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苏区见闻 “好了,我还得赶路呢,我在泉州给你留了一批药品,记得去取,算是给你的过路费。”和蔡廷锴聊了两个小时后,刘青山才起身,准备告辞离去。 蔡廷锴笑着收下了这批药品的援助。 他的十九路军在福建奉命围剿赤匪,虽然不情不愿,但也得打几仗做做样子,难免有所伤亡,再加上南方这气候炎热起来还是挺伤人的,所以这些药品他可没办法拒绝。 告别蔡廷锴后,刘青山出来时,商队又扩大了一番。 戚夜和刘来吉按照他的指示,每过一个县,就搜罗购买一批驮马和茶叶,从泉州一路过来,商队已经扩充道了三十匹驮马了。 商队一路朝北,这次走的是安溪县到永安县的商路,然后从永安县往西北方向就能进入苏区连城县,这条路是蔡廷锴建议的,因为最近蒋委员长准备围剿中央苏区,龙岩那边兵力比较多,而且漳州那个小军阀的部队也被调往龙岩了,不太安全。 而且蔡廷锴也建议刘青山最好快点出来,要么就等这次作战结束了再出来,免得误伤。 经过三日的奔波,刘青山的商队抵达苏区边缘,连城县李家村的时候,商队已经扩充到五十三匹驮马的规模。 商队刚从太极山拐出来,就遇到了李家村的民兵拦下了他们。 “你们是什么人?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李家村北边的小珠山上,一群粗布衣衫的民兵站在高处瞭望着刘青山一行人,山上的一颗树已经被推倒,看来是紧急联络用的。 刘青山贴着两抹大胡子,在一群保镖的护卫下,打量着山上的民兵,都是些十几岁的少年,大部分以木头和竹制的长枪为主,似乎只有一把老式火药枪。 刘青山示意刘来吉上前搭话,他去年至少亲自跑了三趟苏区,比较了解。 “我们是刘家商队的!龙岩那边的国军太多了,所以走的永安县!”刘来吉大声喊道。 听到是刘家商队的名号,山上的民兵似乎有所激动,但还是保持着警惕。 “你们在原地休息休息!不准乱动!我们去汇报了!”领头的民兵队长还有点聪明,没有叫人干等,而是让他们休息休息。 刘青山干脆找了块石头坐下,周围的保镖们则是把驮马摆开,若是有意外,也不至于没有遮挡物。 过了半个小时,才有一队约十几人的红军士兵赶到现场。 与影视剧中无二的草鞋、绑腿、洗得发白的浅蓝色军装,头戴红军帽,特别是那可五角红星,是那么耀眼的。 这支红军是连城县的守军部队之一,得到民兵的通报后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原以为只是一支普通商队而已,但当看见那四十多人几乎人人一支冲锋枪的时候,还是把他们吓了一跳。 红军队长让士兵们散开寻找掩体,自己上去交涉。 因为刘青山他们携带的武器太多了,所以要再等等,等后面的部队过来汇合,才能带他们去连城县。 又等了半小时,才又来了一支一百人的红军队伍,带队的还是个营长,可见苏区对商队的重视。 刘青山让手下人把枪收起来,一行人在红军队伍的前后看管下,带着五十多匹驮马,进入了连城县的范围。 顺着罗口溪走了一会儿,穿过茶亭小道,眼前豁然开朗起来。 这片不算大的平原,是连城县的中心,现在虽然是二月份,农民们却已经开始忙碌起来,走在路上,到处可以看到田野里在翻新泥土或挖掘水渠的农民。 还有一些整理出来的水田里一块块平地,农村出身的刘青山认出来了,那是培育秧苗的地方,等三月到来,就可以种水稻了。 “王营长,先别急,我看前面有个小村落,我们休息休息吧,正好我也问问周围的百姓们,打听打听你们苏区的生活。”刘青山见前方半山腰有做小村庄,连忙对这支红军部队的指挥官王营长说道。 “可以,但是你们的人不要到处走动。”王营长看了看刘来吉,又看了看队伍里那么多精锐护卫,皱着眉头说。 他是连城县的守军部队长官,之前也见过几次刘家商队,更见过刘来吉一次,知道这支商队每个月都会来一次,带来很多中央苏区缺少的物资甚至是枪械,但以往都是几十匹马和十几个人而已,这次竟然来了四十多人,而且几乎人人有枪,不仅是花机关枪,还有轻机枪,连反动派的中央军都没这么精锐,让他们又羡慕又警惕。 一行人来到小山村,还没走进,村子周围的百姓们就热烈欢迎起他们的子弟兵来,一些在家里的妇女孩子以及老人,纷纷拿出家里的碗或竹筒,盛一碗凉水给红军士兵们解渴。 也也就这些凉水能让纪律严格的红军士兵们腼腆地接受,换做茶水的话,他们可是要给钱才能喝的。 刘青山一行人在村子前一颗大树下的晒谷场暂时休息休息。 王营长从兜里拿出几个铜板,找到一户熟悉的人家,请大妈烧点热水,泡点农民自己上山采摘的野 茶,请商队们喝茶。 红军虽然纪律严明,但并不是教条主义,对待外面千辛万苦穿越国军封锁线来苏区经商的商队,他们每个县城的部队长官和政委或书记都有一些便宜行事的权利,比如走累了,请商队喝上一碗农家百姓自己煮的野茶水。 当然这个钱得走账报销。 铜钱面值有一文钱、五文钱、十文钱以及二十文钱,而各地私自铸造的铜钱和银元兑换比例又有所不同,不大多在一千文兑一银元左右,最高长沙、云南等地一千五百文才能兑一银元。 可见民国近乎崩溃的金融。 接过大妈用竹筒装的茶水,吹了吹热气,小心翼翼地喝了口茶水,让刘青山仿佛回到了小时候,自己跟小伙伴们上山找野茶树,采摘新鲜的茶叶嚼在嘴里当小零食吃的感觉。 回味了会儿儿时的味道,刘青山好奇地询问起:“听说红军来了分土地,你们分了多少土地呀?” 一句话,打开了红军战士们和村民们的话匣子。 村民们三三两两大声说起了跟红军和分土地有关的事儿,原本平静的晒谷场顿时热闹起来。 但这些村民们都是闽西山村生活一辈子的农民,一时间说起福建方言来,让刘青山听得耳朵都大了。 还好红军战士里有些会国语,也就是普通话的战士,见刘青山等人外地来的,用不太娴熟的普通话翻译起来。 “红军刚来的时候,分田呀还不怎么会,说是按照人口平均分田,但有时候一些人家分到了好水田,一些人家分到了山上的旱田,收成咋会一样呢?这咋整?闹呗!红军啊又给咱们分了两次,前年才彻底稳定下来。”一个老婆婆说道这里的时候,黝黑的脸上,连老人斑都跟着笑起来。 刘青山了解到,根据每户人家的劳动力,一个青壮劳动力可以分到两亩水田左右,比如一户五口之家,两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就有七八亩水田,以现在的生产力,大概每亩地150斤大米,福建水稻能一年两熟,八亩地就是2400斤粮食,农税根据山田、旱田、水田税收也不等,最多15%。 这样算下来这个五口之家一年产粮交完税之后,不仅能让自己隔三差五吃个白米饭,还能有余粮去买卖,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 如果是旱地或山地,分得则会多一些,种植土豆、番薯的话也能多种一些,收获了去换大米或卖钱,也能让全家偶尔吃上一口香喷喷的白米饭,甚至过年的时候手里还能有点钱,给孩子买匹步做一件新衣裳,买点肉下个荤什么的。 有了自己的土地,这些穷苦了一辈子的人们,才有了对更好生活的期望,刘青山看着他们,虽然每个人都又瘦又老,双手满是劳作几十年的褶皱和伤痕,但他们的眼睛,是充满了光的。 而在红军没有来之前,白米饭都是很多农民一辈子都吃不起的东西。 他们要承担至少30%到50%的租子,还有农税,算下来能有30%的粮食属于自己就不错了,而为了养活一大家子,肯定不可能吃这些白米饭,吃不起啊!只有把大米去换那些产量更大更便宜的土豆、红薯,或者自己的旱地、山地种植土豆、红薯。 活着,哪怕像猪狗一样活着,成了他们生命中的唯一。 这也是很多清末民初的照片里,那些犹如行尸走肉般的穷苦人家。 仅仅是土地改革这一项,就让这些穷苦人家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红党是真心为他们这些穷苦百姓们好的,只要一两年的时间,一个地区的百姓们就基本全部死心塌地地跟着红党了。 这就是蒋委员长身后的阶级最害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