。   这边是有什么情况的时候,只须朱英身边的侍卫,向天放上一信号火药,便就立即行动,即刻护卫太孙殿下的安危。   在如今的大明,是严禁火器私自民用的,这也是朱英在发展火药司的时候定下的规矩。   但凡有私藏火器者,一律严惩不贷,大额罚金,没收火器。   若有凭借火器伤人者,视情节严重程度,处以十五年往上劳役,或流放,死刑。   不过对于海贸的商人,出国在外,享有特殊的优待。   毕竟大明之外,尽皆属于蛮夷之地,为保护大明百姓在外之安危,得通行出大明疆域者,可按照人数在沿海火药司,租借一定数目的火器。   这个火器的租借,是需要还的,若丢失达三次者,则终身取消租借权,这也是为了不让火器大规模的流失,别人做起火器生意来。   现阶段的火器工匠,都是牢牢的掌控在朝廷手中,即便是一些分部,多数没有完整的工艺传承,只能做一些安装的分配工作,核心技艺自然只能在京师完成。   朱英去探查工厂,自然不可能说是普通人,哪怕是连门都进不去。   自然也不能以太孙殿下的身份,那肯定什么都看不到。   工厂目前还是隶属于工部管辖,下属新设工监司,便就是为单独管辖民间工厂。   理论上来说,便是群英商会下面的工厂,也在其掌控范围内。   朱英则是以工监司官员的身份,开始对于各路工厂具体情况的探查。   和随身的侍卫,自然就是办成随从之类的。   虽然年纪有些轻,但目前的官府中,一些勋贵子嗣上任,也属于极为正常的现象。   走访探查是一个很麻烦过程,哪怕是京师周边,也不是说两三天内就能完成,这一查,便就是半个月的时日。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