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花间一梦:历史名妓录

第18章 李娃(上)

   在那个繁花似锦的天宝年间,有一个叫李娃的少女。她的过去像一缕被时光深深掩埋的尘埃,早已模糊不清。命运却将她引向了李家,一个充满温暖和善良的家庭。李家人以最真挚的关爱,视她如己出,让她在爱河中茁壮成长。养父李兆良疼爱地发现她那张可爱的娃娃脸,于是给她起了名字——李娃。她在李家度过了快乐的时光,与家人的感情日益深厚。   李兆良,长安城的一位富商,虽然财富充盈,但他的心愿却很简单,只希望李娃能拥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他立志要将李娃培养成一个聪明、善良、有爱心的姑娘,为她铺设一个美好的未来。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养父李兆良突然得了重病,这个家庭顿时陷入了困境。李娃年仅十五岁,为了报答李家的养育之恩,她以花样的年纪和柔弱的肩膀,勇敢地踏上了风尘之路。或许她并不擅长歌舞与诗词,但那倾城之貌却如春水初生,引得无数风流才子竞相折腰。   当时,有一位名叫郑茂虎的常州刺史,他在五十岁的年纪,独子郑生刚好迈入弱冠之年,二十岁的青春年华。郑生长得眉清目秀,文采横溢,如同草原上的千里马一样引人注目,被誉为“文坛千里驹”。   郑父对郑生宠爱无比,为了支持他参加会试,取得功名,他为儿子准备了丰厚的行囊和两年的生活费。郑生满怀信心,踏上了通往京城长安的路。他来到繁华的长安城,住进了布政坊。   某日,郑生从东市游玩归来,途经平康坊的东门,忽然想起一位故友,便决定拜访。长安城的繁华不仅仅局限于商铺和市场,更有那些鲜为人知的娱乐区域,其中光宅坊与平康坊并称为风化区,这两坊都位于皇城的东南边,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常常吸引着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前来寻欢作乐。   尤其是平康坊,从长安城的北门进入后,向东拐过三个弯,便能到达这个群妓聚集的地方,它也被后人称为“北里”。这里曾经是唐朝名妓们的聚集地,也是文人骚客们吟诗作赋、谈笑风生的地方。每当夜幕降临,这里的红灯笼便会高高挂起,音乐和歌声便会弥漫在空气中。   郑生走进平康坊,似乎融入了这里的繁华与喧嚣。他沿着石阶而上,两旁的妓院里传出阵阵丝竹之声和女子娇媚的笑声。郑生心中不禁有些紧张和好奇,他不知道自己将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和事。   郑生骑马路过呜珂曲,无意间瞥见一座深宅大院。这院子虽然并不广袤,但每一间屋舍都显得庄重堂皇,让人觉得它蕴含着许多未知的故事。院门半开,一个梳着双髻的丫环和一个衣着华丽的女子静静站在那里,她们的美丽和妩媚仿佛有一种魔力,让人心跳加速。   那女子面似桃花,双眸含情。她的眼眸如同剪水的双瞳,长长的睫毛在眼睑上投下一道优雅的阴影。她的鼻梁挺直,唇色红润如玫瑰花瓣。她身着一件低领宽襟的衣裳,领口微微敞开,露出半截雪白的酥胸。而那曼妙的身姿,特别是那高耸的胸部,更是引人遐想。   郑生看得如痴如醉,仿佛被那女子的美丽深深吸引,不知不觉地勒住了马。他无法移动脚步,只想多看那女子几眼。他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想要走过去和那女子说话,却又怕惊扰了这份美好。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静止了,郑生和那女子之间的空气都充满了微妙的张力。而那女子似乎也察觉到了郑生的目光,她微微侧过头,看向郑生。四目相对,仿佛电流击过全身,郑生的心狂跳不已。他想要直视那女子的眼睛,却又害羞地垂下了眼帘。正当郑生被那女子深深吸引,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时,他灵机一动,假装让马鞭滑落在脚边。他低头看着地面,等待仆人过来捡起马鞭。就在这个瞬间,他偷偷地瞄了一眼那女子,发现她也在害羞地注视着他,眼中闪烁着爱慕的光芒。   郑生感觉自己的心跳加速,呼吸都有些急促。他很想走过去与她交谈,了解她的故事,向她表达自己的情感。然而,他终究还是缺乏勇气,没有开口与她说话。他只是默默地骑着马离开了,留下那女子在原地,眼中流露出淡淡的失落和遗憾。   郑生心中的矛盾和挣扎不断翻涌。他反复回想着那个美丽的瞬间,心中涌起一股无尽的思念。他知道,他与那女子注定有着一段未了的情缘。或许有一天,他会鼓起勇气,再次回到那个地方,寻找那个令他心动的女子,将那份爱慕之情勇敢地表达出来。   在那之后,郑生仿佛失去了灵魂,他的心始终无法安定。他的朋友林天发察觉到了他的异样,好奇地问他缘由。郑生没有隐瞒,把那位神秘女子的故事告诉了林天发。   林天发听后哈哈大笑:“这位李娃,确实是京城的红人。她不仅容貌出众,更是床笫之间的高手。无数的贵族子弟为了她一掷千金,她的生活极为奢华。不是普通人能承受得了的。”他伸出手指在空中比划了一下,“没有百八十万的银两,想都不要想。”   他又摇头晃脑地吟唱道:“二八佳人巧容妆,夜夜洞房换新郎;一双玉臂千人枕,半点朱唇万客尝……哈哈!妙哉妙哉!”   郑生听到这里,心情复杂到难以言表。一方面他确实为那位神秘女子的风情所迷,另一方面他也觉得这样一位女子实在是高不可攀。林天发的吟唱更让他感到无奈和尴尬,他不禁苦笑道:“真是一个奇妙的世界。”   郑生心里想:“为了成功,我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有时候,面对巨大的花费,大多数人会犹豫不决,但有些人却能轻易做出决定。几天后,郑生穿着华丽的衣服,带着仆人坐轿来到李娃的住处。他轻轻叩门,不一会儿,一个侍女来应门。   郑生询问这是否是李娃的宅第,侍女笑着转身跑进去,大声通报:“小姐,那位丢马鞭的公子求见”。听到这个消息,郑生突然感到有些紧张,不知所措。这时,屋内传来一个清脆如铃的声音,是李娃吩咐侍女小萍留住他,自己稍作打扮再出来相见。郑生听到后,心中暗自欢喜。   随后,郑生被带到门屏后,那里已有一位白发驼背的嬷嬷等候。她自称是李娃的嬷嬷,并请郑生到客厅就坐。客厅的陈设极为奢华,嬷嬷告诉郑生,女儿年幼且才艺平平,但她还是决定让她来见见郑生。   在不久后,李娃以她独有的优雅和美丽,缓缓地从内室走出,让一旁的郑生惊叹不已。他紧张地起身,笨拙地向她行礼,仿佛害怕自己的目光会亵渎了这份美丽。李娃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微笑,都像是一首优美的诗,深深地打动了郑生的心弦。   夜色渐深,暮鼓声在寂静的夜晚回荡。嬷嬷看着郑生,询问他的住址。郑生心中一紧,他不想离开,想找借口留下。于是,他略带慌张地回答说家住城外数里。其实,他只是想找个理由让李娃留他过夜。然而,嬷嬷并未察觉他的心思,只是催促他尽快离开,以免违反宵禁。   郑生心有不甘,他急忙又说:“有幸与你们相遇,感受到这份难得的温暖与惬意。只因我的住所确实在城外很远的地方,今晚实在不宜赶路……”他的声音里透出丝丝紧张和兴奋。而这一切都落入了李娃明亮的眼神中,她的笑容变得更加灿烂了。她明白了郑生的心意,而她的心中也泛起了一丝涟漪。   李娃在郑生的请求面前,心中泛起了涟漪。她清楚自己的身份,一个卑微的妓女,而郑生则是那个怀揣梦想的读书人。他们之间的鸿沟,如同天堑,难以逾越。然而,爱情在李娃心中悄然生根,她无法抗拒对郑生的深情厚意。在那个明月皎皎的夜晚,李娃鼓足勇气,邀请郑生走进了西厢房。   房间里的空气似乎都带着些许紧张和期待。李娃轻手轻脚地点燃了烛火,细心地摆上了酒菜。郑生看着她忙碌的身影,心中五味杂陈。当两人再次坐下来,面对面地交谈,他们的距离似乎被拉得更近了。话语中带着亲昵,互相开着玩笑,就像那些年无忧无虑的日子。   “你还记得吗?那次我偶然经过你家门,心中对你的思念如潮水般汹涌。”郑生深情地回忆道。李娃听后,心中荡起了阵阵涟漪,她回应道:“我的心和你一样。”这简短的一句话,让郑生如痴如醉。他欣喜若狂,但又害怕进一步表白会打破这难得的美好。   于是,他们继续享受着这份来之不易的温馨时光,让情感在夜色中缓缓流淌。在这个特别的时刻,李娃微妙地伸出手,温柔地拥抱着郑生,她的头轻靠在他的肩膀上。这个简单的动作,让郑生的心瞬间失去了平静,犹如被风吹过的湖面,波澜起伏。李娃的万种风情和聪明才智,就如同细腻的丝绒,轻轻地覆盖在他的心头,让他彻底沉醉。   那种感觉,就像是被温暖的阳光照耀,被轻柔的春风拂面。爱情的魔力在郑生的心中蔓延开来,他的心神荡漾,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的世界。   然而,突然间,郑生感到一阵晕眩袭来,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旋转。他的心跳急速地跳动,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他的脸庞热得像被火焰炙烤,羞愧的情绪在他的内心翻涌。   李娃的手依然轻柔地搭在他的肩膀上,她的声音如同丝滑的绸缎,在他耳边轻声问道:“你有没有和姑娘们有过亲密的经历?”这句话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他内心深处的秘密。他满脸通红,身体左右摇摆,显得十分慌乱。   李娃再次开口,声音中带着妩媚的诱惑:“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我愿意与你一同攀登巫山之巅,一同体验仙境之乐。”这句话像一道闪电,瞬间击中了郑生的心。他的心跳得更加剧烈,全身的血液仿佛沸腾起来。   他看着李娃,那双充满智慧和热情的眼睛仿佛能看穿他的灵魂。他感受到了李娃的热情和渴望,也感受到了自己对她的深深的爱意。   自那日起,郑生的身影变得愈发神秘,不再出现在亲朋好友的视线中。他选择与李娃这个风尘女子为伍,放纵于酒池肉林,沉醉在声色犬马的世界里。每当夜幕降临,他便与李娃携手漫步在烟花之地,陶醉于丝竹之声,把酒言欢。他们的日子仿佛只有欢乐与狂放,无拘无束。   口袋中的金银细软渐渐流失,郑生却毫不在意。他甚至变卖了心爱的车马和家仆,只为换取短暂的欢愉。不到一年的时间,他的家产便如流水般消逝,曾经的富贵荣华化为乌有。可他仍不悔改,仍在这条放纵的路上渐行渐远。   嬷嬷,那曾对郑生温柔有加的人,如今见郑生的钱财已如流水般逝去,态度转而变得冷淡,言语中尽是尖锐的讥讽。然而,郑生,他像是被李娃的魅力吸引,陷入了一种痴迷的状态,无法自拔。他的心,全然被李娃占据。   一日,郑生站在李娃的门前,目睹的却是紧闭的大门,封锁的锁链以及封在门上的湿润泥土。他的心猛地一沉,如同被抛入冰窟。他询问邻人,得知李娃家租约已满,屋主收回了房子。而且,就在昨夜,嬷嬷带着一众家人离去了。   他感到了一种强烈的失落感,好像他的世界突然崩塌。然而,即使面对这样的困境,他对李娃的爱却依然坚定。他的心在痛苦中挣扎,却也在挣扎中找到了力量。他知道,无论何时何地,他的心都将属于李娃。   郑生急切地追问:“她搬到哪里去了?”然而,林居只能无奈地摇头。回到那个空荡荡的住所,郑生的心如同房间一样,空空如也。他痛苦地意识到,自己为了片刻的欢愉,不但荒废了学业,甚至将父亲辛苦筹措的生活费全部挥霍。此刻的他,心中充满了悔恨和自责,但又羞愧难当,无颜面对家人的期待。   惊恐与疑惑在他心中交织,郑生的精神几近崩溃。病痛如同无情的审判者,让他在病榻上苦苦挣扎。房东是一位见财忘义的小人,见他病情严重,担心他会死在屋子里,便安排人借着夜色偷偷把他放到到了附近的丧事店的门口。即使死了还会有人处理,还派人去郑生家索要房租,被派去的的人告诉郑生的父亲郑茂虎:“郑生被盗贼害死,欠下房租”郑茂虎伤心不已。   话说,郑生被送到丧事店的门口并没有断气,丧事店主白五菱心地善良,看到郑生病恹恹的样子,深感同情,于是伸出援手。在店家的细心照料下,郑生的病情稍有起色,他开始能拄着拐杖站起来。为了报答店主白五菱的善意,郑生主动提出帮忙管理丧事账务。就这样,他在这个奇特的场所开始了新的生活。每一天,他都在痛苦的自责中度过,但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找到了些许安慰。   在几个月的时间里,郑生的身体逐渐从病痛中恢复过来。然而,每当他听到丧礼上的哀歌,他的内心总会涌起一种无法言喻的悲伤。他开始自学哀歌的曲调,不断地琢磨、模仿,终于在某个清晨,他发现自己已经能够惟妙惟肖地演唱这些哀歌了,无人能及。   一天,东市店的老板找到了郑生,希望他能为去世的堂叔唱一段哀歌。郑生头裹黑巾,手持大扇子,步上了台。他挺直腰板,清了清喉咙,随后一曲“薤露”飘荡而出,那清亮悠远的声音仿佛穿透了时空的束缚,让人情不自禁地为之动容。许多在场的听众掩面哭泣,他们被郑生的歌声深深打动,仿佛在那一刻,他们与逝去的亲人再次相遇。   郑生不仅仅是在演唱哀歌,他更是在用歌声诉说着一个个关于生死离别、思念无尽的故事。他的歌声中充满了对逝者的怀念与敬意,也寄托了对生者的祝福与期望。   在那一刻,郑生的父亲郑茂虎碰巧正在京城中,与同僚们换上便服,享受着轻松的出游。随行的还有郑茂虎的老仆人,这位老仆人曾经是郑生的乳娘的丈夫,一个曾经在郑家服务多年,对郑家的一切都非常熟悉的老者。   在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老仆人的目光突然被台上的少年吸引住了。他目不转睛地看着那位少年,仿佛看到了已故的小主人郑生的影子。少年的举止,那独特的神态,还有那声音,都让老仆人想起了郑生。   郑茂虎注意到了老仆人的异样,好奇地问道:“你怎么了?为什么如此看着那少年?”老仆人沉默了片刻,终于开口道出了他心中的疑惑:“老爷,我觉得那位少年与已故的小主人非常相似,不仅仅是外表,还有举止和声音。”   郑茂虎一听,心中一震。他口中说着:“我儿子因为财宝被盗贼所害,怎么可能会在这里?”但心中却已经开始翻涌起种种疑惑和期待。他的眼中泪水打转,心中的悲伤和震惊无以言表。   那老仆人继续说道:“老爷,我有个提议。不如我们去问问那少年,也许他能告诉我们一些线索。”郑茂虎默默地点了点头,他的心已经被思念和疑虑占据,期待着能从那少年身上找到答案。   在深深的小巷尽头,老仆人悄悄回到了丧事店。 丧事店里弥漫着一股沉重的气氛,老仆人迈着沉重的步伐走了进去。他找机会向店里的伙计打听那少年。他的眼神中带着期待,但又藏着深深的担忧。 突然,郑生从店里的一个角落走了出来,他一见到老仆人便脸色大变,显然是心虚的表现。老仆人紧紧地抓住他的衣袖,关切地问:“少爷,您怎么了?” 然而,郑生的反应却出乎意料。他试图摆脱老仆人的手,尴尬地笑了笑,然后转身想要逃离丧事店。他的眼神闪烁不定,心中似乎充满了愧疚。 老仆人愣住了,他没有想到郑生会是这样的反应。他看着郑生离去的背影,心里充满了疑惑和担忧。他明白,郑生一定有难言之隐。 回到住处后,老仆人坐在窗前,陷入了沉思。他想不明白郑生为什么会这样,更想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然而,他知道这一切的背后一定有一个令人痛心的故事。   离开丧事店之后,郑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他担心父亲会派人来找他,因此决定不再返回那个唯一给他生机的丧事店。一个寒风呼啸、雪花纷飞的早晨,郑生,这个曾经的富家公子,如今却衣衫褴褛,独自在街头乞讨。   他的声音凄凉而苦楚,他曾是家族的骄傲,如今却成了人们避之不及的对象。郑生踏着厚厚的积雪,来到了安邑里的东门。他沿着高墙往北转进去,走了七八户人家,最后停在了一家半开的大门前。   他的声音在寒风中颤抖:“好冷啊……好饿啊……谁愿做个好心乞食给我吃……”这声音充满了无尽的凄凉和苦楚。然而,在这个冰冷的冬日里,没有人愿意打开门,给他一点点的温暖和希望。郑生的心中满是痛苦和无奈,他的眼神中流露出对温暖的渴望和对过去的回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