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武侠仙侠 大明皇长孙

第246章:大明根子上的巨大隐患

大明皇长孙 执笔见春秋 5459 2024-04-17 18:11
   恋上你,大明皇长孙   随着朱英命令的确定,数十骑从京师出发。   为了保障信息的传播速度,这次的人员,都有特批的加急文书,驿站通行。   在朱英的要求下,半月之内,必须将消息全部传播到位。   两日后。   朱元璋下了早朝,感觉到有些疲惫。   微微琢磨一番后,直奔坤宁宫而去。   “好你个大孙,咱在朝堂上累死累活的,你却在这里钓鱼,你眼里还有咱这个爷爷没。”   刚入坤宁宫,朱元璋就看到大孙在院子里,拿着钓竿钓鱼。   另一旁是翰林院的李卫良,正在查看奏章。   当然,这件事朱元璋早就知道了,所以才特地过来。   “爷爷,孙儿正在陶怡情操呢,人呀,要劳逸结合才能心情愉悦,健康长寿。”   朱英笑着回道,没有丝毫被冲破的尴尬。   朱元璋听到这话,气不打一出来,道:“你才多大,不过十八岁的年纪,现在就讲究养生,咱都六七十了,还在兢兢业业的。”   “咱早说了,让你早点跟咱一起去早朝,怎的就这般备懒了。”   朱元璋嘴上这么说,身体却是很诚实的走到大孙旁边坐了下来,而后向刘和挥挥手,刘和立即送过来一根鱼竿。   爷孙俩就这般一同垂钓起来。   “爷爷别急呀,等孙儿的规划完成,保管早朝上几乎没什么事情了,现在从奏章上看,早朝上的那些事情,不过是些芝麻绿豆大小的繁琐事。”   “有些困难的吧,也都是老生常谈,拿出来说上一番,该解决不了的还是解决不了。”   “往民生方向说,不过便是钱,粮二字,往文官层面说,便就是吏治清明。”   “内政,终究还是要以发展为主。”   朱英开始讲述起来。   朱元璋道:“大孙说的这些,算是到点子上来,不过如何具体落实,才是事情的关键,很多事情,没这般想象的简单。”   “有些官呀,那就不是官,想尽办法搞破坏,咱有时候,都不知道他们是如何想的,非得要咱动杀心,才能有所收敛。”   朱英点点头,回道:“就是想要多捞一点呗,爷爷也莫怪孙儿没去管这些事情,这些事情,终究是处理不完的。”   “精力全部被牵扯进这些日常琐事之中了,根本没空干点别的事情。孙儿觉得,看待事情,得跳出来看,将事情从根子上解决掉。”   朱元璋没好气的回道:“咱还能不知道嘛,现在就等着大孙你送来的番薯那些作物成熟呢。”   “这天底下的事情呀,但凡是百姓温饱的问题能够初步的解决,其他的事情,都也就能过得去了。”   “好在是今年的秋收还不错,你是没看到,随着秋粮过来,户部那些人,在朝堂上说话都硬气了很多,咱这心里呀,也是安了心。”   “每年收粮的这两次,都是整得提心吊胆的,若是大范围灾荒,谁的日子都不能过呢。”   朱英闻言,赞同说道:“爷爷说得在理,不过这天底下的土地,还是有太多在乡绅的手里,长久以往,可不是个好事情。”   说到这土地问题,朱英却是多有感叹。   土地兼并,永远都是各朝代一直需要处理的问题,却又是一直无法处理。   不管怎么去变革也好,变法也好,也都只能说是治标不治本。   随着时间的推移,还是会有新的兼并方式出现。   朱元璋听到大孙聊到这关于国家核心的问题,顿时就来了兴趣。   他没想到大孙在这方面,竟然也有钻研,连手中的鱼杆的都放下来,问道:   “大孙给咱说说,关于土地这块,可是有什么新奇的想法。”   “直管说就是了,不用担心别的。”   说完后,看了看周边,轻轻挥手。   刘和,蒋瓛及宫女官宦们,依次退下。   涉及到这等国家大事,朱元璋自然要严格保密。   朱英微微沉吟后,开始说道:“孙儿在读史书的时候,就发现土地对于国家,或者说田地对于任何朝代,都是想当的重要。”   “自中原文明的兴起,前后经历过土地公有,土地国有,一直到土地私有。”   “土地私有自春秋后,两千年以来为主流,历朝历代面临的最大问题,便就是土地向着少数人的手里开始集中。”   “越是王朝末期,乡绅掌握的土地就越发多了起来,反观朝廷的土地,百姓的土地,在不断的减少,因此形成巨大的隐患。”   朱元璋听到这里,认同的点头。   同时对大孙的表现也有些诧异,这几乎是从农业之初开始讲述了,足以说明大孙在这方面,自然是研读了不少的史书。   一般人,可没这么深入的了解。   “大孙的意思,咱清楚,便就是说大明往后,这个问题也会逐渐的出现。”   “其实这些,咱怎么就不知道呢,可是却没有更好的办法。”   “从最初的井田制,到隋唐前的均田制,大孙既然了解过,也自然明白,这等现象,完全是大势所趋,难以阻挡。”   朱元璋感叹的说道。   在大明建立最初的时候,在如何分配土地这方面,朱元璋也是绞尽脑汁,想尽办法。   同时也征召了许多读书人,一同出谋划策。   为此推陈出新,煞费苦心,将土地管理和基层管理创新结合起来,推行了“赋役黄册”,“鱼鳞册”和里甲制度。   对于这些制度,其实朱元璋是不满意的,但也是没得办法的办法。   他也知道其中的隐患,长久以往,地主和官吏相互勾结下,同样会出现很大问题。   “其实,倒也不是没有办法。只是现在来说,算为时过早了一点,得等番薯等作物在大明遍地开花的时候,才能推行下去。”   听到大孙的话,朱元璋一下子就来了兴趣,问道:“大孙说说,当是如何。”   朱英回道:“很多百姓之所以卖掉自家的田地,完全是因为造了饥荒,像是那种强行霸占土地的,并不是多数。”   “那些乡绅们,也不是什么恶人,多是些远近闻名的大善人,只是闹了饥荒,百姓活不下去,卖儿卖女卖田,这就促使了乡绅们的规模,越发壮大。”   “等到后面开始丰收了,这些乡绅们的田产产出,便就是数倍,数十倍的增长。”   “江南的那些豪强们,不就是这么慢慢过来的嘛。”   听到这里,朱元璋不由想起了自己小时候。   这跟他家里的情况,是多么的相像。   本来朱元璋的父母,也算是有些良田,完全可以达到自给自足。   同样是闹了饥荒,所以朱元璋出生后,就只能给地主放牛。   这种情况太普遍了。   “大孙觉得应该如何应对,关于土地不断被乡绅们吞并的问题。”朱元璋思索一番后,问道。   朱英回道:“其实说起来也简单,那就是恢复土地国有,天下土地,禁止买卖,皆由大明所掌。”   “这般一来,乡绅们的土地,自然就不可能再次增多,也难以隐瞒。所以孙儿才说,必须要等番薯等作物,在大明普及开来后,才能如此。”   “均田制不可取,所以孙儿便想到一种新的土地分配方式,即是分田到户。”   “将土地进行划分,所有权归于官府,分配到户的土地,则只拥有经营权,不得进行买卖。”   “按照土地的等级划分,定下分等次的赋税,包田者多产归自己,少产须填补。若是遇上天灾,则可以免除相应赋税。”   “如此一来,但凡勤劳者,必定能逐渐的富裕起来,在接近温饱问题后,也可以供养子孙读书识字。”   朱英讲述的这些,其实就是后世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个制度,在老爷子统治期间,当解决大多数百姓的温饱问题后,是完全可以复刻到如今的大明的。   朱英的这一段话,如同给朱元璋开了天窗,视线都变得清晰起来。   越是琢磨,便越是觉得可行性极强。   最为重要的是,和眼下团结乡绅地主不同,这个方法,团结的是百姓本身,又完整的避开了均田制的弊端。   是完全可以长久的发展下去。   最主要的是,从根子上,彻底的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不过正如大孙所说,这个方法现在还不太适合,会容易引起大多数地主阶级的不满。   即使是朱元璋,也很难承受得住。   在此前,其实就地主阶级而言,朱元璋已经是妥协过一次了,那便是洪武十八年发生的郭桓案。   户部侍郎郭桓等人,通同各直省的官吏作弊,盗卖官粮。   其涉案粮食数目极为恐怖,为此,朱元璋一怒之下,将六部左右侍郎以下尽皆处死   为了追赃牵连到全国各地的地主,遭到抄家破产的不计其数,地主对此怨恨极深,已经达到朱元璋不得不处死审刑官吴庸等人,来达到平息的程度。   也就是那个时候,朱元璋才彻底清楚地主们对于大明的影响。   也是从洪武十八年起,朱元璋正式规定,账目所用汉字,必须由‘一,二,三。’   改成“壹、贰、叁。”   有效避免数目涂改,这一方法,一直延续到后世都在使用。   “大孙,你已经做好跟天下乡绅敌对的准备嘛。”   朱元璋笑着问道,他相信大孙在这方面会很是谨慎。   朱英回道:“这大明天下,八成百姓,两成地主,想要彻底赢得这场改革的胜利,唯有一种办法。”   “那便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从而彻底消灭地主阶级。”   朱元璋眼前一亮,道:“好法子!真是好法子!”   一句简单的话,却将如何改革的路线,彻底的定夺下来,等于这个事情,已经有了非常具体的方向。   在执行这个政策的时候,目的将会非常明确。   “有大孙这个法子,真正从根子上,接近千年以来,各朝各代难以处理的问题,如此一来,咱大明何愁不能千秋万世!”   “真是咱的好大孙,如今想起来,大孙这些动作,可谓是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   “要是咱没猜错的话,这些所有的想法,大孙恐怕是早就想好了,就等着去安南开国实施吧。”   最后,朱元璋意识到了什么,直接问道。   朱英轻轻点头,没有否认。   在最初的时候,他就是准备这样去治理安南的。   现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将曾经给安南准备好的法子,直接套到现在的大明过来。   唯一不同的是。   治理安南要亲自动手,少不了一番血雨腥风。   在大明这里就轻松多了,只需要跟老爷子将明白了,后续一切就会变得简单起来。   ......   东南沿海这边,在朱棣还有朱棡旳强力打击下。   沿海地区的倭寇,不管是假的还是真的,几乎都被清剿一空。   更多海上的倭寇,也不在大明沿海了,而是向着对马岛,高丽那边过去进行支援。   倭寇大多都是战败者,但他们对于倭国,也同样有着感情。   小的国家,在情感似乎要更加的团结一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生存下去。   随着倭寇们的离开,不管是朱棣还是朱棡,似乎已经完成了此次的任务。   只是如今对比起来,两人似乎没有太大的差距。   在功劳上,燕王朱棣这边,反而还要多上一大笔。   朱棡倒是无所谓,没事做的时候,就悠闲的去海边钓鱼。   反观朱棣,就有点愁眉苦脸了。   按照惯例,这边的事情告一段落后,他就必须班师回朝。   京师的消息,朱棣也是有一定掌握的,尤其是跟朱英有关的。   虽然时间上有些推迟,但不难看出,如今的京师已经沦为了朱英的主场。   姚广孝这边,混成国师还统帅十五万大军的消息,朱棣也知道了。   这边的计策出了一半,现在连出谋划策的人都没了,朱棣也很是无奈心酸。   “即是已经到了这般地步,便就回北平,好好待着吧。”   朱棣心中无奈的想到。   此时,恰好朝廷的谕旨,传达过来。   朱棣怀着有些忐忑的心思去接旨,然而谕旨的内容,却是让他心生狂喜。   谕旨上表明,燕王朱棣,晋王朱棡将继续在沿海屯兵,于明年开春后,共同出征倭国。   看到谕旨内容的朱棣,还有些不相信。   “这到底是父皇的意思,还是朱英那小子的意思,难道那小子,就这么看不起本王嘛,觉得本王对他构不成任何威胁?”   朱棣的心中有些愤慨,藩王问题,其实都清楚。   若是朱英对他严防死守,他也觉得正常。   但这样子对他加以信任,就令他心中不爽了,好像现在的他,都不配被朱英视作对手一般。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