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人中,状元倪朴尤得她看重。 *** 倪朴的状元定名曾出现过争议。 周望与何庆言这两个不搭调的老对头此次意见罕见的一致,均将欧阳澈置为头名,倪朴次之;而姚、谢、张三位副考却都属意倪朴为首。 双方分歧的原因在于:首重才还是首重名? 论名,欧阳澈两度叩阙闻名天下,堪为士人表率,倪朴有才名声却不显——此次既是南廷新立后的头期武举,状元取名才俱显的人物自然更有威信和号召力。 姚仲友三人对倪朴的“东京攻略”赞不绝口。此生对山川地理熟稔之极,明明是浦江人,却对东京地形了如指掌,其细节把握甚至比姚仲友这位禁军都虞候还要清楚,怎不让人吃惊赞赏! 双方的争议自然呈到卫希颜处作裁决。 倪朴名声不显,卫希颜对他却并不陌生。 武举解试前,一位风尘仆仆如行脚客商的浦江武子便曾到国师府拜访。卫希颜那会正避嫌,那举子自然没见着她,却留下了亲著的《舆地会元志》五卷,备列幽云十六州的山川险夷和户口虚实。 卫希颜观之扬眉,遂拿到枫阁。 名可秀看后点评道:“此生胸负大志,更难得认真务实,所著所说皆来自于亲眼所见。从这些细致记载就可看出,如非亲至断无法写出,且用语谨慎,对无十分把握之处皆留注有待考证之语,没有丝毫虚遮或敷衍,实是难得!” 她纤指一一抚过那五卷《舆地会元志》,语气感叹,“希颜,大宋官场是一团糨糊,为官讲究正确地做事,而非做正确的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到了年头就可坐待升迁,谁敢冒头打破官场规则谁就是众矢之的!如倪朴这般,费尽心血去做这种稗益于国却吃力不讨好的实事,朝官中有几人可为?” “倪朴难得,更难得在这里!”她冷笑,“倪朴早前若为官,怕是早被官场的糨糊淹没,连泡都冒不出一个!” 卫希颜自然知道妻子感叹之因。 自宋太宗北伐失利后,朝廷得了“恐辽症”,北宋君臣对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信心和决心那是江河日下,从皇帝到文臣武将哪个还有进取北地的雄心——如倪朴这样的人突然冒出来,定然被官场打压得渣子都不剩! 放任这样的人存在,岂不是反衬高立于朝堂上的众人都是些吃饭不干活的碌碌之辈? 卫希颜挑了挑眉。倪朴遇上她和名可秀,当算时也、运也! “此人文武全才,同时报了绝伦科,中得第二百六十五名!”卫希颜笑道,“奇的是,他似乎在江湖中籍籍无名。” 名可秀随后召来莫秋情。次日下午,千机阁很快收集汇总出倪朴的资料。 “这倪朴竟是雁翎刀倪归城的长子,武技当是家学渊源了。” 名可秀感叹一笑,道,“这倪文卿十五岁起便独行远游,精力和时间都花在山川地理上,哪来心思江湖争雄?倪老爷子气极下几乎将之逐出家门,雁翎刀传给了次子倪桐继承,甚至对外羞于提起长子,与倪家相熟的皆以为倪桐即长子。这倪朴的籍籍无名倒正常了!” “此子不为魁首,何人当为?!”她笑着下了断语。 *** 卫希颜拢回思绪,清透目光扫过倪朴三人,第一句话就问得尖锐,“你三人文才不弱,考文举当也能中,何以选择武举?” 倪朴当先抱拳作答,声音低沉,“武定国、文安邦。” 卫希颜心下暗笑,这倪文卿当真惜字如金。此话原为“文安邦、武定国”——倪朴改了语序,隐喻“武定国”为先,国不定,岂可安邦?这也恰合了他编撰舆图志的心意。 龚楫赞道:“文卿兄说得好!”他和倪朴原为旧识,早习惯了他的说话方式。 他祖父曾任过兵部、工部侍郎,龚家书香传代,历代皆通儒学,却没想到出了龚楫这么个不慕文途、反好兵道的异数,幼时没少为此罚跪反省。 这位刚及弱冠的青年温雅如书生,言语却锵然有力,尽显英风浩荡,“卫师,我中原鼎志昌盛,数千年从未有君王被掳蛮邦之耻——此耻不雪,我辈何以立足天地?” 卫希颜抬了抬眉,目光倏然锋利,“北廷与金人相接,太师雷动雄图大略,济道既负雪耻之志,何不入北军更得捷径?” 龚楫直视她冷锐目光,夷然无惧,昂首抱拳,道:“武者实为‘止戈’,德者驭武可定国安邦,失德者驭武则黩武穷兵。学生观北廷数战,只求败敌,无视被掳同胞之死活,对子民无爱者,岂能有德?无德者驭武必以武败!学生焉能投入无德之军!” 卫希颜语声更冷,“济道,你焉知吾便非穷兵黩武之辈?为求战争胜利,吾也将不计手段。” 龚楫似对此问早已深思,目中隐隐透出信任之色,道:“卫师若无德,翟固之战时便不会怒箭射杀三百骑,喝出‘欺我汉家女子者,虽远必诛’之语!” 卫希颜眼眉微扬,道:“或许,吾只因怜悯同为女子者却陷惨境而顺手为之,非是出自德心。” 龚楫目光纯澈,“德者心存怜悯。” 卫希颜不由笑了。这位探花郎着实有意思,能笃定地坚持纯真信念的人也是一种幸福! 这种人,将是军队的良心! 战争打的不是慈悲,但没有慈悲心的军队,只是禽兽! 她不再发难诘问年轻的探花,目光转向欧阳澈,笑语清雅,“东京元夜相会一别,德明风采依旧呐!” 她手指轻叩书案,清声吟出欧阳澈当日那则明志的灯谜,“……日中荷盖影亭亭,雨中芭蕉声肃肃,晴天则阴阴则晴,晴阴之说诚分明,安得大柄居吾手,去履东西南北之行人。” 欧阳澈顿然激动,深吸口气,抱拳道:“卫师,学生久居乡梓,多见蔡、王贼臣乱政下民生悲苦,曾立志:若得一日大柄居吾手,誓除奸贼清贪佞,福泽黎庶百姓……” “学生遂进京备考文举,孰料金虏悍然南侵,河东河北尽为瓦砾,百姓流离失所,弃家南徙……学生在临安,每每见得流民心伤故土、悲凄难禁!” “学生尝与东阳兄、志宏兄等争辩靖康罹祸之因,窃以为致祸根源为兵事不兴!卫师的兵改之策,学生拜读再三,叹服投地!是以甘心拜于卫师门下,以竞大志!” 倪朴、龚楫听到最后一句,均不由肃目。 若说这话的是别人,他二人或会怀疑为逢迎之徒,但欧阳澈性格如峭崖峻石,刚硬凸出,心之所向不吝身死——又岂是逢迎讨好之辈?显是因兵事掌于国师之手,方才毅然投效门下,否则,依他之志,当是考文举意在都堂。 卫希颜心忖:这欧阳澈的性子倒真应了可秀当初所评——太直!此话若被季陵之辈听得,定要弹劾他结党和目无君上。原以为经历牢狱之灾他性子会有收敛,如今看来刚直不减当年。此人,可为道以身赴死,却难成如丁起般通达权变的宰执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