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武侠仙侠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第四百九十六章 皇太孙殿下

   “阿嚏……”   东角门的暖阁。   朱元璋仰起头,突然打了个大大的喷嚏,声音如雷。   正等着平身的朱高炽被吓了一跳。   不是啊。   老朱不是要死了么。   这是要死的样子?   朱高炽不敢抬头,心里满是疑惑,光这声大喷嚏,朱高炽觉得朱元璋还有得活。   朱棣无语的看着父亲。   朱元璋没有发出声的大笑,暖阁的太监们都看见了燕世子被圣人一个喷嚏吓抖了的样子。   “起来吧。”   朱元璋淡淡的说道。   朱高炽起身,然后才看到朱元璋的模样。   虽然不至于说庄严,但也不是马脸。   关于朱元璋的异相图。   其实从嘉靖时期开始,民间大为的流传起来,包括朱棣不是马皇后所生等等的野史,也在大量的诞生。   可见民间的社会风气已经发展到了何种的高度。   明中期社会风气的发展,为万历时期,各种新思想和代表小市民阶层诞生的书籍提供了土壤。   任何事物的发展,绝对不是凭空而来的。   明末的资本主义萌芽思想,也绝对不是明末突然就发生的,而是随着发展而逐渐变化的。   而清朝一直要到清末,被英国狠狠的敲了一棍子,然后太平天国运动发生,才算是松动了清朝在南方的禁锢。   可惜。   这个时候已经太晚了。   无论是社会风气,还是人们的思想等,经过数百年的扭曲,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辫子精神深入人心,百年都难以根除。   在明朝的时候,人们就敢骂皇帝,不光嘴上骂,还要写书骂,连皇帝都是如此,更不用说大臣。   从西方文明叙事的角度来看,可以褒奖为中华文明充满了抗争精神。   “咳咳。”   朱棣见儿子一直盯着朱元璋看,忍不住咳嗽两声。   朱元璋下意识的摸了摸自己的下巴。   怀疑自己脸上有东西?   朱高炽又确认了一件事。   朱棣喜欢摸下巴的习惯,原来是遗传朱元璋。   “你在北平的动静,又是兴兵,又是当众说自己不遵守规矩,因为你是打下的天下。”   “如此的豪气干云,怎么咱一点也看不出来啊。”   朱元璋露出探究的眼神。   种种事迹堆积出来的形象,朱元璋一直以为眼前的孙子,成长为了何等豪杰。   朱元璋一生见得最多的就是豪杰。   “嘿嘿。”朱高炽傻笑:“在皇爷爷面前,孙儿万不敢造次。”   巴结的模样,连朱棣都看不下去了。   朱元璋忍不住摇头。   的确充满了市井之气,如果不是现实发生的事,朱元璋都要怀疑眼前的孙子是不是被掉包了。   比起做出的事业,眼前孙子的气势太不相符了。   在朱元璋想来。   能有如此手腕和气度的人,做出这么宏大的事业,必定是惊世之人,气度非凡。   朱高炽当然明白朱元璋在想什么。   中国模式可不是他朱高炽发明出来的。   是真正的先烈们摸索出来的。   朱高炽自己何德何能敢与他们相比,先烈们的气度,那肯定坚定至极的人物。   自己不过是对于民族充满热爱的普通小百姓。   所做的事也不过是站在先烈们的肩膀上,抄着他们的作业而已。   先烈们从来不畏惧任何困难。   朱高炽有自知之明。   欺软怕硬。   他就是这样的人,也准备一直这么做下去。   谁软就欺负谁。   谁硬气就拉拢谁加入。   那些软弱者要么继续软下去,要么硬气起来,否则就乖乖的被他统治即可。   朱高炽要和硬气者一起打造一个盛世大明。   也只有硬气者们。   他们才能保证完美的制度真正的落实下去,敢于对社会的阴暗面做斗争。   那么完美的制度就不会被掏空,最后流于形式,成为空洞的口号而已。   硬气者才是民族的未来。   历朝历代都有许多良好的制度,最后却没有用。   为什么。   因为要靠人来执行啊。   就像英国从法国引进的专利法,从最开始的没人在乎,权贵们照旧抢夺工匠的发明。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工匠主动保护自己的权益,开始与权贵们斗争。   工匠们发起的官司越来越多,早期有诸多的斗争失败,可大量硬气者前仆后继的奋斗下,终于赢得了胜利。   必然。   有些人等着别人去奋斗,他们等着坐享其成。   那么这个社会这种人越多,这个社会也就越无可救药,正是辫子精神。   朱高炽很乖顺。   他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而形势变了。   至少在皇城里,朱元璋是强者,也绝对是硬气的人,一个碗当上皇帝,硬气的不能再硬气。   “那些话都是因为关心父王,所以孙儿才口不择言,皇爷爷原谅孙儿吧。”   朱元璋愣了愣。   有些不知道说什么了。   自己都做好晚年凄凉的准备了,毕竟那番气度的人,必定是杀伐果断的豪杰。   朱元璋喉咙动了动,最后看向了朱棣。   朱棣不好意思的露出笑容。   没办法。   这是他儿子不是么。   “老大从小就是这样憨厚。”朱棣小声的说道。   朱元璋忍不住问道:“那他怎么敢在北平做许多事?”   “因为父皇。”   “关咱什么事情?”   “父皇如何对待的大哥,咱就如何对待的老大,老大想要做事,咱是他亲老子,自然极力支持他。”   朱元璋想起了朱标。   又想起了前往广州番禺的朱允炆。   “你也不错。”   朱元璋向朱棣露出了笑容。   朱棣差点眼睛湿润起来,父亲的一句话,让他触不及防。   第一次。   他觉得享受到了当初,父皇对大哥的关爱。   朱元璋没有再理会朱棣,严厉的看向朱高炽。   “你还是要多读书。”   “读书不光让眼界开拓,还能养自身气度。”朱元璋吩咐道。   朱高炽傻眼了。   读书当然是好事。   但是读书累啊。   进入了社会的人,哪怕嘴上再说要捡起书本,如何想要重回学堂,可真正能做到的才几个人呢。   读书可比工作要辛苦多了。   合着闹了这么久,自己好不容易进京,原来是为了读书。   所以就是为了大老远从北平跑到南京读书。   朱高炽求助的看向朱棣。   朱棣大笑。   “父皇圣明。”   “炽儿不喜读书,有了父皇留在身边教养,想必能扭转一二。”   朱棣就这么出卖了自己。   朱高炽有气无力。   第二日。   朱元璋上朝,身边带着朱棣。   朱棣被封为太子。   监国。   朱高炽被封为皇太孙,并且下旨从全国挑选贤才入东宫教授皇太孙读书。   举国哗然。   朱棣被封为太子,人们已经有所预料。   但是人们没有想到,圣人竟然会指明朱棣监国,更多的人被东宫教授皇太孙读书的旨意所吸引。   没有人可以忽视这道旨意。   “这是圣人在为皇太孙铺路啊。”   有读书人说道。   皇太孙。   不在是朱允炆,变成了朱高炽。   “太子正当壮年,而圣人早早的就开始培养皇太孙,为皇太孙培植亲信。”   “十年二十年下去,皇太孙就是有史以来最稳固的国本,谁也无法动摇。”   随着旨意的昭告天下。   天下人都在讨论应天府的变局。   原来那些还在为朱允炆抱不平的舆论,一夜之间被压了下去,人们都在感叹圣人对皇太孙的看重。   山东。   朱高煦也被好消息打蒙了。   大哥慎之又慎,所有人都跟着担心起来,结果仿佛一拳打在棉花上。   各种好消息不断。   先是朱允炆被改封为越王,只是可惜被封去了广东,到底是个隐患。   对于大哥。   朱高煦有些羡慕。   大哥的风头太让人惊叹了。   被朱高炽赶回来的葛诚,意有所指的说道。   “小王爷本就深得王爷的重用,如今再有圣人的培植,这就是冉冉升起的皇太孙一系啊。”   葛诚强调道:“是史无前例,比当初太子一系还要庞大的势力。”   朱高煦耸了耸肩。   “我大哥不是小王爷了,是皇太孙殿下。”   听到朱高煦的懂事,葛诚露出笑容。   如今天下大定。   哪怕是北平系的文武,也不希望再有任何的意外。   已经是最完美的结局了。   天下大喜啊。   随着朱棣被封为太子,许多官员选择了辞官。   兵部尚书茹瑺。   辞交了兵部尚书的职位。   在离开京城前,他去祭拜了前太子朱标一番。   在守灵士兵的注视下。   茹瑺一一摆上自己的贡品,以及自己写的奠文,边哭边烧,闻着动容。   他是太子少保。   受前太子之恩情。   如今愧对于前太子,更无颜待在朝堂,而且茹瑺有自知之明。   他掌领兵部尚书一职,太过重要了。   恐怕新朝容不下他,没有人会放心的,他也没有脸留下来,更不在乎现在的权势。   “太子啊。”   “今日一别,臣恐怕再也不能来了。”   茹瑺整理了自己的仪容,在太子陵前重重的磕了三个响头,然后孤寂的离开。   不日。   茹瑺带着自家的随从,拒绝京城好友们为他举办的离别宴,悄无声息的离开了京城。   兵部尚书是国之重器。   金忠被朱棣从北平调来,担任兵部尚书,并且为东宫太子太保。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