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花间一梦:历史名妓录

第127章 关盼盼(下)

   张愔生前有一位忠诚的部下,名叫张仲素。他与张愔的关系不仅仅是上下级,更是出生入死的战友和亲密无间的朋友。张仲素亲眼见证了张愔与关盼盼之间那段深情厚意的爱情故事,也对关盼盼的坚贞忠诚深感敬佩。   自张愔离世后,张仲素时常会想起那位在燕子楼里默默守节的关盼盼。他明白,那座孤独的燕子楼不仅是关盼盼的居所,更是她对逝去爱情的坚守和回忆。   某个春天的午后,张仲素决定去探望关盼盼。他穿过繁华的街市,来到了那座略显破旧的燕子楼前。轻轻敲了敲门,门内传来了关盼盼柔和的声音:“请进。”   张仲素走进屋子,只见关盼盼正坐在书桌前,手中握着一支笔,似乎在思考着什么。桌上散落着几篇刚写好的诗文。   张仲素走到关盼盼身边,轻声问道:“盼盼,最近可好?”   关盼盼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露出了微笑:“仲素兄,你来了。我最近还好,只是时常会想起张愔。”   张仲素点头,心中一阵感慨。他环顾四周,发现屋内的陈设依旧保持着张愔在世时的模样,仿佛时间在这里静止了一般。   他注意到桌上的诗文,好奇地问道:“盼盼,这些是你最近写的吗?”   关盼盼点头,轻轻地说:“是的,这些都是我在燕子楼里的心情写照。”   张仲素拿起一篇诗文,仔细阅读起来。在燕子楼的寂静守节期间,关盼盼提笔写下了三首广为流传的《燕子楼》。其一中的“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描绘了一个夜晚燕子楼上,一盏残灯在晓霜的陪伴下,独自熠熠生辉。合欢床空无一人,关盼盼思绪万千,一夜未眠。她对张愔的思念如同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即使地角天涯,也无法阻挡她的情感流露。   其二中的“北邙松柏锁愁烟,燕子楼中思悄然”,展现了关盼盼对张愔墓地的遥想。洛阳北邙山上的松柏苍翠欲滴,常年烟雾缭绕,象征着张愔英魂长存。关盼盼站在燕子楼上,远眺北邙山的方向,心中的愁绪如同云烟般萦绕。她已经罢歌弃舞十年,生活的色彩早已褪去,只剩下孤独和思念。   其三中的“适看鸿雁岳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描绘了春天来临,燕子回归的景象。然而,关盼盼已经无心欣赏这美景。她曾经的瑶瑟玉箫早已落满蛛网,蒙尘不再。她的生命如同这些灰败的乐器,渐渐枯萎。随着爱情的消逝,她已经濒临死亡的边缘。   他被诗中的情感深深打动,仿佛看到了关盼盼在燕子楼度过的那些孤独而坚定的日子。读完后,他抬头看向关盼盼,眼中闪烁着敬佩的光芒:“盼盼,你的诗写得真好。我能感受到你对张愔的深情厚意。”   关盼盼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哀伤:“这些日子,我时常会想起张愔,想起我们曾经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这些诗文就是我对他的思念和回忆。”   张仲素感慨万分,他深知关盼盼的忠贞和坚守。他想到白居易这位文学巨匠也曾对关盼盼赞不绝口,心中突然有了一个决定。   他郑重地对关盼盼说:“盼盼,你的诗写得如此感人至深,我想把它们拿给白居易看看。他一定会被你的才华和深情所打动的。”   关盼盼听后有些惊讶,但随即露出了感激的笑容:“真的吗?仲素兄,你能帮我把诗拿给白居易先生看,我真的很感激。”   张仲素点头,心中已经做好了决定。他要让更多的人看到关盼盼的才华和坚守,让她的故事传颂千古。   在阳光明媚的春日午后,张仲素带着关盼盼的三首《燕子楼》诗歌,踏上了通往白居易府邸的道路。他的心中充满了期待与紧张,期待白居易能被关盼盼的才华和深情所打动,紧张则源于对这位文学巨匠的敬重。   当张仲素抵达白居易的府邸时,只见门庭若市,来访的文人墨客络绎不绝。他心中暗自赞叹白居易的声望与影响力,同时也更加期待关盼盼的诗歌能够得到白居易的赏识。   在府邸的接待室,张仲素终于见到了白居易。白居易身穿一袭素净的长衫,眉宇间透露着文人特有的清雅与睿智。他热情地迎接了张仲素,并邀请他入座品茶。   茶香袅袅,两人开始交谈。张仲素首先将关盼盼的故事娓娓道来,讲述了她与张愔的深厚情感以及她在燕子楼的坚守。白居易听得入神,时而点头表示理解,时而露出感慨的神情。   当张仲素拿出关盼盼的三首《燕子楼》时,白居易的眼中闪过一丝期待。他接过诗稿,开始逐字逐句地阅读起来。张仲素紧张地注视着白居易,生怕错过他脸上的任何一丝表情。   其中一首诗写道:“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白居易读到这里,眼中闪过一丝震撼。他抬头看向张仲素,沉声说道:“这首诗中的情感真挚而深沉,字里行间透露着关盼盼在燕子楼中凄清孤苦、相思无望、万念俱灰的心境。她的才华真是令人钦佩!”   张仲素听到这里,心中松了一口气。他知道关盼盼的诗歌已经成功打动了白居易,这是对她的才华和坚守的最好肯定。他激动地说:“是的,白先生。关盼盼在燕子楼中度过的日子并不容易,但她始终坚守着对张愔的深情厚意。她的诗歌就是她心灵的写照。”   白居易点点头,感慨道:“这样的深情厚意真是难得一见。关盼盼的故事和诗歌都值得被更多的人所知道和传颂。”   张仲素的话语如同春风吹过湖面,激起了白居易心中的层层涟漪。他明白,关盼盼的情感纠葛和张愔的离世,早已成为她生命中的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而此刻,张仲素提及的拜访,似乎为这道鸿沟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得白居易有了与关盼盼直接对话的机会。   白居易放下手中的笔,抬起头,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深邃的思考。他沉吟片刻,仿佛在权衡着每一个字句的重量。终于,他开口了:“仲素兄,你的提议让我很心动。关盼盼的才华和深情,确实值得我亲自去拜访。”   张仲素听到这里,心中不由得一喜。他知道,这一步走得至关重要,也是实现自己使命的关键。他继续鼓励道:“白先生,我相信您与关盼盼之间的交流,将会是一次难忘的诗文盛会。她一定会为能够与您交流而感到无比荣幸。”   白居易点点头,表示赞同。他的内心充满了期待和好奇,想要一睹关盼盼的风采,想要听听她的故事,想要与她共同探讨诗文的奥秘。   在随后的日子里,白居易精心准备了前往燕子楼的行程。他挑选了一件得体的衣裳,带上了自己最喜爱的文房四宝,以及几首自己得意的诗作。他想要用这些诗作作为见面礼,向关盼盼表达自己对她的敬意和欣赏。   终于,在一个晴朗的早晨,白居易踏上了前往燕子楼的道路。沿途的风景美不胜收,但他的心中却充满了期待和紧张。他想象着与关盼盼相见的情景,想象着她那深情的眼眸和优雅的举止。   当白居易终于站在燕子楼的门前时,他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这座楼阁虽然历经风雨,但依然屹立不倒,散发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气息。他深吸一口气,推开了门扉,走进了这座传说中的燕子楼。   关盼盼坐在楼中的静谧之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案几上的诗作上,散发出淡淡的墨香。她的心中充满了淡淡的哀愁,却也带着一丝期待。门扉轻轻开启,一阵微风带着外面的花香涌了进来,她抬头望去,只见一位身穿白衫的文人走了进来,面带微笑,眼神中透露着熟悉与亲切,来人正是白居易。白居易看到关盼盼身着淡雅的裙裳,发间插着一支素净的玉簪,容颜清丽,宛如一朵盛开的白莲。她的眼神清澈而坚定,仿佛能洞察人心。   “盼盼,多年未见,你依然如此美丽动人。”白居易的声音中带着一丝赞叹与怀念。   关盼盼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与欣喜:“白先生,真的是您吗?我还以为再也见不到您了。”   两人相对而坐,白居易细细打量着关盼盼,只见她虽然年事已高,但眉宇间依然流露出当年的风韵,那双明亮的眼睛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沉淀与智慧。   “盼盼,你的诗作越发成熟了,每一首都透露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白居易赞叹道。   关盼盼谦虚地摇了摇头:“白先生过奖了,只是闲来无事,涂鸦几笔罢了。”   两人开始交谈起来,从诗词歌赋到人生哲学,仿佛回到了多年前的那个春天,那时他们初次相见,彼此都被对方的才华所吸引。如今再次相聚,仿佛时光倒流,一切都没有改变。   随着交谈的深入,白居易不禁被关盼盼的言辞所折服,她的才情与智慧让他为之倾倒。而关盼盼也对白居易的博学与睿智深感敬佩,两人相互欣赏,相互倾慕。   不知不觉中,夜色已深,白居易看着关盼盼那依旧美丽的脸庞,白居易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冲动,他想要征服这位美丽的女子,让她成为自己众多妾室中的一员。于是,他开口了,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自信:“盼盼,我是白居易,对你的才貌慕名已久。不知你愿否成为我的妾室,共赴人生之约?”   关盼盼轻轻抬起头,与白居易的目光相撞。她并没有立即回答,而是静静地凝视着这位名满天下的文人。她看到了他眼中的欲望和自信,也看到了他身后的奢华和繁华。然而,她的心中却没有丝毫的波澜。她微微一笑,轻轻地摇了摇头,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与决绝:“白先生,您的厚爱让我受宠若惊,但我不能答应您。我发誓要为张愔守节一生,不能辜负他的期望。”   白居易愣住了,他从未想过会有人拒绝他。他心中的自信在瞬间崩塌,心中升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恼怒。他皱起眉头,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悦:“我理解你的决定,盼盼。我会尊重你的选择,也希望你能够过得幸福。”   转眼间已是黄昏时分。白居易站起身,向关盼盼告别。白居易离开了燕子楼,但他的心中却充满了对关盼盼因为拒绝他的怨恨。   第二天,日落时分,白居易回到了他那座位于洛阳城南的府邸。夕阳的余晖洒在精致的庭院中,却无法驱散他心头的那片阴霾。他一步一步走进书房,缓缓坐下,那首关于关盼盼的诗在他脑海中萦绕不去。   他闭上眼睛,深呼吸,试图平复心中的怒火。但每次想起关盼盼那坚定的眼神和拒绝的话语,他的心就像被烈火灼烧一般。他从未想过,自己会被一个女子如此拒绝,更未曾想过,自己会对一个女子如此愤怒。   “难道她真的对张愔如此情深意重,宁愿孤独终老也不愿成为我的妾室吗?”白居易喃喃自语,眉头紧锁。   他提起笔来,想要将心中的愤怒和不满倾诉于纸上。笔尖在纸上飞舞,一个个字迹如同他心中的怒火般激烈而疯狂。白居易爱而不得,要逼死关盼盼,白居易先是回了三首诗:   “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   燕子楼中寒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钿带罗衫色似烟,几回欲起即潸然;   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一十年。   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坟上来;   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   这些诗歌,其实还都是对关盼盼的回复,基本是中规中矩。无非是同情关盼盼为丈夫守节的点滴,反映了大诗人缜密的心思和细腻的情感。白居易意犹未尽,甚至想着既然你如此贞节,为什么还有闲工夫吟诗,是惺惺作态,还是如何呢?   白居易越想越觉得自己的诗词没有写尽自己的内心所想,于是提笔补了一首小诗《感故张仆射诸奴》:   黄金不惜买娥眉,拣得如花四五枚;   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这不就是逼她去死吗?为何这般刻薄而残酷?   此诗之中,讽刺之意跃然纸上:空闺守寡不过是沽名钓誉,如果真是贞洁烈女,为何不随夫殉葬?,讥讽关盼盼,诱逼其殉夫守节。白居易正所谓“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既然我得不到你,那我就写诗诋毁你的名誉,说关盼盼忘恩负义:“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死不相随。”还说她连“白杨”都不如:“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   写完后,他放下笔,重新读起这首诗。每一个字、每一个句,都如同利刃般刺痛着他的心。他冷笑一声,想要以此来掩盖心中的失落和愤怒。   “哼,关盼盼,你以为你是谁?你以为你的坚守和信仰就能抵挡得住世俗的眼光和舆论的压力吗?你以为你的贞洁烈女就能让世人称颂吗?我告诉你,你错了!”白居易的声音充满了愤怒和不满。白居易想关盼盼既然对张愔这般难舍难分,为何不相聚九泉之下,成就一段佳话呢!   洛阳城的春日,阳光温暖而和煦,但对于燕子楼的关盼盼来说,这一切的明媚都无法驱散她心中的阴霾。一封来自远方的信笺,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她心中的千层涟漪。   信笺上的字迹她熟悉至极,那是她曾无数次在梦中呼唤的名字——白居易。她拿起信笺,内心的狂喜如同翻涌的波浪,一时间竟让她有些手足无措。   然而,当她逐字逐句地读下去,那笑容渐渐凝固在她的脸上,最后化为了一滴晶莹的泪珠,从眼角滑落。尤其是看到那首《感故张仆射诸奴》时,她的心如被利刃割破,鲜血淋漓。   “怎么会这样?”关盼盼喃喃自语,声音中充满了难以置信和深深的痛苦。她不禁掩面而泣,泪水如同断线的珠子般滚落。她的肩膀颤抖着,仿佛承载着十年来的孤独和痛苦。   关盼盼是个有才气的女子,她自然能够体会到白居易诗中的讽刺和讥嘲。那些尖锐的字眼,如同冰冷的箭矢,穿透了她脆弱的心灵。她不禁想起自己这十年来的坚守和等待,原以为是对爱情的忠诚和执着,但在白居易的眼中,却成了苟且偷生的懦弱和虚荣。   “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去随。”关盼盼低声吟诵着自己的回应诗。她的声音充满了无尽的悲痛和绝望。她不明白,为什么白居易不能理解她的苦衷和深意?为什么他要如此尖刻地讽刺和讥嘲?   关盼盼知道,白居易的诗作在世人眼中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每一句话都能引起无数人的共鸣和关注。而这次,他的诗无疑是对她最深刻的伤害。她不禁在心中苦笑,原来,她这十年来的孤独和坚守,在世人眼中竟然如此不堪一击。   然而,关盼盼并没有沉浸在痛苦和绝望中无法自拔。她是一个坚强而有才气的女子,她知道,她要用自己的方式回应白居易的讽刺和讥嘲。她要用自己的笔墨告诉世人,她关盼盼并不是一个苟且偷生的女子,而是一个有着坚定信仰和执着追求的女子。   于是,她提笔写下了那首《和白公诗》:   自守空楼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   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去随   诗中说,自己十年来独守空房,愁眉紧皱,当年白居易写诗形容自己是风中的牡丹,而今春去也,牡丹已经凋零,只是心中深意无人体会,不免叹息。每一个字都凝聚着她的心血和情感,每一句都表达着她的坚定和执着。她要用自己的笔墨证明给白居易看,她关盼盼并不是一个可以被轻易讽刺和讥嘲的女子。   当关盼盼写完最后一句诗,她静静地放下笔,那柔和的宣纸在她手中似乎比铅铁还要沉重。她双眼凝视着墨迹未干的诗句,一行热泪无声地滑落,滴在桌上,溅起小小的涟漪。这泪水并非出于痛苦或绝望,而是她内心深处涌出的解脱和释然。   “盼盼,你这是怎么了?”一个关切的声音打破了静谧。是她的贴身侍女秦氏,她见关盼盼神情异常,不禁担心起来。   关盼盼抬起头,眼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坚毅:“秦妈,你看这诗写得如何?”   秦氏虽然不懂诗词,但她能感觉到这诗中的情感波动:“小姐,这诗中的情感好深沉,我不懂,但觉得特别感人。”   关盼盼轻轻一笑,她的笑容中带着一丝无奈和自嘲:“这首诗,是我回应白居易的讽刺。他说我苟且偷生,贪图贞洁烈妇的名声。但他哪里知道,我这十年来的坚守,只是为了心中的信仰和爱情。”   秦氏听后瞪大了眼睛,不可思议地看着关盼盼:“小姐,你是说,你并不在乎世人的眼光,你只是按照自己的心意活着?”   关盼盼点了点头,她的目光变得坚定而深邃:“是的,秦妈。我不会为了迎合别人的期望而改变自己的选择。我知道,真正的爱情和坚守,不是用言语和表面来衡量的,而是需要用心去感受和体会。”   秦妈听后默然许久,最后她轻轻地握住关盼盼的手:“小姐,我一直不懂你为什么要在这里守候这么多年,但现在我好像明白了一些。你的心中有着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你的信仰和爱情。我会永远支持你的。”   关盼盼感激地看了看秦氏,她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能够理解和支持她的人并不多。但她并不孤单,因为她有自己的信仰和爱情作伴。   她再次拿起桌上的诗稿,轻声诵读着自己的回应:“自守空楼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去随。儿童不识冲天物,漫把青泥污雪毫。”她的声音温柔而坚定,仿佛在向世界宣告自己的信念和选择。   关盼盼知道,无论白居易如何讽刺和讥嘲,她都会坚守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她不会为了迎合世人的眼光而改变自己的初衷和选择。她要用自己的笔墨和生活告诉世人,真正的爱情和坚守并不是用言语和表面来衡量的,而是需要用心去感受和体会。   于是,关盼盼将诗稿轻轻地放在桌上,窗外的阳光洒在上面,映照出那坚定的字迹。她知道,这不仅是她对白居易的回应,更是她对自己坚守和信仰的宣言。   燕子楼的夜,月色朦胧,关盼盼独自站在窗前,凝望着那轮皎洁的明月。她的脸上写满了幽怨与愤怒,仿佛在向命运诉说着自己的不公。自从丈夫张愔离世,她便被困在这座孤楼之中,无人问津,无人理解她的痛苦与寂寞。   “唉,又是一个寂寞的夜晚。”关盼盼轻叹一声,转身走回屋内。她的身影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凄凉,仿佛一朵春天过后的牡丹残枝,虽曾绚烂夺目,如今却只剩下凋零的凄凉。   就在这时,一阵轻轻的敲门声打破了夜的宁静。关盼盼微微一愣,随即缓缓走到门前,轻轻打开了门扉。   门外站着的,是白居易。   “关姑娘,这么晚还未休息?”白居易关切地问道。   关盼盼没有答话,只是默默地让白居易进了屋。她知道,这个文人墨客来访,必然是为了那首诗。   白居易进屋后,看到关盼盼那满是幽怨的眼神,心中不禁一颤。他知道自己的那首诗给关盼盼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但他也明白,关盼盼的内心远比诗中所描述的更加复杂。   “关姑娘,我知道那首诗给你带来了很多痛苦。”白居易诚恳地道歉,“但我真的没有恶意,只是想表达你的美丽和才华。”   关盼盼没有回应,只是冷冷地看着白居易。她知道,白居易的道歉并不能改变什么,也不能弥补她内心的伤痛。   “关姑娘,其实我一直很佩服你。”白居易继续说道,“你为了爱情,为了丈夫,宁愿放弃一切,独自守在这座孤楼之中。这种坚守和信仰,让我深感敬佩。”   关盼盼仍然没有回应,但她的眼神却缓和了一些。她知道,白居易并没有完全理解她的内心,但至少他在尝试理解。   “关姑娘,我希望你能明白,我的那首诗并不是在讽刺你。”白居易继续说道,“我只是想用牡丹花来比喻你的美丽和才华。如果我的言辞有不当之处,我深感抱歉。”   听到这里,关盼盼终于开口了:“白公,你的诗确实让我很受伤。但更让我痛心的是,世人都不能参透我的用意,只会不明真相地埋怨。”   白居易沉默了片刻,然后说道:“关姑娘,我明白你的用心。你是想通过自己的坚守和信仰,来告诉世人,真爱是无价的,是值得我们去坚守和追求的。但我也知道,我的那首诗可能会让人误解你的意图。对此,我深感抱歉。”   关盼盼轻轻摇了摇头:“白公,你不必道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只是我希望你能明白,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复杂的,不是简单的言辞就能概括的。”   白居易点了点头:“关姑娘,我会记住你的话的。我会更加用心去理解别人的内心,不再轻易下结论。”   两人就这样静静地坐着,没有再说话。夜色渐深,月光如水洒在屋内,显得格外宁静和祥和。   不知过了多久,关盼盼缓缓站起身来:“白公,感谢你的理解。但现在我要休息了,请你离开吧。”   白居易站起身来,深深地看了关盼盼一眼:“关姑娘,希望你一切都好。我会尊重你的选择,不再打扰你。”   说完,他转身离开了屋子。关盼盼站在门口,看着白居易的背影渐行渐远,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情感。她知道,自己和白居易之间并没有真正的怨恨和敌意,只是命运的捉弄让他们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几天后,关盼盼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绝食。无论侍女秦氏如何劝说和解释,她都坚决拒绝进食。她要用自己的生命来诠释对爱情的坚守和信仰。   十天后,关盼盼的生命之火渐渐熄灭。燕子楼的宁静再次被悲伤笼罩,侍女秦氏在一旁默默垂泪,她知道,自己再也无法唤醒这个沉睡的女子。关盼盼的离世仿佛一阵风,轻轻地吹过,却留下了沉重的哀伤。   消息传到白居易耳中时,他正在书房中独自沉思。他手中握着那首曾引发风波的诗稿,心中涌起一股无法言喻的愧疚和悔恨。他知道,那首诗不仅伤害了关盼盼的心灵,更成为了她离世的催化剂。   “我……我究竟做了什么?”白居易喃喃自语,眼中闪过一丝痛苦和迷茫。他仿佛看到了关盼盼那满是幽怨的眼神,听到了她心底的呼唤和哭诉。   他知道,现在说什么都已经无济于事。他无法挽回关盼盼的生命,也无法弥补自己犯下的错误。但他仍然决定为关盼盼举行一场厚葬,希望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歉意和悼念。   在关盼盼的坟前,白居易肃然站立。他双手合十,眼含泪水,轻声说道:“关姑娘,我知道我错了。我的那首诗给你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困扰。我对此深感愧疚和悔恨。如今,你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我仍然希望你能听到我的道歉。对不起,真的对不起……”   白居易的声音哽咽着,每一个字都透露出他内心的痛苦和懊悔。他知道,这份道歉来得太晚了,关盼盼已经听不见了。但他的心中仍然充满着无尽的愧疚和悲痛。   关盼盼的死让白居易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他开始审视自己的行为和言辞,试图找出自己犯错的原因和教训。他明白,作为一个文人墨客,自己的言辞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稍有不慎就可能伤害到他人。   在之后的岁月里,白居易时常想起关盼盼的身影和那双幽怨的眼睛。他为自己的过错感到懊悔不已,并发誓要更加谨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他逐渐明白了文学与人性的关系,也学会了更加尊重和理解他人的内心。   六十六岁以后,白居易做出了一个决定——遣散了侍姬樊素与小蛮。这个决定让很多人感到惊讶和不解,但白居易却深知其中的意义。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弥补自己过去的错误,并表达自己对关盼盼的歉意和悼念。   在很多人的眼中,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才华横溢、思想深邃,被誉为继李白、杜甫之后的又一文学巨匠。然而,在他的辉煌背后,也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关盼盼的死让他背负了沉重的愧疚和悔恨,成为了他人生中的一道难以愈合的伤口。   白居易的诗歌传颂千古、流芳百世。但每当他提起笔来写下新的诗句时,心中总会涌起一股莫名的哀伤和惋惜。他知道,那首曾经引发风波的诗已经成为了自己的“杀人诗”,而关盼盼的死也成为了他永远的痛。   斯人已逝、红粉成灰。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有些事情是无法挽回和改变的。但白居易仍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弥补过去的错误,并为那些受到伤害的人们带去一丝安慰和温暖。他用自己的诗歌传递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成为了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后世的人们记住了关盼盼的故事和她的诗。他们为她的坚守和信仰而感动,也为她的离世而惋惜。而白居易也因为逼死关盼盼而被后世诟病了千年。但谁又能说清到底是谁的错呢?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坚持和信仰,而命运却总是充满了捉弄和不可预测。我们只能为那些坚守信仰、追求真爱的人们默默祈祷和祝福。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