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顾横波(下)
在明朝末年的乱世之中,顾横波与龚鼎孳的婚姻宛如一叶扁舟,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摇曳。那时的社会动荡不安,生活的曲折如同繁星点点,他们的生活也并非一帆风顺。龚鼎孳,身为朝廷命官,时常被公务牵扯,留顾横波一人在空荡的宅院中,寂寥与思念如同潮水般涌来。 记得那天,龚鼎孳被派遣至远方处理紧急事务,一去便是数月。顾横波独自留在南京,四周的静寂仿佛能吞噬一切。每当夜幕降临,空荡的宅院就像一座无人的城堡,她只能倚靠回忆来温暖自己。但顾横波深知龚鼎孳的职责所在,她始终坚定地支持他,用信任与理解铺就他们情感的桥梁。 在这个动荡的时代,顾横波的社会身份让她成为众矢之的。那些尖锐的指责、无情的诋毁,像针一样刺痛她的心。她曾是歌妓的身份被无情地揭露,那些恶毒的流言蜚语在她的耳边萦绕。但她并未屈服于困境,而是选择用聪明才智和坚韧的性格去抵抗。在那个时代,龚鼎孳的行为无疑是大胆而前卫的。当他带着顾横波在任上时,这已经是冒犯了当时的社会规范。那个时候,与名妓结交被视为一种风雅之事,然而,将妓女娶回家,让她成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却是被视为有伤风化。 龚鼎孳,作为京官,他的行为更是肆无忌惮。他醉酒高歌,毫不顾忌世人的眼光。他将与顾横波的恋情以及婚后的生活细节写进诗文,让这些诗文在公众中流传,甚至被刻印出来。他无视世俗的眼光,坚定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在为父服丧的期间,他竟然带着顾横波游览江南,畅饮高歌,多次举办盛大的诗酒会。他甚至在诗文中抒发哀悼之情,用华丽的辞藻描绘出自己的心情。他毫不畏惧礼教的束缚,坚持走自己的路。 这些行为无疑激怒了那些坚守传统礼教的人。他的行为和之前“以千金购妓”的事件一起,被指责为“有亏德行,灭绝人伦”,他因此被降职二级。 就在那时,龚鼎孳的一位政敌还故意散播谣言,意图再度陷害龚鼎孳。顾横波得知后,她没有退缩,而是决定亲自出面澄清事实。她走到那位政敌面前,语气坚定地说道:“我虽曾为歌伎,但我绝非寻常女子。我知道夫君的为人,也清楚谣言背后的阴谋。如果你继续恶意中伤夫君,我必不会坐视不理。”这番话语如同破晓前的曙光,照亮了前方的道路。 那位政敌被顾横波的勇气和智慧所震撼,自知阴谋被识破,便不再继续散播谣言。而顾横波并没有止步于此,她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帮助龚鼎孳结交了许多有识之士。在她的协助下,龚鼎孳成功地处理了许多棘手的事务,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和信任。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顾横波与龚鼎孳共同度过了许多危机。那些艰难的日子里,他们相互支持、共同成长,成为了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他们的感情如同陈年的酒,历经岁月沉淀,愈发醇厚香甜。 后来龚鼎孳调至兵部任职,不再被繁忙的公务所困。他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陪伴他新婚的爱妾,顾横波。他们在北京的名胜古迹间流连忘返,那些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相依相偎的身影和甜美的笑语。 闲暇之余,他们选择安静地待在家中,品茗赏花。他们的生活宁静而满足,每一天都仿佛沉浸在甜蜜的蜜水中。龚鼎孳被顾横波深深吸引,为她绘制了一幅又一幅的画像。画中的她,总是春风满面,眼中带着醉人的柔情。这不是酒醉,而是被幸福的生活醉倒了。 顾横波用笔在画上题下一首诗:“识尽飘零苦,而今始得家;灯蕊知妾喜,转看两头花。”这首诗,是她对生活的感慨,也是她对龚鼎孳深深的爱的表达。 他们的行为常常惊世骇俗,世俗的价值观在他们的世界里并不重要。但这不是说他们没有是非观念。他们有着自己的行为准则和判断标准,他们愿意为了坚守这些原则付出任何代价。 当时,明朝的局势岌岌可危,龚鼎孳以国事为己任,他一个月内上书十七次,弹劾权臣,他的词《念奴娇》中写道:“翦豹天关,搏鲸地轴,只字飞霜雪。焚膏相助,壮哉儿女人杰。”这显示了他不畏权贵、奋笔直书的勇气。这部分勇气,有一部分是来自顾横波的鼓励。在她陪伴他写这些书奏时,她总是在他身边,给他以鼓励和支持。 然而,年轻的龚鼎孳只是一个资历尚浅的官员。他一次次弹劾崇祯的亲信重臣,终于触怒了皇上。不久后,龚鼎孳被捕入狱,而那距离顾横波入京不过短短半年的时间。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龚鼎孳因不畏权贵、弹劾朝中恶贯满盈的权贵而身陷囹圄。他的处境日益险恶,家中亲人亦受牵连。然而,在这艰难时刻,他的妻子顾横波并未选择逃避,而是坚守在京城,默默等待龚鼎孳的归来。 顾横波深知龚鼎孳的冤屈,她坚信他的清白,也明白他的坚韧。在龚鼎孳身处牢狱的日子里,顾横波每日为他祈祷,同时用自己的方式给予他最大的支持。她深知言语的力量,便以诗词来传达自己的思念与鼓励。 “一林绛雪照琼枝,天册云霞冠黛眉。玉蕊珠丛难位置,吾家闺阁是男儿。”在这首诗中,她赞美龚鼎孳如同红雪覆盖的琼枝,坚强不屈。 “萧条四壁不堪愁,酒债琴心自唱酬。近识文君操作苦,侍臣无复裘。”她化用典故,将自身比作文君,为生计辛苦劳作,依然对龚鼎孳满怀忠诚。 “九阍豺虎太纵横,请剑相看两不平。郭亮王调今寂寞,一时意气在倾城。”此诗则表现了她对丈夫的深深忧虑以及与他并肩面对艰难的决心。 这些诗词流露出顾横波的坚毅与柔情,以及对龚鼎孳无尽的守望与支持。她的影子在这些诗句中若隐若现,仿佛成为他坚韧不屈的精神支柱。 明代监狱的黑暗与恐怖超出了人们的想象。那里的环境肮脏、潮湿、阴暗,充满了痛苦和绝望的哭喊声。然而,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龚鼎孳也没有放弃希望。他坚信自己的正义之举不会被埋没,而顾横波也没有离他而去。 顾横波不畏艰难,在狱外四处奔走,寻求援手。她动用了所有的人脉关系,联系了曾经的恩客和文人墨客,请求他们为龚鼎孳发声。她对每一个可能帮助她的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们了解龚鼎孳的正直与冤屈。 除了求助于外人,顾横波也亲自动手撰写诉状,详细陈述龚鼎孳的冤情,以及他为国家和百姓所做的贡献。她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妙地避开了狱卒的盘查,将诉状递交到了朝廷。 在狱中,龚鼎孳受到了严酷的折磨,但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傲骨。他知道,顾横波正在外面为他努力,为他平反。这份信任和期待给了他巨大的力量。 顾横波的坚强与智慧赢得了越来越多人的支持。一些朝廷重臣、文人墨客纷纷为龚鼎孳说话,要求为他平反。甚至连宫中的一些贵人也开始关注这个案子,为顾横波的行动提供了帮助。 经过几个月的不懈努力,顾横波终于成功地为龚鼎孳平反。终于在崇祯十七年,经过无数次的磨难与坚持,崇祯皇帝在了解真相后,赦免了龚鼎孳的罪行,并恢复了他的官职。 出狱后,龚鼎孳与顾横波紧紧相拥,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深知,没有顾横波的坚定与智慧,他或许无法重获自由。而顾横波也因为这次事件,展现出了她坚韧不拔、智勇双全的一面,赢得了更多人的尊敬与爱戴。重逢之日,他感慨万千,写下“料地老天荒,比翼难别”,这不仅仅是表达对顾横波的感激与爱意,更是对他们共同经历的艰难岁月的最好注解。出狱后的龚鼎孳并没有被困境打败,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深知,是顾横波的支持让他有了重新站起来的勇气。这段经历让龚鼎孳和顾横波的感情更加深厚。他们更加珍惜彼此的陪伴,也更加坚定地走在自己的道路上。 然而,龚鼎孳的获释并未为他们带来安宁的生活。在甲申之变的那个历史节点,世界仿佛翻转了过来,山河变色,刚从生死边缘回来的夫妻龚鼎孳与顾横波,再次面临历史的巨轮带来的挑战与抉择。崇祯十七年,时代风云再次聚集,这一次,是李自成的大军汹涌而至,明朝的江山在威胁之下岌岌可危。 龚鼎孳与顾横波,他们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困境。他们可以选择屈服,也可以选择抗争,但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选择往往并不简单。于是,他们决定采取一种极端的方式以求保全。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龚鼎孳与顾横波手挽着手,走向了家里的那口古井。他们的心紧紧相连,井水的冷冽也无法冷却他们内心的热情。他们阖门投井,希望能在井中躲避乱军的搜寻。 幸运的是,古井虽然深邃,但井水并不深,两人的身体并未完全没入水中。他们紧紧地搂在一起,依靠着彼此,尽量使自己的气息变得微弱。在黑暗中,只有彼此的心跳声和呼吸声,像是一首凄美的诗篇。 夜幕下,乱军在城中四处搜寻,但并未发现这口古井的异常。他们的脚步声远去,留下了龚鼎孳和顾横波在寂静中相依为命。天亮后,乱军离开了这片区域,龚鼎孳和顾横波才从古井中爬出。 他们的衣衫湿透,身躯颤抖,疲惫和恐惧在他们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然而,他们却因为劫后余生而充满了感激。他们相互扶持着,躲进了附近的一处废墟中。废墟成为了他们的避风港,也是他们重生的起点。 不久后,京城被李自成的军队占领。龚鼎孳和顾横波被俘虏,被迫成为李自成麾下的官员。然而,顾横波并未放弃自己的智慧与勇气。她用自己的机智和才智说服了李自成,最终被任命为直指使,负责巡视北城。而龚鼎孳则成为了一名文官,负责文书工作。 尽管龚鼎孳对李自成并没有太大好感,他始终记得自己是明朝的士大夫。他对于自己以明臣“降闯”一事心中有愧。他在一些私人文书中屡屡表示过自己“降闯”情非得已。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然而他的骨气在于,即使身处困境,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他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世界:即使山河变色,他的心仍旧是明朝的子民。 经过一个月的风云变幻,京城的局势再度陷入混沌。清军的铁骑浩浩荡荡,震撼了每一寸土地,明朝的江山彻底更迭。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龚鼎孳与顾横波站在城楼上,默默注视着这一切。 龚鼎孳,这位曾经的国士,内心波涛汹涌。他曾言,愿以身许国,如今面对清军的铁蹄,他更是坚定了信念。顾横波,这位柔情似水的女子,紧握着一根绳子,那是她为龚鼎孳准备的殉国之物,以表达她对丈夫的坚决支持。 风中,龚鼎孳的目光坚定而深邃,“我龚鼎孳身为国士,国民的安乐岂能不报。今日我愿以身许国,以明我志。”转身之际,他拿起了顾横波手中的绳子。 然而,顾横波轻轻摇头,她深知生命的价值,“夫君,生命宝贵,我们还有机会重振明朝。” 龚鼎孳苦笑道:“我岂不知生命的宝贵。但身为国士,国民受辱、受苦、流离失所、被屠杀,岂能不报。” 顾横波柔声道:“我知道你的心意。但生命不止有一种意义。我们可以选择隐忍待机,为明朝的复兴而努力。” 龚鼎孳沉默片刻,然后缓缓摇头,“我意已决。这绳子虽好,但我龚鼎孳不能就这样简单地了结一生。我还有未竟的事业,还有需要我保护的人。” 顾横波眼中闪过一丝感动,“我明白了。”她默默地将绳子收起,“夫君的决定,我始终支持。从今以后,我们重新开始。表面我们投降清军,暗地里可以为了明朝做些事情。” 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龚鼎孳和顾横波先后经历了大明、大顺、大清三种年号。这不仅仅是年号的更迭,更是他们内心的挣扎与抉择。龚鼎孳常为自己降清辩解说:“吾愿欲死,奈小妾不肯何?”这个“小妾”,指的就是顾横波。那时的顾横波,眼见着大势已去,她深知丈夫心中的痛苦与煎熬,但仍然坚定地站在他的身边,为他提供力量与支持。 在历史的洪流中,龚鼎孳,一个曾经的明朝官员,选择了降清,并迅速崭露头角,升至左都御史,位列九卿之中。在这个动荡的时代里,他的政治生涯看似顺风顺水,实际上,这背后隐藏着他对世事变迁的敏锐洞察和超然态度。 面对着时代的风云变幻,龚鼎孳并不想逆流而上。他选择随波逐流,听从命运的安排。无论是哪个朝代坐拥天下,他都毫不犹豫地俯首称臣。正是这种明智的态度,使他在仕途上一路亨通,最终成为清朝的礼部尚书,先后侍奉三朝,成为了一段历史的见证者。 龚鼎孳的妻子顾横波是个聪明的女人,她明白丈夫的选择是出于对大局的考虑。她并未因丈夫的降情而心生芥蒂,反而坚定地支持他。在她的智慧和包容下,这个小家庭始终安稳和睦,成为了这个动荡时代中的一个温暖的避风港。 这个家庭的安稳与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龚鼎孳和顾横波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他们之间的默契和信任,让这个家庭在历史的波涛中屹立不倒,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动荡的时代中,龚鼎孳凭借着过人的才华和坚韧的意志,在官场上如鱼得水,一路高升。终于,他官封一品,成为了权倾一方的重臣。他的正妻童氏,也随之将被被封为诰封一品夫人,享有无尽的荣耀。 在一次家庭聚会上,龚鼎孳兴致勃勃地宣布了这个好消息,期待着家人们的欢庆与祝福。然而,童氏却面无表情地开口道:“夫君,你升为一品大臣,这是家族的光荣。但我有个请求。” 龚鼎孳有些惊讶,“夫人请讲。”童氏直视着龚鼎孳,“我不接受这个诰封。我已两受明封,以后本朝恩典,让顾太太可也”龚鼎孳愣住了,他没想到童氏会说出这样的话。龚鼎孳沉默了片刻,然后轻轻叹了口气,“既然夫人如此坚持,那便依你吧。” 在龚鼎孳与顾横波的情感纠葛中,童氏的存在仿佛成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自从龚鼎孳与顾横波定情之后,童氏与龚鼎孳的关系似乎只剩下了一个空洞的夫妻之名。当龚鼎孳在北京为官时,童氏并未随侍在侧;而当龚鼎孳陷入困境,身陷囹圄时,童氏也未曾现身探视。 龚鼎孳虽然深爱着顾横波,但他却无法拒绝原配童氏随侍京城的请求,除非童氏自己选择放弃。而童氏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我已两受明封,以后本朝恩典,让顾太太可也。”这句话的前两句听起来正气凛然,仿佛是一位胸怀宽广、气度非凡的女性,但最后一句“让顾太太可也”却让整个话语的意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仿佛酸气扑鼻,让人不禁想要掩鼻而去。 原来,童氏并非对朝廷的封赏感到羞耻,而是一直因为龚顾之事心存芥蒂,长期避而不见夫君,未能尽到一个妻子应有的责任。当她突然得知诰封的消息后,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地位,她才出言讥讽,以退为进,料定龚鼎孳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让一个妓女去受封。然而,令她没有想到的是,龚鼎孳竟然顺水推舟,答应了让顾横波受封。这时,童氏才意识到自己的失策和失误,但悔之晚矣。 而在这一切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原来,童氏曾是一个善良、贤惠的女子,对龚鼎孳关爱备至。然而,当她发现龚鼎孳与顾横波成婚后,心如刀割,痛苦不堪。从此以后,她选择了避而不见夫君,坚守着自己的尊严和骄傲。而当她得知自己未能尽到一个妻子应有的责任时,她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和选择。或许是为了挽回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当她得知朝廷要对龚鼎孳的妻子进行诰封的消息后,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奔赴京城。 然而,一切都已经太迟了。她的讥讽和以退为进并未能改变龚鼎孳的决定,反而让自己陷入了更加尴尬和被动的境地。如今,她只能独自承受着内心的痛苦和煎熬,不知道前路该如何是好。 龚鼎孳他竟然真的将这句话铭记在心,并且付诸行动。他决定为顾横波请封,让她成为一品夫人,而废掉了原配童氏的正妻之位。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轰动了整个城市。顾横波,一个出身低微的妓女,如今却名正言顺地成为了一品夫人。她的美丽和机智使她在权贵中游刃有余,而龚鼎孳的宠爱更是让她在后宫中如鱼得水。然而,她并未因此沾沾自喜,而是始终保持着一颗谦卑和感恩的心。 在顺治十二年的一个清晨,龚鼎孳的奏疏再次在朝堂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不仅仅是因为奏疏的内容,更是因为涉及的人物——冯铨。这个人的无耻程度,仿佛已经成为了一种标志,横亘在他的名字前面,无论何时何地,都无法回避。 那天,顺治皇帝面带疑云地询问冯铨:“翰林官中,孰贤孰否?”这无疑是一个直指核心的问题,想要了解汉族官吏的真实才能和品行。冯铨心知肚明,汉族官吏的学问和才能,远胜于满人。然而,他竟然昧着良心回答道:“南人优于文而行不符,北人短于文而行或善。”这句话犹如一把尖刀,直插进那些才华横溢的汉族官吏的心脏。 此言一出,朝堂上一片哗然。龚鼎孳更是怒不可遏,他瞪着冯铨,眼中仿佛有火焰在燃烧。他大声斥责道:“此言何为者?曲学阿世如此,真乃恬不知耻!”顺治皇帝时脸色苍白,龚鼎孳知道,自己的这番言论已经触碰到了皇帝的底线。 于是,顺治皇帝下令将龚鼎孳降十一级,贬为散职。而他的新职位,竟然是在上林苑看守蔬菜的小官。这个昔日权倾一时的官员,如今却要与蔬菜为伍,这种巨大的落差,龚鼎孳没有丝毫的悔意。 在历史的舞台上,有许多人在低位时豪情万丈,一旦得势却变得畏首畏尾,唯恐失去手中的权势,甚至不惜违背自己的良心。然而,龚鼎孳却是个例外。 以他的才情,若愿意如冯铨或钱谦益那般圆滑处世,仕途必然一帆风顺。但他对世人眼光不以为意,并非毫无操守。他心怀成为忠臣良将的决心,无论身处要职还是低官,不论汉族同僚如何冷嘲热讽,满族权贵如何横眉冷眼,他始终坚守初心,凭良心行事。 在龚鼎孳心中,地位权势并非首要,重要的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种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精神,使得他在历史的洪流中卓然而立,成为了值得尊敬的那一道独特的光。在这方面,顾横波一直是龚鼎孳的灵魂伴侣与坚定支持者。她以独特的视角和理解,为他提供了无尽的精神力量。正因如此,他特意在这一年为她写下一首诗,表达了他对她的深深敬爱和感激。 神索风传台柏枝, 天街星傍火城移; 袖中笼得朝天笔, 画日归来便画眉。 诗中,龚鼎孳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他与顾横波之间的情感纽带。他形容他们的感情如同天街之上的璀璨星辰,恒久不衰。而顾横波的陪伴,更像是那温暖的火城之光,为他驱散了人生路途上的阴霾。 接着,龚鼎孳巧妙地将他们的爱情与他的官场生涯相结合。他写道,只要有了顾横波的支持与鼓励,他便如拥有了神奇的笔,可以描绘出一切美好的未来。这不仅仅是对顾横波的赞美,更是对她在他人生中重要地位的肯定。 不久后,龚鼎孳再次受命前往广东。虽然这次的旅程充满了未知与挑战,但因为有顾横波的支持,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龚鼎孳,曾经的朝廷大员,如今却因贬官外放,成为了一个闲散的官员。然而,他的内心却并未因此而感到失落。顾横波,龚鼎孳的妻子,两人一同南归故里。龚鼎孳并没有因为仕途的挫折而感到沮丧,反而选择在桃叶渡大摆宴席,为顾横波庆祝寿辰。 这场宴会可谓盛况空前,不仅邀请了许多才子佳人,更有曾经与顾横波交好的数十名妓女公开出席。席间,龚氏门下的翰林们亲自上台表演戏曲,而顾横波和那些曾经同住南曲、以姐妹相称的李六娘、王十娘等人则坐在下方,欣赏着精彩的表演。 这一场面无疑惊世骇俗,让整个江南为之轰动。对于龚鼎孳这样曾经背叛了前朝的人,他已经成为了一些人口诛笔伐的对象。然而,他不但没有选择规避,反而更加肆无忌惮地任性而为。他的这种行为无疑是对礼教的一种公然挑衅,也因此引来了更多的谩骂和讥讽。 然而,龚鼎孳并不在乎这些非议。他深知,人生苦短,何必为了别人的眼光而活。他和顾横波的爱情,以及他们所展现出的那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正是对那些批评最好的回应。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并非来自权势和地位,而是源于内心的自由和坦然。 龚氏夫妇,是那种对世俗礼教不屑一顾的人。他们不受世俗眼光的束缚,不随波逐流。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处事之道,这些准则是他们内心的坚定信念,不会因为外界的压力而妥协。 举个例子,龚氏夫妇在面对是否帮助一位有反清复明思想的陌生人时,他们并没有犹豫。虽然帮助这位陌生人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风险,甚至可能危及他们的生命,但他们仍然选择了伸出援手。 龚鼎孳在担任官职时,更是敢于公然为汉人争取权益,不惧满族权贵的威胁和打压。他的一言一行,都彰显出他的勇气和魄力。他的行动,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尊重,也为那些受压迫的汉人争取了应有的权益。 傅山,那位南明遗民,如同一颗不屈的明珠,在历史的洪流中闪耀。他以道士之名,拒绝剃发易服,身着朱衣,那份对前朝的记忆与忠诚,仿佛在每一片红绸中跳跃。回想起顺治十一年,他与南明总兵宋谦密谋起义,那是一次震撼天地的壮举。然而,命运却给他们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起义计划泄露,傅山被捕。 那时的他,被世人称为甲午朱衣道人案的主角,陷入了一场无法逃脱的噩梦。他的父亲、兄弟都因他而遭受严刑拷问,但他从未后悔,也从未屈服。直至龚鼎孳出手相救,他才得以走出那冰冷的牢房。那一刻,他誓言终身不为清朝服务,他那一身道袍,更像是一道永恒的抗议。 那些日子里,他屡次违抗康熙的圣旨,那些邀请他参加博学鸿词科的命令,被他冷冷地抛在一边。他拒绝向清朝低头,那种执着与坚定,仿佛是他生命中最为璀璨的光芒。当康熙强行授职,命他到午门谢恩时,他却傲然仰卧于地,坚决不叩头谢恩。那一刻,他的身影仿佛变成了一座山,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巍然不动。 阎尔梅,那位曾在史可法军中担任参谋的英勇人物,他的胸怀壮志,满腔热血,绝非寻常。他深知清军内部的不稳,他更看到了北方抗清力量的崛起。他反对"联虏平寇"的战略,力主利用清军内部的脆弱,以及与李自成主力周旋的有利时机,发动攻势,以期收复失地。他的建议极富见地,只可惜未被史可法采纳,最终导致了失败和灭亡。 在失败的打击下,阎尔梅并未放弃。他开始在中原各地奔走,积极招募志同道合的志士,多次策划反清起义。虽然曾被捕入狱,但他凭借着过人的机智与勇气成功逃脱。然而,他的家人却因此遭受了株连之苦。在亡命天涯的日子里,阎尔梅历经了十年的磨难。直到龚鼎孳担任刑部尚书时,才为他平反了冤案。 而丁耀亢,这位清初的才子,他曾任镶白旗教习。虽然身处清朝官职,但他的内心却始终暗藏着反清的思想。他以《续金瓶梅》为名,写下了一部与书名毫不相干的著作。这部作品实际上是丁耀亢宣扬反清思想的工具。然而,事情败露后,他被捕入狱。幸运的是,龚鼎孳和傅掌雷等人极力营救,最终使他得以获释。他的故事也因此成为了那段历史的见证和记录。 丁耀亢,这位清初的才子,曾经在镶白旗担任教习,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暗藏着对清朝的反感。他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那就是创作了一部名为《续金瓶梅》的作品。然而,这部作品的内容与它的名字毫无关联,实际上是一部宣扬反清思想的著作。 这部作品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因为它以一种隐晦的方式揭示了清朝统治下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压迫。丁耀亢因此被当局逮捕,并被投入了监狱。然而,他的朋友们并没有放弃营救他的努力。龚鼎孳和傅掌雷两位名士,更是竭尽全力为他辩护,最终成功地使他得以释放。 黄宗羲,这位南明的忠贞遗民,以他的反清复明之志,屹立在历史的洪流中。当他的挚友钱谦益临终前,恳请他为其撰写墓志铭时,黄宗羲陷入了一种两难的境地。他一直秉持着“义不仕清”的原则,决心不再涉足世俗之事,而钱谦益在当时是清廷的要员,这使得黄宗羲在答应他的请求后,难以自圆其说,甚至可能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正当黄宗羲愁眉不展之时,龚鼎孳,这位慷慨激昂的文人出现了。他毫不避嫌,挺身而出,为黄宗羲代撰墓志铭。这一举动,无疑使黄宗羲从尴尬的境地中解脱出来。而对于龚鼎孳来说,他不仅不畏风险,为反清志士及其家人提供庇护和资助,其数目之大,难以计算。 钱谦益曾赞叹道:“长安三布衣,累得合肥几死。”这其中的“长安三布衣”,正是对龚鼎孳、米芾和黄宗羲这三位大儒的赞誉。而邓之诚也曾言:“艰难之际,善类或多赖其力。”这无疑是对龚鼎孳无私奉献、不畏艰险维护反清志士行为的最高赞扬。 这就是龚鼎孳,一个不畏世俗眼光,勇往直前的人。他的一生,充满了对正义的坚守和对朋友的忠诚。在他的帮助下,许多反清志士得以保全,他们的家人也得以安顿。 在历史的波澜中,龚鼎孳的一些行为常常引起争议。然而,他的妻子顾横波不仅坚定地支持他,更积极地投身于这些事业中。在那些充满对抗和风险的岁月里,她始终坚定地站在龚鼎孳的身边,化压力为动力,变逆境为契机。 有一回,顾横波与龚鼎孳一起对抗清志士及其家人。他们不仅慷慨解囊,为那些坚守汉家志向的人提供物质支持,更在精神上给予了巨大的鼓舞。他们的善举,如同春风般温暖,为那些在寒冬中挣扎的人们带来了希望。 在龚鼎孳被贬出京后,顾横波选择了与他一同隐居于金陵的隐园。那里是他们的避风港,也是他们共同抵抗世俗压力的堡垒。然而,一次意外的事件让这个平静的避风港掀起了波澜。 当时,阎尔梅被清军追捕,无奈之下逃入了隐园中。面对这样的突发情况,顾横波没有丝毫的慌乱。她果断地将阎尔梅藏于侧室中,沉着镇定地应对。她的机智应变,使得阎尔梅得以安全地度过危机。 此时的龚鼎孳,已经不再是朝廷的大员,而是因“重汉排满”的罪名被皇帝贬黜,赋闲在家。然而,顾横波并没有因为龚鼎孳的失意而动摇。她义无反顾地保护阎尔梅,展现出了不让须眉的胆识和义气。 袁枚曾以“礼贤爱士,侠内峻嶒”八字来形容她和柳如是。这并不仅仅是因为她们都是女中豪杰,更是因为她们在关键时刻所展现出的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她们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顺治十八年,清朝政府以清查逃赋为名,对江南士子进行了一场大清洗,旨在压制该地区的反清情绪。一时间,数万名江南士子遭到革职,不少人更是被迫害下狱。在这个风声鹤唳的时期,龚鼎孳已在家中闲居四五年,但当他得知这一消息后,深感自己有责任站出来为这些士子发声。 龚鼎孳毫不犹豫地向当权者上疏,言辞犀利。他指出,这些士子是江南的未来和希望,如此打压会寒了人心。在他的努力下,一千多名士子得以恢复职务。这不仅体现了他的智慧和勇气,更显示了他对民众的深厚关怀。 除此之外,龚鼎孳在为官友人饯行时,总是叮嘱他们要体恤民众的艰难。他常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们不应只顾自己的利益,而应将民众的福祉放在首位。”这种真挚的关怀和言传身教,让许多官员深受感动,也促使他们更好地履行职责,造福于民。龚鼎孳,一个身处乱世的文人,他的诗文常常是内心悲戚的流露。他并非那种慷慨激昂,以民族兴亡为己任的豪杰,但他的心肠绝非冷漠。他以诗文描绘世间的沧桑,尤其是对民间疾苦的关注。 例如,他的《岁暮行》诗句“揭竿扶杖皆赤子,休兵薄敛恩须终”,生动地描绘了战乱之中普通百姓的苦难,以及他们对和平生活的渴望。然而,龚鼎孳却在外表上长歌痛饮,掩饰他内心的悲伤。 遗民诗人宋睿曾回忆,龚鼎孳在酒宴之后,歌舞散场,与他相对而坐时,竟流泪无言。而对于龚鼎孳的这种心境,恐怕没有人比顾横波更了解的了。 龚鼎孳的诗文直抒胸臆,虽然并未流露出明显的反抗情绪,但因此引来的不满,成为他仕途坎坷的原因之一。尽管如此,他的诗文仍然是一面镜子,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 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龚鼎孳与顾横波夫妇二人的生活就如同跌宕起伏的戏曲一般。在顺治十四年,龚鼎孳为顾横波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寿辰,这是他们最后一次的惊人之举。 顾横波,一位倾国倾城的女子,她的一生虽然不为世俗所困,但心中却有着自己的坚持。她深知自己无法为龚鼎孳生下子嗣,这成为她心中难以言说的痛。然而,龚鼎孳却一直默默守护着她,他们的感情在岁月的洗礼中越发深厚。 在那场寿辰中,龚鼎孳不惜花费重金,邀请了名伶名角前来助兴。顾横波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那是她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刻。然而,寿辰之后的岁月却并不平静。 在顺治十五年,龚鼎孳唯一的幼女夭折了,这个打击对他们夫妇来说是巨大的。顾横波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她的心如同被冰雪覆盖,感到前所未有的寒冷。她开始心灰意懒,对世事失去了热情,转而投向了佛法,希望在佛的庇佑下找到心灵的慰藉。 从那时起,顾横波的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开始潜心修行,清心寡欲,过上了与世隔绝的生活。她每日焚香诵经,为龚鼎孳祈福,她的心境也渐渐变得宁静、淡泊。 在康熙三年的盛夏,龚鼎孳与顾横波,两位年近百岁的人,依然兴致勃勃地相携出游杭州。西湖的月夜下,他们泛舟湖上,彼此依偎,宛如新婚夫妇般恩爱。这是顾横波一生中最后的闪光的记忆,她深知自己的日子无多,于是选择以此方式向江南做一次告别之游,也为夫妻二人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 然而,就在那个冬天,顾横波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终于在铁狮子胡同的家中病逝。龚鼎孳悲痛欲绝,两年后他向朝廷告假,扶灵返回江南,将顾横波的遗体归葬。顾横波的离世震惊了京城文人学士,她的葬礼极为隆重,送殡的车多达几百辆。而在遥远的江南,阎尔梅、柳敬亭、余怀等人也在安徽庐州开堂设祭,许多人为此纷纷前来凭吊。 为了纪念顾横波,龚鼎孳在北京长椿寺建起了“妙光阁”,每年的顾横波生辰他都会前来这里礼诵佛经。他生前所著的《白门柳》词集,据余怀所说,实际上是他为顾横波所作的“传奇”。这部词集不仅展示了龚鼎孳的才情,更是他们两人相恋历程的一部情史。顾横波虽然离世,但她的爱情故事与龚鼎孳的深情厚意永远流传在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