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的特殊情况是指什么呢?是你们曾经遇到过的那个神秘文明又出现了?然后对你们双方的矛盾进行了协调吗?” “不是,我们遇到那个特殊的文明也就是那么一次,后续流浪的几万年我们再也没有遇到过,那就是一个神秘的存在。” “那还会有什么特殊情况呢?是你们有了新的镇压方式?又或者是你们内部出现了病毒感染爆发?” “都不是,这个说来话长,解释这个就需要给你们介绍一点别的关于我们的资料,我们的母星位于遥远的猎户座,那个地方的文明现在应该也已经是十级了。在那个星域有几大文明,在一个小矛盾的激化下,我们和其他几个文明爆发了一场不对等的战争,最终我们因为种种原因战败被迫流浪,我们种族内部大部分成员以为是因为战败才选择流浪的,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真实的原因是很早之前,我们通过对蓝巨星观测数据的研究,发现我们的蓝巨星能量源开始提前向老龄化发展,并且出现氦闪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所以我们才做了一个决定,把我们整个种族搬迁到一个稳定的环境中去” “我有点明白了,你们在搬迁之前,你们已经告诉你们的种族成员关于出现氦闪的信息了,你们种族内的大部分成员也是因为相信关于氦闪的预测,才选择跟随流浪,只是在流浪的前期大家都相安无事,不会出现对抗的问题,但伴随着时间的流逝,种族成员可能变的越来难以管理,因为你们的精英阶层在流浪过程中,一直关注着蓝巨星的变化,这个观测他们可能持续了很久很久,这些精英阶层观测到你们的蓝巨星貌似没有任何变化,这就导致整个精英阶对之前的关于蓝巨星的预测有所怀疑,慢慢的这种怀疑就变成了对抗,最终演变成你们后来的战争,然后你们的特殊情况就是在对抗的过程中,你们母星能量源出现了曾经预测的氦闪,氦闪的出现才让这些精英阶层意识到自己是错误的,慢慢的这些精英阶层冷静下来,才有了后来的和平结束战争” “是的,基本上就是这个过程,其实发生氦闪前,已经有很多氦闪的迹象了,只是这些精英阶层的掌权者为了自己的威望,不愿意相信事实而已,好在出现危机的那一刻一切就都结束了。” “所以你们是目睹了你们的星球变成红巨星的全过程吗?我们对此也有过研究,你们能告诉我们介绍一下这个演变原理吗?” “其实一些基础性的东西我想每个种族应该都懂,不管是哪个种族,每个种族的母星所依靠的能量源的反应原理都是大同小异的,只是能量源在不同的年龄,表层温度会不一样而已。不同的能量源都是依靠其内部的热核聚变而熊熊燃烧着,核聚变的结果,是把每四个氢原子核结合成一个氦原子核,并释放出大量的原子能,形成辐射压。处于主星序阶段的恒星,核聚变主要在它的中心(核心)部分发生,辐射压与它自身收缩的引力相平衡,恒星内部氢的燃烧消耗极快,中心形成氦核并且不断增大。随着时间的延长,氦核周围的氢越来越少,中心核产生的能量已经不足以维持其辐射,于是平衡被打破,引力占了上风,有着氦核和氢外壳的恒星在引力作用下收缩坍塌,使其密度、压强和温度都急剧升高,氢的燃烧向氦核周围的一个壳层里推进。这个演化的过程是:内核收缩、外壳膨胀——燃烧壳层内部的氦核向内收缩并变热,而其恒星外壳则向外膨胀并不断变冷,表面温度大大降低。这个过程是不可控的,也许会持续数十万年也许就是那么一瞬间,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在迅速膨胀中这个能量源就变为红色,我们称呼它红巨星” “你们所说的这些我们之前有研究过,但只是理论研究和观测到的一些数据,从来没有被证实过,今天你这么讲解,说明我们的研究是对的,你们的能量源在没有发生氦闪之前应该也是属于蓝色的吧” “是的,我们的能量源是一颗蓝巨星,并且是一颗非常年轻的蓝巨星” “那不应该啊,如果是一颗年轻的蓝巨星,怎么会发生氦闪呢?这个氦闪,理论上应该是能量源到达一定年限才会出现的啊,怎么会在年轻的时候就发生呢?这不符合常理啊!” “出现这种情况当然是有原因的,我们的能量源最开始的蓝色是非常纯正的,在我们星系联盟里有七个能量源,分别属于不同的种族,我们的能量源是最年轻的,所以它是最大最亮的,从外观观测散发的是纯蓝色的光,我们的能量源如果按照正常的演变速度,它的生命周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只是后来我们遇到那个神秘文明以后,我们的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科学的发展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多的能量,而这些能量源可不是简单的核反应堆获的,我们的能量是直接从我们的蓝巨星中抽取的,前前后后一共抽取它的能量1937918次,每次抽取蓝巨星的能量我们都是有要求的,需要按照特殊的比例抽取,然后用它做反应原料,理论上不会引起蓝巨星的不良反应,最开始时也确实如此。但在最后一次抽取能量的时候,不知道什么环节除了问题,我们的蓝巨星的数据开始变的不正常,最开始蓝巨星会自动填充因抽取能量而产生的能量分布不均匀,后来出现不正常以后我们需要每过103个完整的蓝巨星日,就需要对蓝巨星进行补充校对,后来变成50个蓝巨星日,再后来数据越来越不准确,它变的也越来越不可控,通过对各种数据的分析在未来几千年内,我们的蓝巨星很可能会不可控并最终发生氦闪,最后变成理论中的红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