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九章 无形的差距
中华重工工人子弟中学。 学校已经放假。 不过在体育场里,有近百名二年级的学生们,正在紧张的排练。 有站着的学生,也有坐着的学生。 坐着的学生们的面前,一张大鼓,一张小鼓,还有两个悬挂的铜锣,手里拿着两根小棒槌。 站着的学生们拿着大号,小号,竖排竹琴等乐器。 十几名乐课老师指挥着。 “后天就是中秋盛典,你们报名参加,经过了三个月的排练,流了多少的汗水,就是为了后天的盛典,不为了别人,只为了不辜负自己,诸君坚持到底啊。” 说话的乐课老师,来自于北平剧院的乐师,从来没有想到自己能成为先生。 他的心中,眼前的孩子们都是了不得的人物。 孩子们都喜欢上他的课。 因为他们最能感受到尊重。 中学二年上半年的课程非常的紧张,压抑的学生们喘不过气来,下半年的课程突然大幅消减了。 他们从繁重的学业中解放了出来。 短短的三个月,他们参与了一次户外工厂参观活动,办了一次学校秋季运动会。 甚至学校的告示栏上,鼓励学生们成立自己的社或者行。 古代就有社与行的民间组织。 例如铁匠们的铁家行。 这些铁匠们会定期参加这种类似后世的行业交流大会,才能有古代技术的强盛。 光靠父传子,是不可能有古代技术的辉煌成就的。 明代的五炼铁,九炼铁这些炼钢法,同样是福建的铁家行,铁匠们交流最终发明出来的技术。 例如宋末元初的数学家。 他就去南方和许多数学家交流过数学内容,最后写出了大名鼎鼎的数学书籍,这些都是有历史记载的。 明代的李时珍也是如此。 包括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 也是组织了无数的行业交流大会,许多有治水经验的人参加进行交流,通过实地勘察等等,才有了这项伟大的工程。 周王。 他就是当代植物学草药学交流大会的组织人之一。 大明许多相关的植物学家和草药学家,在周王的组织和资金下,经常进行行业学术交流,才有了未来一本又一本的医学宝典。 只是这些历史上的记载没有出现在教科书上,反而后世现代西方的学者们,把这些东西大书特书。 例如十七世纪的瑞典医术交流大会等等,冠上他们现代化的词语,就显得很文明了。 看得许多人当成了至宝,证明东方古代落后西方古代的证据。 其实这也是后世东西方对古文化的两种态度。 一个追捧,一个批判。 造成的不同的印象。 一直到开始倡导复兴伟大中华文明,才逐渐有了一些对古代文明称赞的文章。 总之。 学校鼓励学生们自发成立社和行的举动,并没有让学生们感到陌生。 小学的蹴鞠活动和竹球活动,在课程渐少的环境下,中学生们自发的兴起。 对社会活动的主动参与性,北平现在的学校,远比后世的气氛要高很多。 毕竟北平没有要追赶的紧张风气,因为大明就是世界第一,身后更没有竞争对手。 学生们在学校吃完了中饭,午休后又排练了一个时辰,然后才从学校离开。 学校修建了宿舍,开始施行封闭式学校管理。 但现在是放假。 除了留宿的孩子,住在北平的孩子们选择了回家。 中华重工工人子弟中学公车站。 一辆马拉火车驶来。 铺设在砖石上的铁轨,只露出浅显的铁轨。 孩子们笑闹着登上马拉火车。 他们有红色的公车牌。 红色的公车牌,代表他们是学生,购买了学生包月票。 随着北平城的交通需求,已经修建了公交系统,以马拉火车为主的公车为主。 公车上人很多,孩子们站在过道上。 当抵达一个新城区,几名孩子从火车上下来,各自告别返回自己的家中。 “父亲,娘,我回来了。” 没有听到父亲的声音,从厨房里走出来妇人,脸上有抱怨。 “不好好读书,时间都浪费在了乱七八糟的事情上头,我看你明年怎么办。” 明年就是中学三年级了,毕业年。 北平开始兴建大学。 但是大学的门槛很高,只要少部分孩子可以成为大学生,其余的孩子们会进行分配。 妇人的家里不缺吃喝,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进入大学。 少年没有说话。 读不读大学对他而言是无所谓的,相反,他更想早点加入社会,对社会充满了希望。 妇人的抱怨,一直持续到晚餐。 刘通从书房里下来。 “父亲,您写的文章,我们学校的先生看后很佩服,先生专门交代了儿子,向父亲发出问候。” 少年崇拜的看向父亲。 刘通平静的点点头,在二楼的书房,他听到楼下夫人对儿子的抱怨,缓缓的说道:“只有进入更大的平台,才能掌握更多的信息。” “你在学校做的事情,我并不反对,但是希望你明白,早日找到自己可以坚持的事情。” “为父希望你能读大学,但这是为父的希望,你想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值不值得你为之奋斗,旁人是无法判断的。” “儿子毕业后想要参军。” 少年大声的说道。 “参军是为了什么呢。” “为了我大明!” “先生说了,我们伟大的大明,需要保卫伟大的人,儿子要当伟大的军人,保卫伟大的大明。” “很伟大的志向,父亲为你骄傲。”刘通鼓励。 妇人欲言又止。 他们的家庭,生活水平很高。 儿子要去当兵,妇人舍不得,当兵多危险,要是有个万一,妇人眼睛红了起来。 “你获得过文学大奖,有北平人才津贴,还参加了你不说名字的项目组,不也是为大明做贡献。” 妇人抱怨说道,一边哄着坐在椅子上的幼儿。 “老大子承父业,学你的道路不好么。” 刘通笑了笑,“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天赋,我的这条道,老大能走是最好的,可他想要走别的道,如果我非要他走我的道,谁知道二十年后,三十年后,他能不能成功呢。” “未来的事情交给未来吧,我们要做的是过好当下,当兵不失为一条好出路,起码保障了人生的下限。” “我和我的朋友们约定好了,大家一起去当兵,谁也不会当逃兵的。” 少年认真的看向母亲。 妇人不理会大儿子,她还是不希望儿子去当兵。 是啊。 在生活富裕后,谁又希望自己的孩子去当兵呢,他们家在军队又没有关系等着继承,而北平每年都有战事发生,可不是后世的和平年代。 但是北平不一样的。 军人地位的提高,是全方位的,不是空洞的口号。 和后世早期一样。 当军是好出路。 晚上。 小儿已经睡着了,妇人才向丈夫抱怨。 刘通笑了笑。 “大学是新事物,并不代表比当兵的出路要好。” 刘通是北平的大文学家。 大学的建设,他是参与过讨论的。 所以比起眼前的妇人,下意识的认为读大学就可以做官,而刘通知道大学的未来规划和方向。 未来大学的建设,是结合技术司,半工半学的教学形势。 学生们会学很高深并且枯燥的课程,没有天赋的孩子跟不上,只有真正的有天赋的孩子,才能达到大学的学习进度要求。 刘通看了那些内容,他认得字,但是合起来一句话都看不懂。 如此高深的教学,他不认为自己的孩子能跟得上。 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学生会参加各个七级技术人员主导的研发团队,最终成为七级以上技术人员的徒弟。 这些徒弟们通过各项的考核与他们的论文,出师后才会被定为一二三级不等的技术人员。 等他们有了新的发明或者研究,才会逐渐升级起来。 听到不是做官,妇人才住嘴了,不过还是担忧,“当兵不是不好,可是我们家的孩子,又何必去当兵呢,毕竟万一有个不好。” 刘通默默无言。 他没有很高的觉悟,但是虽然不支持儿子去当兵,但也不会反对儿子去当兵。 并且当兵的确是条不错的出路。 儿子是中学毕业生,只要在军中表现良好,很容易成为武官,以后不论是留在军中,还是退伍后分配工作,都会有大的前程。 无形的差距已经诞生了。 在北平很多百姓停留在努力工作的见识时,刘通这类的家庭,已经知道如何规划自己孩子未来的道路。 这就是知识的力量。 而在向上发展的社会,因为无数的机会,导致这些问题并不会突出,只有陷入发展平缓的社会,才会冒出这些问题。 到如果社会发展倒退,这些问题就会变得尖锐起来,成为致命的问题。 第三天。 北平综合大场。 人山人海。 天还未亮的时候,已经从四面八方涌来了源源不断的人流。 北平的百姓们。 各地的官员们。 那些抱着好奇心,从远处提起那赶来,在北平逗留不少时日的乡绅们、读书人们。 容纳二十万人的北平综合大场,所有人都被这个宏大的建筑的规模而震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