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他猜到赵老大找他是为了能让更多人赞同迁都。果不其然,赵老大一见到他,便向他吐苦水,说起居郎李符不同意迁都,为此还写了八个不支持迁都的理由,还称之为“迁都八难”。 赵老大问他可以用什么支持迁都的理由来回怼。 李符的所谓“八难”分别是:京邑凋弊、宫阙不完、郊庙未修、百官不备、畿内民困、军食不充、壁垒未设、千乘万骑盛暑从行。① 直白来说就是李符觉得洛阳不够汴梁繁荣;宫殿虽然很大,但未修缮好;作为封建王朝礼制象征之一的祭祀场合,也没有修建起来。接着就是百官还没有准备好,洛阳城内的治安不好、矛盾重重。还有就是迁都的话,禁军势必也要跟着过来,然而庞大的军队吃饭问题也要解决。剩下的就是洛阳城虽有天险,但是这军事防御工程并未建设,而且百官若是要迁都,搬家的时候肯定已经到了盛夏,那时候天气酷热,不适合长途跋涉。 这些理由在赵老大听来有几分道理,然而他无论如何琢磨,都只能琢磨出“李符只是为了维护以自身为代表的官僚阶层的利益”一个结论。 宫阙、郊庙没修缮好又怎么样?他都不介意,这群不住宫里的人又凭什么以此为由? 京邑凋弊、畿内民困、百官不备、盛暑从行这些都是从他们自身的利益出发的冠冕堂皇的借口,他们根本就没想过要如何维持大宋的长治久安! 赵老大也不指望他们每个人都能自觉地维护他们赵姓江山,因而心里虽然郁闷,却没有怪罪和批评他们,只是对这类的谏言置之不理罢了。 沈亿陆:“……” 说实话,迁都也有损他的利益,可官家怎么就这么肯定他会同意迁都? 还不等他旁敲侧击,赵老大便提及他曾问沈霁:若百官都不同意迁都,那有什么办法能实现迁都? 沈霁就给他引经据典,说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事。 北魏皇族是鲜卑族,一直生活在关外,后趁中原动dàng而夺取了河东一带的政权,并建立了魏国,定都平城。 北魏经过多年的征伐,一统了北方。到了孝文帝登基时,他为了稳定政权、缓和汉民与鲜卑族的关系,决定迁都,加qiáng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然而已经在平城经营了上百年的鲜卑旧贵族们对此十分抗拒,认为洛阳离南边的朝廷太近,不安全。而且北魏就是以鲜卑族为贵的,何必去跟那些卑贱的汉民打好关系? 更重要的是,鲜卑旧贵族在平城经营了许多家业,一旦迁都,平城的土地便会贬值。而迁都洛阳,势必要把平城的一部分百姓迁徙到洛阳去,那洛阳的地都均分给了百姓,他们这些贵族怎么办呢? 基于这种原因,很多人并不支持迁都。 然而孝文帝态度十分坚定,为此决定利用这些贵族最在乎的利益来给他们设陷阱。 这些贵族偏安一隅很多年,并不喜欢穷兵黩武,孝文帝偏偏要假装攻打南边的朝廷,然后带着军队和一群人跑到洛阳去,再告诉贵族们自己打算迁都洛阳。 贵族们觉得打仗会损害他们的利益,相较之下迁都洛阳反而损失没那么大。于是经过多年的拉扯,贵族们最终同意了迁都。 孝文帝的太子也不同意迁都,甚至趁机叛乱,然后被孝文帝给杀了。之后就再也没有人敢在迁都这事上面搞事。② 当时也有人反驳沈霁,说北魏孝文帝迁都之后没多久就发生了各种叛乱,导致北魏国力渐微,直至灭亡。这都是迁都改革的影响。 沈霁随机反驳,北魏改革并非始于孝文帝,在他之前的两三代皇帝便已经开始了各种改革。 至于把北魏灭亡与迁都挂钩更是无稽之谈,矛盾是时刻都存在了,只不过北魏建国之初,大家的重心都在如何开疆扩土,所以矛盾发生在外部。 后来北魏统一了北方,只有南方的朝廷能与之对峙抗衡,但因双方旗鼓相当,故而北魏的重心从开疆扩土转为发展北魏。矛盾也就从外部转移到了内部。 吏治腐败、权贵争权夺利等问题日渐严重,最终才导致北魏走向灭亡。 沈霁的话辩驳得对方哑口无言,只能悻悻地劝赵老大不要听她胡说八道,她一个还未入仕的毛头小子说的话,岂有朝臣们的主意好?! 赵老大因此对沈亿陆说:“沈卿家那小子不是为了哄我开心而赞同我的话,他是经过了独立思考的,并认为这是正确的,才与我说。这是我喜欢那小子的缘故呀!” 沈亿陆翻译了一下这话,大意是:佞臣之所以被称为佞臣,是因为喜欢无条件的阿谀奉承、拍皇帝的马屁。沈霁并不是无脑地拍皇帝的马屁、讨皇帝的欢心,只不过是“他”的想法刚好与皇帝一样,这让皇帝仿佛得到了一个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