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为大宋崛起而习武?这是什么口号?”沈亿陆看着策划书上面大写的口号,皱了皱眉,“这要是让有心之人看见了,定要拿来做文章,说什么大宋如今正迈向繁荣昌盛,本就已经崛起,你这是认为大宋还处于弱势?你到时候要如何辩驳?” 沈霁:“……” 虽然这有挑刺的行为,可文人的笔杆子确实能杀人,沈霁gān脆提笔刷刷几下,把口号改成了“为大宋的繁荣昌盛可持续发展而读书习武”。 沈亿陆:“……” 所以“他”这是跟口号杠上了吗? “为什么非得要一个口号?” “响亮啊!爹不觉得很励志吗?” 撇过口号,沈亿陆继续往下看。 沈霁的策划其实就是兴办武学,既然参加科举的人首先会经过书院、州学的教育,那参加武举的人为何无需经过系统的学习?这是当初前来应举的人成千上万,最后却没有一个人令赵老大满意的原因! 所以在参加武举之前,必须先经过文武两方面的学习,这才能使得应举的武人提高中举的几率。 而为了不让武学跟武举像从前那样胎死腹中,相应的制度便得跟上,——李云杳觉得沈霁需要面对一个现实:就算武举能跟科举一样两三年便举办一次,但又有多少人会来应举呢? 首先武举之后,起官职的升迁制度还有待商榷,但往往会跟文官一样从低级的武官开始任命。这对很多武将世家的子弟而言,并没有什么吸引力,毕竟官职太低了,他们靠门荫就能获得中高级武职,那为什么还要辛辛苦苦地去习武、参加武举呢? 对行伍出身的士卒也是一样,他们靠军功和资历就能往上升,去参加武举还得懂军事谋略,他们连书都没读过,哪里懂什么兵法? 其次,朝廷愿意花这么多心血和钱财去培养军事人才吗?在州学上面,朝廷已经耗费了不少人力物力,再来一个武学,三司那边肯定会哭穷。 对此,沈霁的想法是,让武学如州学一样在各州府开花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效仿国子监,设一个国家层面的武学学校,让各地举荐一些符合基础条件的人到这儿进学,一方面学习兵法谋略,另一方面学习武艺,习满三年,要么参加武举,要么去军队里担任武职历事、积攒经验。 而为了鼓励大家参加武学,就得许以好处,比如原本武职是五年一磨勘的,但是武举出身的可以三年一磨勘,这样一来,必然能让大家意识到武举跟科举一样,其出身远比通过别的途径入仕的官员更清要。 诸如此类的填补漏dòng的建议与主张还有很多,沈亿陆看得出这份策划书的考虑已经越发周到,大概率能通过。不过他还是提了提,这事只靠沈霁是不行的,最好还是要取得武官那方面的一些支持。 沈霁道:“我早就说服曹璨他们,让他们一起上书啦!” 沈霁的jiāo际圈可不只是文人,曹璨与杨延昭这些武将世家的世家子便不提了,通过窦説和燕国长公主的关系,她说服了长公主的驸马高怀勇。这位驸马虽然没有多少兵权了,可他的威望和人脉还在,有他这个皇帝的妹夫出面,阻力会少很多。 沈亿陆:“……” 真不愧是他“儿子”,这jiāo际能力真不是盖的! 沈亿陆虽然没有什么意见,但还是谨慎地让人先去试探一下朝中的风向。大抵是大宋近来跟契丹、西夏等政权的jiāo锋变多了,大家也预料到未来必然会有大战,所以有人提议恢复武举之后,竟没什么人反对。 然而恢复武举只是沈霁计划中的其中一环,她想要改革的是大宋的军事制度。 在一次朝会上,枢密使提出了恢复武举,沈霁便趁此机会上书,提出恢复武举但是若没有符合条件的人应举该如何是好?所以应该开办武学,朝廷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再让这些人才前来应举,如此便能选拔出令赵老大满意,让朝廷放心的武将之才。 这提议一出,朝堂顿时如菜市场那般热闹了起来,百官jiāo头接耳、议论纷纷。沈亿陆已经事先跟赵老大通过气了,因此后者并不意外。 赵老大道:“这小沈卿对办学还真是热切啊!” 沈霁道:“西汉戴圣于《礼记》中《学记》说,‘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又说,‘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所以教化百姓,培养一种良好的风俗,必须从治学入手,而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因此在臣看来,不管是文学还是武学,都应予以引导培养。文能治国,武能平天下,文武缺一不可。” 哪个皇帝不想留下文治武功的美名?赵老大也想,所以他一方面重视文学、重用文人,另一方面又想以武力平天下,结束五代时期的藩镇割据的乱象。沈霁的提议虽然需要改革官制,但却说到了他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