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武侠仙侠 历史观影从景帝开始

第 26 章 【倒V】

历史观影从景帝开始 浮笙闲 5246 2024-05-04 20:49
   “可是不对啊,他们这个时候有什么办法呢……”  最为心细的杨溥蹙起了眉,他将天幕目前所展现出来的局势细细在心中分析。  虽然朝臣的心意在这样的对比之下肯定属意郕王,但是孙太后毕竟是太后,是尊长,那位匆促立下的皇太子也确实是正经的皇帝长子,论继承合法性,不是他们当臣子的可以动摇的。  难道是国有诤臣?在这样的危机时刻挺身而出,不顾自身,宁可背上犯上的名号,也极力推荐郕王为帝?  那这位诤臣……应该就是先前被天幕特意提到了的,被提拔为兵部尚书的于谦了吧。  做出这样论断的杨溥还是保守了,毕竟在转机到着。  【但是这人选也不是他们想选谁就选谁的,就算不顾尊卑以下议上,朝臣们首先要面对的甚至不是孙太后本人,而是堡宗绝对的铁杆——王振一党。】  是了——突然被点醒的杨溥一惊,他到底还没有经历过这种权宦专.政的局面,此刻才有如拨云见月,找到了自己忽略的地方。  王振既已误国,那么他的同党必然会死死追随着堡宗。因为他们知晓,一旦不是堡宗一脉上位,新君一定会对他们展开政治清算。  所以,如果郕王想要上位……  【在这样的情况下,正统时期文官集团在以宦官为核心,锦衣卫等为辅助的内廷势力压制下,所产生的压抑、愤怒、乃至于仇恨的情绪,借由土木堡之变这样的国难为出口,爆发出了一种强烈的清洗内廷势力的政治诉求与潮流。  大明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左顺门事件爆发了。】  ——只能先击溃这些庞大的,簇拥在孙太后和皇太子身边的力量。  【八月二十三日,以都察院左都御史陈镒为首的言官势力次第宣劾王振一党,郕王公事公办地回复了一句“朝廷自有处置”,随后成功激起了百官心中多年积攒的怨气,廷中但听见痛苦呼号声一片,“不辨人声”。  而后郕王府长史仪铭率先膝行向前,想要再度劝谏,却反被王振同党锦衣卫指挥同知马顺叱退。  考虑到马顺是王振的同党,又掌管着锦衣卫这样的机构,面对大臣们想要将他贬斥的局面,他的叱退想必也是相当的嚣张跋扈的,这无疑是对文管集团的第二重刺激。  于是,户科给事中王竑第一个一跃而起,热血沸腾的青年人振臂一呼,“此奸党也!”。直直地一拳把马顺打倒了在地,上去扯住他的头发,死死的咬住了他的肉。  这样的场面深深刺激到了大明文臣这几年来对王振一党卑躬屈膝的痛苦心理,于是场面随之一发而不可收拾。  百官争相上前捶打马顺,活生生把他打死。随后又把宦官毛贵、王长随两人相继打死。直到火气稍稍泄了,才将最后一人王山打到还能留下一口气,送去凌/迟处死了。】  武将们:……(傻眼)  他们默默地,静静地,小心翼翼  地将目光挪移到身旁的文臣身上:不是,你们原来这么能耐的吗……  虽然不是在皇帝面前,但是当着摄政亲王的面,活生生把逆党锤死?!  大明文臣,恐怖如斯。  而更高一层次的人却敏锐地捕捉到了天幕话语中的关键词。  “最先想要再度劝谏的,是郕王府的长史?”     这些心眼多多的精明人相互看了几眼,确认了其他人也是这样的想法。  ——怎么感觉事情好像有点不对呢?  而朱瞻基看着那个名字,突然间意识到了什么很有意思的事情。  “仪铭——”   他的目光望向了给事中的队伍中,一个神色也很诧异古怪的年轻人:“朕记得你是仪先生的儿子。”     这个姓氏太罕见了,想不记住都有点困难。  仪智曾是他的老师,结果仪智的儿子后来做了他儿子的长史,那个儿子最后还登上了帝位……  两代帝师啊,多么奇妙的巧合。  【在传统的认知里面,景泰在左顺门事件中的表现,就仿佛是一个被群臣威逼柔弱可怜又无助的新手藩王:  被群臣当众打死人给吓到想要躲起法称他快把于谦的袖子给拽断了。  但是我们细细去品味这一段事情的经过,再引入一些新的史料之后,却会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点。  比如,最先带头开始痛哭,膝行上前希望郕王可以处置王振一党,反而被马顺贬斥以至激起群情激奋的人,是郕王府长史仪铭。  一个和朱祁钰从正统三年起就相当于利益共同体,有着深厚感情,被时人认为有“从龙之功”   的存在。  比如,第一个带头开始打人的王竑,据《万历野获编》的记载,他也是郕王府故人。  虽然并无其他史料佐证,但是考察他为官的经历,自正统四年进士,到正统十一年正式为官,中间有长达七年的空白。  而在这段空白期,王竑所担任的职位应该是“观政”,一个为了便于进士熟悉政务,在其正式为官之前,命于王府、中央机构中观察政事的职务。  尽管观政一般时间都比较短暂,但是正统早年,由于皇帝年幼,行政系统不够流畅,像王竑这样观政七年的事情并不罕见。比如他的同年章纶,甚至比他还要晚上两个月才得以授官。  再结合王竑日后的升迁路,他在北京保卫战中便被景泰倚任甚重,很快便升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提督守备直接关系京师安危之居庸关。  之后出任巡抚,遇见天灾未经请示通过就直接放粮赈灾,自我都弹劾擅权了,结果还能被景泰夸夸说“贤哉都御史,活我百姓也”。  这么看,虽然包括明史,明实录等史书,对这段的记载,都写的是郕王在看见大家伙把马顺打死之后起身想走。  可是时任翰林院侍讲的当事人刘定之()?(),   在他的著作《否泰录》里对这段过往的记述☉()_[(.)]☉◣☉#?#?☉()?(),   写的却是郕王在大臣们弹劾王振之后()?(),   尚未开始激烈地表达物理意见的时候()?(),   就已经起身离开,甚至还命人把门关上。  结果门还没完全关上,众人就跟着一起进去,在足够封闭的环境里打死了马顺。  ……这可就真的很有意思了啊,实不相瞒,我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想法,叫做景泰派人关门竟然关的这么慢?慢到竟然能让一群大臣跟着进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打死马顺?  笑死,尽管后来知道明朝宫门的沉重,关门很慢也是一件正常的事情,我还是忍不住联想到了一个和关门有关的成语。】  那种微妙的预感此刻在天幕给出了进一步的信息之后竟然成真了。  朱瞻基半是诧异,半是骄傲地笑了起来,而后有点激动的眼神和三杨对上了号,四个心里全是这种弯弯绕绕存在的人看到这种场面,甚至还有点老怀欣慰。  很好,虽然长子被养废了,但是小儿子的脑子还是很好使的!  不过这样看来。他又忍不住在心里琢磨:要不等祁钰出生之后,到了可以出阁读书的年纪,把仪铭调过去给他当个老师吧?听起来祁钰能被养成那样,和仪铭的教导应该也有一些关系。  仪铭都是郕王府的长史了,郕王要是想搞什么大事,怎么不可能和他有所商量?  他又怎么可能会不知道郕王对待王振同党实际上应该是个什么态度,在郕王表示搁置处理的时候依旧强行要去劝谏?  他为什么会被人认为有从龙之功?  ——倘若左顺门本身就是一起郕王实力暗中鼓动,策划,和想要捧郕王上位的朝臣暗中达成了默契的事件的话。这一切不就能够解释的通了吗?  只不过……朱瞻基又摇了摇头。这件事最后能闹得这么大应该也不是祁钰所想要的。他若是策划,完全不必这么声势浩大。  看来应该主要是因势利导,却没想到文官的火气最后大到了这种地步。  【不管左顺门事件的真相究竟为何,它表面上的经过就是文官集团因为对王振一党的极度痛恨,激发了他们的政治义愤,又因为无法以下议上,便将国难归咎于内廷反对派,干出了这样一件超越常理、违背朝廷正常秩序的事情。  结果最后,他们却得到了执政者的谅解与支持,继而掌握了政治舆论,清除了反对派势力,从而成为主导“土木之变”后政局之决定性政治势力。  而郕王,这位文官势力此时属意的皇位备选人,在事情发生之后,又进一步展现出来了他仿佛天生的执政能力:  他在朝臣犯下了这样的僭越之举之后,选择对朝臣进行宽大处理,不若唐玄宗面对马嵬驿之变的徒有泪流,反而“迹浑机圆”,当机立断宣布对王振一党主要人物进行清算与抄家处理,极显转移人心之妙诀。  可是在这样的果断的同时,即便是满朝怒火都向着王振一党清算,哪怕他顺势打压得再过分也名正言顺,他却也依旧不忘自己执政的底线与限度。  当有人提议将上文所提到的毛贵、王长随这两个王振一党但是地位较低的存在一同抄家的时候,他却认为这些人罪不至此,拒绝了将其抄家这样激烈的手段。()?()   这样集果断刚毅和宽厚仁爱于一体的存在,毫无意外地使得他在文臣群体心中上了大分。  ?浮笙闲提醒您《历史观影从景帝开始》第一时间在[]更新,记住[(.)]???%?%??  ()?()   但这样的性格可不是他为了上位而有所伪饰,实际上,终景泰帝执政的时期,我们都可以看见这样的风范与理念始终影响着他的政策,他的大政方针。()?()   甚至他的人生际遇。】()?()   作者有话要说  科普一下里面比较冷门的几个人:  仪智,官至礼部左侍郎,永乐年间被杨士奇、蹇义举荐教导皇太孙朱瞻基,八十岁告老还乡,举荐女婿戴纶辅导宣宗。  戴纶在宣宗即位之后举荐妻弟,也就是仪智的小儿子仪铭入仕。宣宗让仪铭做了礼科给事中,后来转翰林修撰,正统年间被派去给朱祁钰当长史。  虽然长史这个职位更偏向幕僚/秘书,教授才是正经教书的。但是正统三年仪铭就去给朱祁钰当长史了,那个时候朱祁钰也没多大,正是读书的年纪,也不需要他帮忙干这干那的。考虑到他们家祖传的教书事业,以及王府严格的出入政策,我合理揣测他会因为没有别的什么事好干,就干脆自己上阵给祁钰教书去了,刚好也防止祁钰在郕王府里头一天天闷着无聊——老师带你读书的,但感觉很大可能。毕竟景泰的文化素质和兴趣爱好,一看就知道不是那种封王之后就放弃读书的咸鱼,很明显是受到良好教育的文化人)  仪铭最后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兼兵部尚书,兼掌詹事府(负责处理太子皇后相关事务),是一个官职拉出他是郕王府旧人,景泰很喜欢的臣子一位。夺门之后受牵连被贬被罢官,后来天顺年间无人可用才被起复,但依旧不被重用,直到宪宗上台之后仕途才重又顺利,最后官至兵部尚书。武宗追谥太子少保。  —  其实否泰录里面记述的带头弹劾王振的人是于谦,但考虑到本书成书是在天顺年间,有顺从政治正确顺手跟着黑一波于谦的倾向(你看他从一开始就对堡宗一脉态度不好啊什么的),正文中就不辨析到底是陈镒还是于谦带头了——反正都表示大明文官势力对王振一伙人忍无可忍了  —  磨了半天,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看懂最后的逼逼赖赖……实际上就是,景泰就是这种,怎么说,某种意义上儒家理想主义级别的人格(暴言),他足够果断与刚毅,能够在国难当头的时候担起重任,但是他是君子,他是有自己的底线和道德操守在的,所以他做不了鲨了堡宗的事,甚至在夺门意外之前他也不需要做鲨了堡宗的事……如果他身体一直健康得活下去,见济没有死,或者早点立见深,整个朝堂就是被他握在手中的。甚至如果宫变当天他的消息灵通一点,他更清醒一点,宫中的禁军只会听从他的调度,只要他还是皇帝,他就能平叛……  但是一切都没来得及。  *本章参考*  《万历野获编》《否泰录》《“土木之变”后明朝政治变局与皇位世系转移》  《左顺门事件与景泰帝即位》感谢在2023-04-2215:24:38~2023-04-2300:14:20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小徐徐、叶子20瓶;数羊数星星10瓶;佳肴2瓶;流风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