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宁为鸡头,不做凤尾。 作为从上万个士子中杀出来的进士,他们都有自己的傲骨和坚持。 这么多世家子弟参与编写史书,他们即便是加进去,也无法在里面占据一个好位置,说不定史书写完,他们连名字都不会有。 既如此,不如早早的退出,外放当官。 他们是新朝第一批进士,只要政绩突出,不愁升不了官,如果朝廷无道,他们也可以转向地方的节度使。 顶着进士的名头,不怕没人要。 更何况,他们又不是酒囊饭袋,反而是腹有锦绣,不是那种只会之乎者也的儒家读书人。 很快,朝廷要修史的消息很快就传遍洛阳,引起了热议。 同时,为了编写史书,朝廷重开了弘文馆,集贤殿书院和史馆,用以安置这些新科进士,这些地方在前朝可都是清贵职务,既清又闲,本来就是世家子弟的自留地。 现在他们担任这些职位,刚刚好。 “听说城北的铁柱考上秀才了,现在吃上了官家饭,苦日子总算是熬出头啦。”街坊里,几个汉子拉着车,调笑道。 “那孩子打小就懂事,平日里不是在干活,就是在读书,听说他以后还要科举,真是了不得啊。”一个老汉咂吧着嘴,感叹不已。 “老刘,我记得你不是有个闺女吗?铁柱吃上了官家饭,说不定以后还要当大官,我看那小子还挺老实,是个能成事的人。”有人在旁边起哄。 闻言,老汉连连摇头,“我家翠莲哪配得上他?咱们呐,是地里刨食的人家,哪能往上凑啊。” “他们不是已经当官了吗?怎么还能参加科举?” “我听说,秀才在衙门里当差十年后,能重新参加科举,如果不当差,考过一次就不能再考了。” “十年,嘿,有这功夫,不如大把的捞钱,何必跑去读书科举,那也未必能考中啊。” “谁知道呢……” …… 随着秀才和举人陆续入职,进入洛阳各个衙门官府,关于科举的消息开始深入人心,以前,百姓们不知道什么是科举,只知道有这么个玩意。 现在,当他们看到通过科举吃上官家饭,当了官的人出现在自己身边的时候才知道,原来,除了当兵之外,还有另一条路能改变命运,不用在地里刨食。 当兵要抛头颅,洒热血,把脑袋栓到裤腰带上,一个不小心就客死异乡,反观参加科举,只需要读书,花费些银钱和时间,说不定就能考上。 比起当兵,科举这条路无疑风险更小,起码,百姓们真正见到了改变自己命运的人,与自己一起艰苦度日的人吃上了官家饭,有了身份,不用再被任意欺凌。 很久以前的科举,那是世家大族们的玩意,无论是更久远的察举制,还是九品中正制,都跟底层百姓没关系。 但如今的科举制,却是实实在在的让他们感受到了切身利益的表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出现在自己身边的榜样。 一时间,洛阳纸贵,书店里的书被大肆抢购,供不应求。 好不容易出现一个能改变命运的机会,如果有希望,他们怎么可能放弃? …… 城北的太白酒楼是洛阳最豪华的酒楼,经常有达官贵人在这里请客,置办宴席。 酒楼的包间里,有数十人聚会,如果有人在这里就会发现,这些人都是最近洛阳城中名头最盛的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