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郑义审案
郑义和两人聊着案子唠着家常,眼瞧着两人神色渐渐放松。 萧杏花和众人则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有人不免纳闷。 “郑大人还审不审案了?” “这是不审了吧?怎地还聊上了?” “看来这审案的活确实难,郑大人在京兆府做得好好的,真不该来刑部趟浑水啊。” “……” 人们七嘴八舌的,觉得在这里看着也没什么意思,但是说走又觉得不甘心,总想等到最后出个结果。 无聊等待之际,有人就把目光投向了萧杏花。 “萧东家,那人真是你小叔子?” “你过来告他,你男人知道了会不会跟你翻脸?” …… 又过了好一会儿,刚才出去办事的衙差便回来了。 郑义接到暗示,便起身下台,对着两个证人以及围观百姓说道:“本官找了个好玩儿的地方,你们有没有兴趣瞧瞧?” 围观的人当然有兴趣,呼啦一下全跟着跑了出去。 宋酒坛和宋四壮可没兴趣,巴不得赶紧离开是非之地,可刚起身要逃,身后却被一把剑顶住了。 “二位,案子还没审完,还不能离开,一起跟着去瞧瞧呗。” 两人哪敢不从? 郑义带着众人拐了几道,就来到了一排房子跟前。 房子是刚建好的,什么都还没收拾,地上的砖瓦木料都还没来得及运走。 众人嘀嘀咕咕。 “郑大人带咱们来这里做什么呢?” “谁知道啊?你们看,这门窗咋都用黑布封着呢?” “……” 郑义走到门前,停了下来。 突然对着人群最后面的两个证人,说道:“你们两个,随我进来一下。” 宋酒坛和宋四壮两人,忐忑不安地跟在郑义身后进了屋。 萧杏花想了想,也跟了上去。两个守门的衙差也没拦着。 不过后面的人再要进去时,则被拦住了。 衙差道:“等会儿都有机会进,现在都等等。” 四人进去了大概有半刻钟才出来。 两个证人面面相觑,猜不透郑义又耍什么把戏,只跟在后面又回了大堂。 围观的人都涌进房子里看个究竟,谁知进去不一会儿就全跑了出来。 “里面怎么这么黑,门窗还封死了,你们看到什么了没?” “黑灯瞎火的,啥也没看到啊。” “对了,就听到有人在前面房间说话了。” “是有人在里面说话,不过,他们为什么在这黑洞洞的房子里说?有什么话不能出来说?或者说直接把封死的门窗打开,透了光亮进去也行啊。” “……” 众人话刚落,就见那两个衙差把厚厚的黑布取下来了,阳光一下子照了进去。 众人见此,还想再进屋看个究竟,想知道郑大人为什么弄得神神秘秘的。 正在这时,里面又出来了三个人,两男一女。 一个穿黑衣服的,一个穿红衣服的,还有一个穿青色衣服的。 三人的衣着打扮都极为不同,那位妇人简单涂了些胭脂水粉,两个男人中,其中的一个脸上还有刀疤。 见郑义等人早已不见踪影,萧杏花便问那两男一女,“刚才可是你们三个在房间里说话?” 妇人回道:“是的夫人,是郑大人安排我们的。” 萧杏花似乎明白了什么,便对众人说道:“大家看清楚了,这三位就是刚才在里面说话的人。郑大人如此安排,定有深意。咱们赶紧跟过去瞧瞧。” “走,咱们瞧瞧去。” 待众人去了刑部大堂时,郑义正好准备接着审案。 “宋酒坛,宋四壮,刚才去的那个房子黑不黑?” “黑,黑得很。” “比你们看到邱大人和李官差通敌的那晚是明还是暗?” 这两人的证词上,写着那晚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所以邱存志和李彪才没发现他们偷听。 两人刚才对过证词后,现在回答问题就从容许多了。 “回大人,刚才的房子里虽然黑,可毕竟是白天,再怎么用黑布遮挡光线,也是比那晚上要明一些。” “很好。”郑义点了点头,“那你们现在说说吧,刚才房间里有几人?” “三人。”两人异口同声。 郑义又问:“那你们把他们的相貌特征和衣着服饰都详细告诉本官。” “这……” 宋酒坛吞吞吐吐道:“回大人,刚才光线昏暗,草民没看太清楚。”话落,他忽然捂住了嘴。 宋四壮此时也听出了门道,紧张地直冒冷汗。 “回,回大人,草民看清楚了,那三人的衣服,有两个是靛青色的,一个是酱紫色的。至于相貌特征,草民就没……没看,没好意思看。” 宋四壮还是要聪明些,就算蒙也是有依据的,因为京城这边的男人,到了冬季,绝大部分都爱穿靛青色的衣服,而女人,则多穿酱紫色。 至于长相,他大可来一句‘没好意思看’应付过去。 都到了这份上,围观群众哪还有不明白的。 “错喽,小伙子。” “怕是那证词不可信喽。” “……” 郑义把那一家三口叫到堂上,让宋酒坛和宋四壮好好看看。 “就像你们所说,刚才那房子里的光线,要比你们那晚伸手不见五指的还明一些,可你们依然什么都看不清,怎么就能看清那晚的奸细的打扮长相了?甚至还能连脸上的疤痕形状都看得一清二楚?你们糊弄鬼呢?” 围观之人刚才也是亲自进去看过了的,的确如郑义所说,那样的情况下,就算看到隐约的人影,也不可能看出颜色亮丽的衣服,更不用说还看到人的长相和疤痕特征了。 两人齐齐跪地。 “大人……” 郑义再次拍了惊堂木。 “大胆宋四壮,为了免除刑狱,竟敢假立功诬告陷害衙门公差,该当何罪?” “还有,宋酒坛明知是错,还包庇犯人与其同谋,当以共犯论处。” 两人磕头如捣蒜。 “冤枉啊,大人。” “大人,不是这样的……” 郑义冷言道:“事已分明至此,你二人还想狡辩,分明是不见棺材不落泪,那好,来人——” 衙差上前:“大人,请吩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