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明末暴君:从收服锦衣卫开始

第162章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大明以天朝上国自居太久。   纵然还未产生乾隆那种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的思想。   然而,朝廷官吏,军中将领皆有轻视外邦的思想,很多官吏尚未认识到外界正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身为皇帝,他需改变朝臣轻敌短视的思想。   关键朝廷内传统士大夫出身的官吏太多,西学派或者精通西学的官吏太少,既然决定引进西学派,自然要培养壮大。   这时,王徵出言汇报说:“陛下,邓先生与微臣共同完成《远西奇器图说录最》,与毕拱辰撰译《泰西人身说概》。   前者侧重讨论物理,机械,后者侧重生理学,解剖学,陛下重视医学,臣建议出版刊印,以邸报的形式发放给各省官吏学习。”   王徵后面的话提醒到朱由校,这些又不是不传之秘,何须出版刊印,以邸报的形式内部学习呢。   当出版成册,以书籍形式售卖。   为扩大影响力,大明日报每日专门留出部分地方刊印,大力向学子,百姓推广物理,机械,生理学等等。   朱由校拿定主意,向王徵说:“爱卿多翻译农业,数学,力学,物理,化学,矿业,冶炼类书籍,朝廷邸报发放之余,印发成书或印发成报出售,特别是农学,数学,物理,矿业,将来朝廷兴许加入科举内容。”   王徵,徐光启微愣,旋即面色大喜,将农学,数学,物理等加入科举,这无疑是非常进步,王徵掩盖不住面孔喜色,迅速作揖领命。   徐光启受宠若惊说:“陛下重视西学,臣愿为陛下肝脑涂地,万死不辞。”   朱由校微微点头,朝廷内派系林立,政见不同分为东林,阉党,地缘不同分为楚党,浙党,齐党,秦党,宣党,昆党。   然而,朝廷内还有支不容忽视的势力,南徐北王为首的西学集团,包括徐光启,王徵,孙元化,李之藻,李天经,瞿式耜,张焘,陈于阶,韩霖,毕懋良,毕懋康,毕拱辰等。   西学派的观念区别东林文官,东林讲学,遥执朝政,他们以翻译和钻研科学立身,超然于党争之外,有擅长历学,水利,农事的,也有擅长造炮,练兵,凭技术和专业知识报国。   反观东林文官对西学内的科学技术没啥兴趣,更热衷西学内的道德伦理,确切说是对天主教的道德伦理。   今日召见汤若望,邓玉函,金尼阁等,资助金尼阁设集贤馆翻译书籍,已然博取徐光启,王徵两位西学派代表的好感。   今后这股势力,尽数为自己所用。   是日,朱由校设宴款待汤若望,邓玉函,金尼阁几人,席间朱由校侃侃而谈,赢得众人好感。   黄昏。   倦鸟归巢,几人离去。   刘若愚伺候朱由校休息,在旁支支吾吾。   见状,朱由校呵斥:“有话直说,无需藏着掖着。”   刘若愚不假思索说:“皇爷,按理说奴婢不该讨论政务,但历朝佛教之害值得深思,成祖以来,朝廷弃佛尊道,皇爷为西学东进,突然提高西方教地位,奴婢担心恐生祸端。”   历史上,宗教引起的祸乱不少。   常言道,无利不起早,汤若望,金尼阁全是外来的传教士,漂洋过海,千里迢迢来大明,不单单是传播西学这么简单吧。   朱由校明白刘若愚担心,还好现在的大明百姓还没有外来和尚会念经的思想,所以,刘若愚的担心影响不大。   “百姓实在,佛教保佑信佛教,道教保佑信道教,西方教保佑信西方教,朝廷保佑则信朝廷,所以,朝廷要更努力。”   刘若愚不敢大意,提醒说:“皇爷,早年利玛窦在京城宣武门内迤东顺城街购置房地产,建“南堂”,东林文官置办的首善书院位于隔壁。叶向高,徐光启,李之藻等京官经常到教堂去,奴婢以为东林文官把首善书院建在宣武门内东街,恐非偶然。”   “另外,部分东林文人了解到西方正在发生政教分离,东林文人对此非常感兴趣,欲让儒家成为其民间道德权威。”   嗯!   朱由校略显吃惊的望向刘若愚,不愧是曾经的阉党重要成员,内廷核心人物。   一语道破东林的目标,和宗教造成的潜在危机。   前世今生,他都不信教,作为后世人,他清楚宗教战争的危害。   目前,接见西方传教士,无非是引入西学初期,不可避免提高传教士地位,但是,将来朝廷开启大航海时代,则该传播中华文化为主。   故而,接见传教士,无非是拉拢西学派,学习或改良火炮,冶矿等新技术,至于朝廷支持传教,不在他考虑范围内。   朱由校正色说:“朝廷对道教支持不会变,对于西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至于西方宗教,可有可无。”   思索片刻,朱由校神色严肃向刘若愚说:“司礼监下设有经厂,专门负责主持刊印书籍,随着大明日报发行,经厂刊印速度难以跟上,传旨黄宗羲,方以智,张采等扩大经厂,招募擅长印刷的工匠。   另外,尽快以报刊书籍并售的形式发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王徵《远西奇器图说录最》,毕拱辰《泰西人身说概》。切记,告知方以智断不能大肆刊印宗教类书籍。”   其实若是英文书籍,朱由校是翻译好手,奈何金尼阁漂洋过海带来的书籍多为拉丁文,他实在爱莫能助。   今刘若愚警惕西学内宗教,把选书任务交给他,当过滤掉海量宗教书籍。   刘若愚领命:“奴婢遵命。”   此后几日,朱由校在皇宫详读农政全书,尤以《甘薯疏》、《种棉花法》和徐光启在天津垦殖,进行农业试验。   《北耕录》、《宜垦令》和《农遗杂疏》,让朱由校受益匪浅。   特别是后面三本关于垦殖的文章,让朱由校看到在北方种稻米的希望。   这种平静的生活没有持续多久,土默特,喀喇沁两部使臣匆匆抵京求救,让原本平静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