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6 章 【汉末三国人物志...
【后来再翻翻史料,其实《后汉书》和《资治通鉴》也有关于曹嵩之死的论述。 范晔是南北朝时期的人,离得还比较近,他的资料还是尚且可以采信的。但后面司马光都到北宋时期,隔太远了,并且是知名的作者输出个人观点极其严重,与其说正经记史不如说儒学理论作品的存在,个人就不考虑其中观点如何了。 于是把范晔的说法再总结提溜上是被其部下所杀,和吴书的记载相类似,但在《应劭传》以及《曹腾传》中都坚持称为陶谦所杀,与世语相同。 这下真相就很有意思,并且能够梳理出一条大致完整的线江对面孙家那小子心里的弯弯绕绕多着呢。 大家都是玩权术的好手,顺手高级抹黑一把对手,这有什么艰难的地方吗? 【陶谦点背被部下卖了,结果还要自己背黑锅这个说法,最大的疏漏在哪里呢? 不在陶谦和曹操打了那么久,怎么就突然服气向曹老板低头,而在于曹老板怎么可能完全放过真正的杀父仇人张闿,想要向曹老板低头的陶谦,怎么可能也完全没有任何的表示。 是,曹操确实可能有借着复父仇的借口,好师出有名一举吞并徐州的打算——但是这并不能代表,张闿作为直接对他爹下杀手的那个人可以被轻飘飘放过了。 这甚至无关曹操和他爹的真实父子情有多深,而是时代的因素会逼迫他哪怕不择手段也要为自己的生父复仇,不能在自己有权有势的时候放任仇人跑到淮南就不管不顾。】 “那不是当然的吗?” 孙权听前面简短概括的时候还没什么万全的把握,此刻听见跑到淮南之后就没后续了,却可以笃定这是他家臣子在暗戳戳使得坏了。 一点心虚都没有的吴主咂了咂嘴,只感觉这未法也就是估计后世人观念不太一样可能会被蒙骗住了,放在当今那是压根骗不到一个人啊! 毕竟要是放在现在,谁家当儿子的敢不给亲爹报仇?那可是哪怕仇人地位再卑微都不可以放过对面,哪怕自己再弱小都不可以有所退缩。 要不然他们兄弟两,为什么要一直坚定不移地反反复复打黄祖?哪怕内部不算很稳定很巩固但哪怕不惜惹上刘表也要讨伐他? 就连赤壁之时,他为了大局和刘表的长子刘琦,以及当时为刘表接纳收容的刘备握手言和、冰释前嫌,那也是建立在仇人黄祖已经先被他杀了的基础之上。 不都是因为黄祖杀了他们亲爹吗! 【因为东汉是一个什么样的朝代呢? ——孝行大过天,多年察举制孝廉的标准,让孝的观念已经深刻进世人骨髓之中的年代。 东汉的士人们,为了能够出人头地,往往会为了追求清流虚名,“务于绝出流辈,以成卓特之行”,守孝三年基本上都不能满 足他们的追求()?(), 为置办丧礼倾家荡产自己干脆住进家族墓地里也不是没有狠人干出来过。 这种夸张的风气甚至不止于为求出仕的下层士人——连袁绍当初守孝都守了六年——而是普及到了社会全部的阶层()?(), 已然成为一种共识。】 刘彻&刘秀:…… 什么玩意?()?[(.)]??%?%??()?(), 你们后来怎么就发展成这种风气了? 光武皇帝一时无言以对()?(), 怀疑自己因为王莽篡汉的前车之鉴,大力支持儒术进一步发展,希望强化臣下忠孝观念的举措是不是有点偏差。 怎么一个个的,忠君没看见多少,全都花式表演夸张“孝心”去了? 并且又不是只有举孝廉这一条路啊,秀才呢?秀才不是给你们好好展现自己的才学用的吗?结果一个个在这都投机取巧,不去钻研学术,想着鼓吹孝心名声就能做官了是吧! — 比起时代更后面的刘秀,刘彻揣度的方向倒是另一个方面。 “所以我未来果然把举贤良方正固化成制度了?”若有所思着看着察举制,刘彻心中本来还有点模糊的影子进一步清晰起来。但是想到那东汉的风气,又忍不住有点神情诡异。 他们怎么夸张版表现孝心,当然实际上不关孝武皇帝本人的事情,甚至称得上是对他利益相诱政策的积极回应。 但是光顾着追求虚名,怎么突破常理怎么来——? 那能干实事的人才在哪里,怎么不去追求自己能力提升了?皇帝陛下未来还能找到很多得力好使的人才干吏吗? 稍眯起眼,刘彻提前发现了自己未来政策中,尚且没有考虑到的漏洞。 【所以曹操只要不想自己在天下人眼中沦为大逆不道的不孝子,风评跌落谷底,那就绝不可以放过张闿。 而按照吴书的说法,想要和曹操乞和,甚至甘愿派人护送曹嵩归去的陶谦,也必然要倾尽全力抓捕张闿以求曹操原谅。 结果应该干的事情两个人都没干,这种说法的可信度就急剧下降。而范晔在《陶谦传》中采纳类似的说法,却在其他传记中果断揭露,很有可能是史书常见的“本传讳而他传不讳”的手法。 于是综合来看,虽然世语中什么,曹嵩和妾室想要逃跑,结果因为妾室太胖逃不了,两个人最后逃进厕所悉数被诛杀,这种记载多半是段子手又整出来的新活。 但是曹操派应劭去接应曹嵩,结果晚去一步,曹嵩被陶谦派人诛杀的记录应该是属实的。】 曹操:…… 这就着手开始写诔文,把他亲爹怎么死的写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不给这种离谱谣言小道消息留下丝毫不该有的传播空间! 【甚至如果梳理一遍曹操与陶谦之间交手的恩怨,从逻辑层面也是足够清晰可以给出支持的理由的。 首先是袁术和袁绍之间的恩怨,前者求援于公孙瓒,让陶谦屯发干。但是发干县在当时应该属于东郡,曹操正以东郡太守身份领兖州牧,于是二者的利益有了第一次冲突。 结果是曹操和他的老相好洛阳竹马袁绍 再一次联手,把对面袁术的势力悉数击破了。】 刘备目色稍凝,随后淡然地挪移开去。 嗯,后世人这话说得是真的。 他当时还被伯圭派去驻守高唐了来着。 -- 曹操恍惚:“等会,什么叫做老相好??()???&?&??()?()” 他和袁绍确实认识的时间不短。尽管这份情谊,在他朝着自己掷来那块玉印的时候,便已经将多年的矛盾激化,从而淡薄了几分。 但是当故人已逝,曾经的利益冲突和恩恩怨怨已成为故纸堆中的旧事,骨子中带着文人的多愁善感,曹操倒愿意承认与怀念曾经的感情。 ——可是后世人这调侃的语气像什么话啊,好奇怪,真的让人浑身发毛的奇怪。 【之后是初平四年,袁术还不死心,继续入侵兖州。曹操和他作战,在他败退的时候也锲而不舍地继续追击。 然后陶谦趁着他主力在外后方空虚的时候,和前面那个下邳阙宣合兵攻兖州,夺取了泰山华、费,掠任城——对不起,曹老板,你那个时候原来不是单纯拧巴,还是因为人烧得是你家房子啊! 忏悔.jpg】 曹操:…… 没事,他也忘了。 打了太多仗了,一时之间挑出来一场问他始末,他还真有点恍惚——又不像赤壁或者官渡那样深入人心——再加上后世人那感染情绪的问法,稀里糊涂他也被绕进去了。 【所以曹操发现之后就掉头打陶谦,征徐州。 这里要说一句,不是在洗白曹老板,他确实干过屠城的事情很值得被诟病。但是第一次讨伐徐州的时候,他应该是没屠城的。 很多人以为他屠城,引用的是《陶谦传》中对于决定这次对决的关键彭城之战的描述:“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 。 听上去很残酷,泗水都为之断流了,也不知道死者的尸体到底该有多少。曹操你到底杀了多少人,肯定是屠城了! 额,可是这句形容得和前面半句“谦兵败走()?()” 连贯起战败被杀死的士兵数目达到了万数。而战争之上的矛盾,就不能全然归罪于某一方不曾手下留情了。 吴书所说的征讨彭城“多杀人民()?()” ,联系它的上下文,会发现曹嵩都已经死了,也就不难得出是在第二次征伐徐州时发生的事情,甚至由于人民这个词的古今异义,我们之后还要细致剖析一番。 只止步到这里,曹操对于徐州应当是没有进行屠城之举的。 随着军粮不足,在兴平元年他从徐州退兵回到兖州,此时尚在徐州琅琊郡避难藏身的曹嵩觉得儿子既然已经和陶谦结下了梁子,琅琊应该已经不再安全。 虽然他先前藏身一年左右也不曾被陶谦找上门不定没缓过神来,赶忙投奔儿子去。 于是不等曹操派人来接应,他就自己出发前往兖州,直到被心怀不满的陶谦派人诛杀,才 有了曹操第二次的征伐徐州之举。】 作者有话要说 大家好像一直没关注过一个点……赤壁之战对于孙权来说()?(), 还有一点很值得夸夸的就是()?(), 他要有勇气敢和本来在打打杀杀的刘琦刘备一伙人握手言和()?(), 自信自己不会被背刺(倒不是说心底有没有过不去的坎什么的?()?[(.)]??%?%??()?(), 就单纯他为了复仇几年间不断和刘表这边干仗,赤壁之前他刚杀了黄祖甚至屠城,对刘表势力造成了重创。而他要敢在刘琮投降在先的条件之下,放弃收拾掉刘琦,转而与这个说不准心里对他满是憎恨的前对手合作——被背刺的风险挺大,他竟然还敢,只能说你们孙家人的魄力和胆子向来超大……) — 曹操,额,曹操之前被绕进去,是因为他自己知道那个时候的自己还是尊奉汉室的,所以被后世人那样说拧巴他都默认了,因为自己是真的拧巴 所以他忘了利益相关了(信誓旦旦)(其实是我当时没发现陶谦他们打的是曹老板的地——)(目移)(打补丁) — 【省流版总结:曹老板屠城了,但是在二征徐州,大规模牵扯了百姓,并且他没有理由,洗不白。但是一征徐州,杀了很多人,但是到底大规模牵扯到百姓没有,有争议,持保留态度。】 【下面摘·选自我找到的论·文,对于《吴书》《曹瞒传》史料的辨析,《后汉书》的在评论区。 ———— 《吴书》关于曹操征徐州的记载为:曹公父于泰山被杀,归咎于谦。欲伐谦而畏其强,乃表令州郡一时罢兵。……谦被诏,乃上书曰……曹公得谦上事,知不罢兵。乃进攻彭城,多杀人民。谦引兵击之,青州刺史田楷亦以兵救谦。公引兵还。 如前所述,《吴书》虚构张闓卫送曹嵩一事,且将曹父被杀之事提前一年,作为曹操第一次征徐州的原因。(对,吴书直接把曹嵩之死提前了还,反向证明曹操屠城逻辑应该主要在亲爹死之后)而对于这场战争的经过,记载则比较简略。即曹操得知陶谦不罢兵后,率兵进攻彭城,多杀人民,陶谦闻之,便率领军队进行反击,青州剌史田楷也派兵救援陶谦,在陶谦和田楷的联合攻击下,曹操被迫退兵。与《三国志》相同的是,其亦指出了彭城之战这一关键性的战役。不同的是,《三国志》说曹操是因为军粮不足而退兵,而《吴书》说曹操是因为田楷派兵救援陶谦,在陶谦与田楷的合击下被迫退兵。哪种说法比较可信呢? 我们就得考证一下田楷有没有救援陶谦了。其实田楷确实救援过陶谦,《三国志先主传》记载:曹公征徐州,徐州牧陶谦遣使告急于田楷,楷与先主俱救之。 可见,田楷与刘备曾一同救援过陶谦。但可惜《先主传》并没有记载这件事发生的时间。我们知道,曹操曾两征徐州,救援之事到底发生在那一次呢?据《资治通鉴》记载,(这里拿资治通鉴确实没什么说服力,但是吴书前面曹嵩死亡日期不对被提前了是真实的,这里时间确实又被混淆的可能。)这件事情发生在兴平元年。可见田楷与刘备的确救援过陶谦,但这件事发生在兴平元 年,即曹操第二次征徐州之时。由此可知,曹操因为军粮不足而退兵的说法比较可信。()?() 经过以上考证,我们可知《吴书》将曹操两次征讨徐州的经过混为一谈。彭城之战发生在初平四年曹操第一次征徐之时,田楷救谦发生在兴平元年曹操第二次征徐之时。而《吴书》却将这两件事情放在一起,构成了曹操征讨徐州的“经过”。既然其“经过”本就混淆不清,那么其所载关于屠徐州的情况也就不怎么可信了。 ?本作者浮笙闲提醒您最全的《历史观影从景帝开始》尽在[],域名[(.)]???*?*?? ()?() 《曹瞒传》对曹操征徐州的记载为:自京师遭董卓之乱,人民流移东出、多依彭城间。遇□□至,坑杀男女数万口于泗水;泗水为不流。陶谦帅其众军武原,□□不得进。引军从、四南攻取虑、睢險、夏丘诸县,皆屠之;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曹操进军路线不合史实。其曰:“陶谦帅其众军武原,□□不得进。引军从泗南攻取虑、睢陵、夏丘诸县,皆屠之。”即是说彭城之战后,陶谦率领军队固守武原,曹军无法前进,便引军南下去攻取泗南的取虑、睢陵、夏丘诸县,并屠了这几个县。这个说法过于荒唐,不足为信。彭城自先秦始便为名城,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城防当极为坚固,然犹被曹操攻破,而武原只不过是彭城国境内一区区小县,曹操以得胜之师去攻打残兵败将驻守的一个县城,竟然不能攻破?再者,陶谦自彭城败退后,实力大损,首要之事应当是避其锋芒,回到自己的大本营固守,以图休整,保存实力。这是基本的军事常识,陶谦怎能不知?么会愚蠢到去死守一座县城,这不是坐以待鋳吗?显然陶谦不可能如此愚蠢,而《三国志陶谦传》中“谦退守郯”也表明陶谦在彭城战败后撤退到了郯县。郯县为徐州刺史部治所,是陶谦的统治中心,经过其长期经营,城防当极为坚固,物资也当比较充实,能够长期坚守。因此,“陶谦帅其众军武原,□□不得进”的说法不实。退一步讲,即使曹军攻不破武原,但也没有必要南下去攻打位于泗水之南的取虑、睢陵、夏丘三县,泗南三县并非陶谦的统治中心,攻此三县没有军事意义。而鄰县却是陶谦的大本营,其地应当囤积着大量的粮草、军械等物资,如果陶谦此时果真率主力部队驻守武原,则郯县必定空虚,按照曹操的一贯军事作风,他肯定会乘虚而入。怎会愚蠢到放弃郯县这块“肥肉”而去取泗南三县那块“鸡助”?故若按照《三国志陶谦传》所言,此时曹操军粮不足,那么他会取道东海郡、琅琊国而回到兖州,与前文中考证出的曹操退兵路线一致。若是此时曹操军粮充足,那么他会直扑陶谦的大本营郯县,给予其沉重打击。对照地图可以看出,武原恰好位于曹操从彭城进军郯县的路径之上,可能《曹满传》的作者亦知曹操要进攻郯县,故而使其阻于武原,从而使其转道南下,以达成屠泗南三县之举。但是,这个说法同样经不起推敲,从彭城至郯县沿途地形皆为平原,并无山脉大河阻隔,曹军完全可以绕过武原,从其他方向进军郯县。总之,无论出于哪一种可能,曹操都没有必要南下四百多汉里(合一百八十多公里)去攻打泗南三县。因此,曹操此役根本就没有南下下邳,更没有涉足取虑、睢陵、夏丘三县,所谓“皆屠之,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之言皆不可信】()?() 感谢在2023-06-1122:20:12~2023-06-1217:29:18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疯无晴29瓶;沉清彦、晴隐锐5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